探索新时期中专发展的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中专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专是50年代计划经济的产物,曾经为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中专仍可成为我国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支柱,关键是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在试点与改革中我们逐步体会到:中专教育必须优化资源配置,优选教学模式,构筑动力系统。只有建立起新的观念,才能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一、优化资源配置
1993年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同志在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国加快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中专教育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突出表现在:(1)中专的办学活力不够,适应性不够强;(2)中专教育和发展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中专投入比较低;(3)在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我们认为中专教育的三个症结,重要原因之一是中专教育进入市场经济的力度还不够,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太低。
中专学校是国民教育资源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接壤的中学、高校、企业、家庭乃至社会也都是与中专相关的教育资源。如果把中专看作一个系统的话,它应该是一个敞开系统,与环境有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交换,即应与外界有人才、信息与资金的互相流动。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是要通过这些流动使中专达到:输出最大量的适用人才,输入最大量的适用信息,留存最大量的发展资金,从而达到人尽其才,学尽其用,校尽其能。我们主要通过两个合作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1.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从学校方面讲是充分利用企业本身的人才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教育资源,使人才、资金、信息的流动按市场规律优化运作。
(1)人才流:企业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增加和更新劳动力,这是中专学校产生的劳动力资源最重要的出路,我们学校在教学处下设立“市场部”,专门调研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哪里有大项目建设,哪个地区要开发发展,我们就跟踪到哪里。我们的招生完全同市场需求接轨,“以销定产”,我们称它叫“期货”招生,“集装箱”分配,近年来我校为上海氯碱总厂培养400中中专生,240名技校生,为上海氯碱总厂投产运行提供重要人才资源;为吴淞化工厂的“TDI工程”培养100名中专生;为吴淞化肥厂硝酸和双氧水工程培养了80名中专生;又为上海焦化厂的“三联供”工程培养了260名中专生和100名技校生,为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作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过渡到80%以上的在校生都是“期货”,使企业的劳动资源被充分开发。
(2)资金流:企业是主要的经济资源,在政府对中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按市场运作规则,“谁受益谁投资”。几年来我们通过为全民企业或乡镇企业培养人才,每年达到的资金流入从40万增加到近200万,补偿了教育经费和学校的发展投资的不足。
(3)信息流:企业也存在非常值得利用的教育资源。其一是企业也存在某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手段与方法优于学校的地方,我们对“集装箱”分配的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安排半年到上海焦化总厂实习,按照学校与各企业商定的计划由厂方实施教育与考核,然后返回学校学习专业课程,实践证明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后期的专业教育比较容易接受,分配回上海焦化厂后,普遍得到重用,成为技术骨干。其二,我们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形式,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中专的教学工作,提供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动态,审定教学计划,评估专业教育质量,参与专业教师的培养等,我们称专业指导委员会功能为“信息源,咨询源,质监部和讲师团”。
校企合作使我们适应了人才市场和专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
2.校——社合作
学校与社会合作,这里的“社”是指社会中除了中专和企业之外的其它教育资源包括中学、高校、家庭、社会强制教育机关,和社会各类机构团体。校社合作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人才合理分流,优化育人环境,使人才、资金、信息三流符合于教育规律运行。
(1)人才流:中专教育无论何种专业都包括有达到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教育部分,而对于基础教育普通中学比中专校,更为擅长,更有经验。中专与中学相比,优势在于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我们通过试点,逐步开发利用中学的基础教育资源。我们在二个区和三个县设立了上海市化学工业学校分部,主要进行中专前两年的基础教育,从而使我们能腾出人力、物力、场地、校舍更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潜力,扩大办学规模使之校尽其能。我们称之为分级培养。
另一方面,中专教育对人才培养有特定的规格。进校的次考试就决定一生职业也并不科学合理,会有部分学生经过一阶段学习后,转向改道。因此,我们在中途还要同社会发生人才流动,有些学生基础较好,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培养成工程型人才,我们就同高校接轨,吸收我校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专科学校学习。对一些基础较差或品德不良的学生,我们采取有限淘汰、选择吸收的措施,淘汰的学生进入家庭,极少数进入社会强制教育部门,如少年管教所。事实上,家庭、少年管教所等也是教育资源,经过校外教育确有希望重新成为技术人才的学生,我们还可以选择吸收入学,继续培养。例如,我校有位学生因偷窃管教一年,但在教养中他吸取了沉痛的教训,多次写信给校长,认识到学业的可贵,学校有关部门分析他平时的表现,家庭环境,思想现状,决定准其复学,确实表现很好,多次得到奖学金。实践证明中专教育不能仅仅靠中专学校,要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搞人才流的两种循环,其一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校尽其能。其二有利于人才的社会化教育,人尽其才。
(2)资金流:利用中学的基础教育资源,就必须输出一定的培养费用,是资金的流出。这一资金转移是用于本校学生专业教育的预备阶级,是合理的流出。对中学而言是资金的流入,一定程度扶植了中学。资金仍然在教育界循环。总结果是我们多培养人才,企业多投入资金,我们和中学之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投入。
(3)信息流: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除了人才流入社会,直接接受教育外,还可以引进信息,例如,我们请法院的同志到校开办模拟法庭,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法制教育。我们在德育工仔,设计“人生旅途”教育,让学生当记者,从产院开始,经过军营、监狱、癌症俱乐部,至敬老院等作采访,让学生了解人从生到死,从母亲的期望,成才或沦落,到人生末年对一生的回顾,使学生珍惜光阴,勤奋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校社合作使我们扩大了规模,增强了办学活力,优化了人才培养。无论是校企还是校社合作,其结果都是控制人才、资金和信息的合理流动,从而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中专学校的发展。但要进一步优化资源,政府必须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在高一层次上干预,例如可以:
(1)以骨干学校为中心,实行兼并联合,突破行业界限,组建地区性的职教中心。这可以抢占劳动资源,扩大“期货”范围,提高办学效益。
(2)重点中专可在职教系列中,首先沟通高教和普教,可以互相渗透,允许有双重学籍,即中专在基础教育后转轨到高校,高中的中期学生也可以转轨到中专,在人尽其才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优选教学模式
中专的教学模式很多。教育模式的设计就是人才培养的工艺设计,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对教学目标,达到最高的合格率,和对社会达到最高的适销率,这就是优选的原则。
1.质量标准
中专人才的质量标准是优选教学模式的目标,从宏观上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具体说要求到何种程度,还得从用人部门的调研入手。我们从1988年起在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中,对化学工艺专业人才的智能结构作过系统的调查,在上海化工行业中我们调查了96项,400个点,并深入到大、中、小企业以及研究院、设计单位等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得到的结论是:学生必须“干哈爱啥,善做小事,敢做大事”,必须具备几大能力,即,中文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制图应用能力;工艺分析能力;化学试验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其它专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归纳起来就是四大语言(母语、外语、电脑语、工程语)能力;三大专业能力和一项综合能力。企业认为,学生动手能力并不是仅指操作能力,而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实践观念上,因此,中专人才的具体质量标准,可归纳为“肯干,会学,够用”。“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够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学”显得更加重要。1993年我们对部分大中型企业进行调查,毕业生中女同学转岗的比例较高,她们迫切希望拓宽专业教学面,增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当代中专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质量标准中突出“肯干”,强化“会学”,控制“够用”。
2.“2+2”教学模式
我们学校中大、小中专(即高中毕业二年制和初中毕业四年制)混合招生的学校,在长期实践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机会:二年制的低年级和四年制的高年级学生尽管年龄相同但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高中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强于小中专学生。在毕业生中大中专的学生转岗和发展,要比小中专学生快得多,这说明高中教育在学习能力培养上有为中专借鉴之处。为此我们设计了"2+2"教学模式。即,前二年进行基础教育不分专业,主要培养学习能力;后二年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从业能力。
(1)基础教育的目标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合格+特色”。合格就是要求数、语、外、物理、化学通过高中会考,达到高中水平。我们要学习高中教育中的“掌握”型教育,改进我们原先中专对文化课的“了解”型教育,使学生真正掌握到手,但不学高中的“应试”教育。因此我们会考的标准不求A、B级,只求通过C级。所谓特色,包含两个方面即中专特色和学校特色,中专特色就是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设置了化工、金工、电工、电子等实践环节,其一,要学生学会使用双手创造世界,做一件玻璃器皿,一把榔头,排一段照明电路,装一台收音机等;其二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吃苦耐劳、肯学肯干的精神;其三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如何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加强了制图、计算机和外语课程;设置了化工概论,使学生在加强四大语言的同时,了解化工的一般知识,熟悉化工行业,为专业选择奠定基础。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就是培养“肯学”的精神,“会学”的能力。因此教学上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的基础性。
(2)专业教育的目标
专业教育的目标是“文凭+证书”。“文凭”就是学完本专业所需的学分,在专业教育中我们强调“够用”的原则,一切基础理论课都必须为专业教学服务,例如《高等数学》我们现已改成《专业计算》,学一些微积分,然后按专业需要加学其它内容,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理论体系。一切专业课程必须符合当代技术的发展,尽力满足用户的需要。例如我们为“TDI工程”培养的学生,就专门学习TDI工艺、设备及控制;为“三联供”培养的学生就学习现代煤气化工工艺等等,教学上浅化理论突出应用。“证书”是指文凭之外的其它社会化考核证书,为了增加学生在社会中的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能力,我们要求在专业教育阶级获得尽可能多的证书。例如:英文打字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EGT"(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英语等级考试)证书;技术等级工证书,第二专业结业证书等等。近年来,我们80%的学生获"EGT"证书,分析和电气专业的学生都获得四级工证书,还有20%左右的学生课余学习,获得会计或科技情报等第二专业证书。这些证书为非“期货”类的毕业生增加择业机会,为“期货”类的毕业生赢得了被企业重用的机会。我们认为,专业教育就是培养“肯干”的精神,传授“够用”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上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能力的系统性。
3.模式优选
我们在化学工艺专业教改中也曾选择过"3+0.5+0.5"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但学习能力的培养未能加强,根据中专人才质量标准,我们近来改用"2+2"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有四个方面:
(1)提高质量
由于基础教育的考核参加全市的高中毕业生“会考”,专业教育的考核采用社会化的等级工及证书考试,使教与考,基本分离,有利于目标管理,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一个目标激励,实践证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提高效率
由于基础教育不分专业,专业教育合并了,二年制中专的后二年,使其可以混班教学,减少了全校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层次,规范了教学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称其为“二·四”接轨。
(3)适应市场
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市场的预测比较困难,一般四年前预测的专业需求,往往发生较大变化。实施"2+2"模式只需预测两年,大大提高了我们跟踪市场、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就是使教育的人才适销对路。
(4)适应发展
由于基础教育达到会考标准,为学生的择业、升学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职教接轨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增加专业选择的机会,专业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学习的面可以更宽,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与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2+2"涧采取目标控制和市场跟踪,在相同的教学时限内,可以获得最高的合格率和最大的适销率,为此成为我们优选的教学模式。
三、构筑动力系统
要求保持中专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动力系统,这一系统就是中专教育的分层激励系统,即学校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竞争,对竞争的结果分别给予激励;激励有正负,正激励是推动力,负激励是约束力。不断地竞争,不断的激励,才能求得不断的发展。
1.学校对教师的正负激励
我们学校在1992年完成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了内部综合管理改革,完善了一套激励措施,通过事业和待遇两方面的激励,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1)正激励措施
我们每学期开展教学劳动竞赛及教法改革评优,对教学、教案、实验管理和班主任工作获得优秀奖的教师,根据他们的业绩,在各项教学检查中,给予教学常规免检,既减少了教学管理部门对质量监控的范围,又增强了教师的自豪感,激发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在职称评聘中采取双轨制,可以低职高聘。对工作成绩突出,已能胜任相应的高一级职务工作的同志,进行高聘,目前约占我们中高级职务聘任人员的15%。
在待遇上,我们的教师实行能绩工资,多劳多得,优质优酬,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目前我们教师的平均周课时在12节以上。在住房分配上也实行“分房凭条件,改善凭贡献”,去年开始在总房源中拿出1/3作为校长奖励分房,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同志,优先解困,优先改善,从而对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鼓励教师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负激励措施
在对不称职教师的约束上,我们采取“四步曲”,即,转岗,低聘,下岗,辞退。尽管这些年外语教师社会上紧缺,但我们学校就有两名外语教师,一名转岗学打字员,另一名低聘进图书馆,只要教学考查属于落伍者,多次帮助指正未能改变的,都要在竞争中淘汰,目前学校有约15%的下岗人员,1993年起我们已同社会接轨,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职工辞退条例,下岗人员在一年中,未能重新上岗或被外单位聘用即可辞退,这一系列负激励措施是对教师的鞭策,有效地保证了教育质量,提高了教育效率。
2.学校对学生的正负激励
(1)正激励措施
面上对学生的奖励分三条线:一是以创文明为主导的“文明学生”“文明寝室”“文明班级”。二是以三好学生为目标的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学习标兵,局长“教育为本”奖,市三好学生。三是以建党为指针的好团员,先进学生干部,新长征突击手,发展预备党员。
点上分三个层次。即二年级择优选择专业;三年级择优选送高校;四年级评选优秀专业生,择优分配工作。
通过点、面结合的正向激励,倡导良好的校风,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每时每刻、每个阶段都能通过竞争,获得鼓励。
(2)负激励措施
对学生鞭策,我们采取加压的政策,提出五种措施,即差生跟班自费试读;补考必须补课。补课适当收费(全部假期进行);留级生自费就读;受处分付保金;留校察看学生全额自费就读。有效地采用经济手段,以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共同鞭策学生,制约不良行为和不努力的学习态度。
3.社会对学校的激励
办学水平的评估过程是中专学校办学的竞争过程,竞争的结果是一部分学校评上了A等,评上了重点,但目前对重点学校的发展,政府尚未拿出具体的激励措施。我们认为学生和教师,学校还有一定的激励能力,但对于学校本身,必须由政府来激励。根据目前的状况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1)增设重点中专建设的专项投入
高校搞了一个"211"工程,中专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建设规划,使重点学校有硬件更新的能力,不断起示范作用。否则选优评估后,不采取扶植措施,让重点学校自生自灭,本身就失去了选优评估的意义,也不利于中专教育事业的发展。
(2)加强对重点学校的舆论宣传
重点学校的建设要依靠社会力量,政府必须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宣传重点学校的特色,从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重点学校建设,这一点在上海的重点高中中就做得比较好,许多重点高中获得了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人士的支持,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3)优化重点学校的师资队伍
经评估确认的重点学校,一般都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管理系统,应该说同样一名教师,在这种环境下,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他的才智,取得较好教学的效果。因此,政府应采取倾斜政策,鼓励优秀师资流入重点学校,并在高中级职务限额上适当放宽,在高级职务上允许评聘正高级,以鼓励有才干的教师终身从事中专教育。
(4)宏观控制,微观松绑
对已评定的重点学校,政府可以继续通过各种手段监控确认和保证它们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同时微观要放开,在新生录取中可增设加试项目提前录取;在专业设置中要允许突破现在颁发的《专业目录》的范围。我们建议在主管单位许可下,重点学校可以自行增设新专业,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和学制的选取也要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而政府主要是组织制定职业资格考试和阶段性的办学水平评估。正如王明达同志在努力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中所说的,“有关部门要为重点建设的学校提供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速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我们在近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中专教育要发展,必须抢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按市场经济规律,活化办学机制。同时,面对市场的需要,必须按照教育规律,优选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一切都要有三方面的积极性,即:学校、教师和学生,因此,必须构筑分层激励系统,而激励的原动力来自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在鼓励竞争的前提下,给优胜者以优惠的政策,以利于优胜劣汰,求得中专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