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洁净煤脱硫技术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及政策探讨

电力行业洁净煤脱硫技术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及政策探讨

徐秋红[1]2000年在《电力行业洁净煤脱硫技术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及政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大国,这样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对中国经济特别是电力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作为一次能源,煤炭的燃烧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大污染源,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给我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污染治理势在必行。洁净煤脱硫技术的推广使用正是防治污染,促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从洁净煤脱硫技术作为一项清洁技术这一角度出发,在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既包括宏观的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又涵盖了微观的企业成本效益分析。宏观分析旨在说明我国的洁净煤脱硫技术有着相当高的投入产出率,因此从整个社会经济层面考虑,应该大力推广应用.微观分析以烟气脱硫技术为例,对烟气脱硫技术中湿法、半干法和干法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技术评价和经济分析,对各类技术都从其优势和缺陷两方面进行评述,旨在为国内电厂进行脱硫技术选择,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标准、政策提供现实的数据资料和参考建议。内容详尽属实,客观全面。 为了促进洁净煤脱硫技术市场的启动和加速产业化进程,建立一整套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系统是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努力方向。因此文章接着探讨了有关政策支持系统的框架和作用,详细分析了启动洁净煤脱硫技术市场并促进其产业化的政策需求,同时预测了未来十年能源市场发展趋势及其对洁净煤脱硫技术政策的影响。意在说明,洁净煤脱硫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需要各种政策的全力支持。这些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网络整体和构成网络整体的每一个必不可少的结点的关系。对于电力行业来说,推广洁净煤脱硫技术不是孤立的,它必须纳入电力行业整体发展和改革的框架里,政策要配套。国际社会环境保护事业几十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环境经济政策的一体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环境经济的一体化的研究和实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任重而道远。

朱同斌[2]2012年在《传统发电企业产业升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资源依赖式推动,产业结构也基本上根据地区资源特点来决定。大型发电集团主要以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并以煤电为主支撑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这种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很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能源二次加工、以提供高效、稳定能源供给为目的的大型发电集团,如何根据国家宏观战略建立企业微观部署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形势下,针对发电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环境压力、国家能源安全、电力行业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进行了发电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路径的探索及研究。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电力生产领域内发电企业与相关企业和外部环境在转变发展方式及调整结构时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发电企业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规律,探讨适应国家总体战略的电源结构与电源分布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电力产业链构成和供应链的研究,分析了发电企业与上下游行业间的纵向组织关系,研究了当前发电企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探讨了发电行业向上下游延伸的可能性;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了煤电的纵向关系,分析了四种典型的煤电生产和交易模式,得出煤电企业应采取合作的方式;通过对电力供应链的研究探寻发电企业的运作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优化方法,将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用于发电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环境和经济影响分析,作为一种辅助的评估与决策手段。2)通过对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对未来关键发电能源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从技术现状、发电成本和环境影响几个方面比较了目前我国利用较多的几种可发电能源。并根据以上分析及我国能源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即优先发展洁净煤技术、大力发展水电技术、努力发展核电及新能源发电技术,以此来推进我国可发电能源的可持续发展。3)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电力多元化和电力结构优化的可行办法,在综合考虑电力生产所涉及的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等多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目标规划法,通过假设情景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电源自身情况等多角度对电源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建立电源结构优化和综合评价模型,并经由算例来证实模型的可行性,得到对当前发电企业进行电源结构优化有用的结论和建议。4)通过对分布式发电的布局与效益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分布式发电的概念、几种不同类型的分布式发电形式,并基于电力系统产业链和发输配售及用户端层面分析了分布式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以及这种发电方式和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用电方式,产生了新的投资导向。分布式发电由于是分散的、小型的发电形式,所以其布局规划着重在于区域电源规划,建立了基于Benders分解技术的区域分布式电源规划模型,并给出了算例分析,虽然运行结果并不理想,这是由于选用的数据具有特殊性,同时DG不能上网售电,导致其经济价值没有充分体现。随着国家对分布式发电鼓励性政策的出台,技术和设备的快速更新和取代,成本的降低,分布式发电必然会以更加显著的优势在常规能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它也必将成为发电企业调结构、转变方式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5)通过对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从国家政策、世界煤炭格局、运输状况等几个角度探讨了进口煤炭的可行性,介绍了几个可以进口煤炭的国家,确立了以煤炭期货市场为主体的采购手段,对国际煤炭期货市场进行了介绍并设计了以动力煤为参考的期货合约形式。其次考虑自架输电线路从国外直接购电,对国际电力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几个可以进口电力的国家,并给出购电所需的输电服务费用的计算方法。然后考虑了对国外煤炭或电力企业进行投资,介绍了国家政策和两种投资方式,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比较了几种国际化战略方式的优缺点,作者认为:直接进口煤炭是一个缓解资源紧缺的好方法,可以适当进行投资;直接进口电力也可以在边境地区进行试验;投资国外煤炭企业可以作为短期发展战略;投资国外电力企业可以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

张绚[3]2013年在《天津火电行业大气颗粒物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情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日趋严重,城市光化学烟雾及区域灰霾现象频繁发生,典型城市群区域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式对外宣布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许多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的差异,呈现煤烟、机动车尾气以及开放源复合型污染并存的态势,现在又同时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此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能源利用率低下等多方面问题,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济资源有限且空气污染问题严重,自身经济需保持稳定快速增长且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巨大,因此需要研究颗粒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关系,实施气候友好型空气颗粒物削减战略。本研究旨在实施城市空气颗粒物削减政策措施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气候友好。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物控制的双重挑战。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煤炭是中国的能源消费的主体。本文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及大气颗粒物减排政策进行了对比,根据重点区域天津的社会经济现状及环境现状,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识别颗粒物及温室气体的减排技术及情景,对15个治理措施的成本费用和节能减排潜力进行分析评估。基于协同减排成本效益分析,本研究通过对结果的政策排序和优化,提出了以最低成本同时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的协同减排方案。本研究目标如下:在国家政策层面,针对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修改兼顾国家部委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空气污染及促进工业转型的行业节能减排技术需求,通过核算可变运行维护成本及将固定成本年均花计算了火电行业单项节能减排技术或技术集合的减排成本,通过技术的减排效率及装备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核算了技术的年潜力并排序;在地方政策层面,本文为重点节能减排区域地方政府及重点企业筛选优秀节能减排技术,为地方政府制定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政策提供减排技术方案;在企业和公众层面,为重点行业企业筛选最具成本有效性的节能减排技术。本文中的典型城市选取天津,重点行业选择火电行业。首先,本文分析了2010年天津火电行业颗粒物及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并预估了2015年天津火电行业颗粒物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选取了了“十二五”天津市颗粒物减排目标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第二,本文构建了自底向上的火电行业控制技术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火电行业节能减排成本优化模型。第三,筛选出火电行业中各典型机组的15项颗粒物减排技术、13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10项颗粒物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的可选择控制技术及措施清单。第四,设计天津市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减排的4个控制情景:经济如常情景(BAU)、颗粒物减排情景(LAP)、温室气体减排情景(GHG)及区域协同减排情景(IES)。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了排放清单、排放因子、技术去除效率、初期投资、运行成本等数据。本文首先在颗粒物减排情景(LAP)中,对火电行业15项颗粒物减排技术进行了年减排潜力及年减排成本进行核算,得出各减排技术的单位颗粒物减排成本清单并进行排序,依据政策排序得出了天津市火电行业颗粒物减排政策建议。同样,在温室气体减排情景(GHG)中对13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得出其单位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清单并进行排序,并依据政策排序得出了天津市火电行业颗粒物减排政策建议。最后,在区域协同减排情景(IES)中分析了10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颗粒物减排潜力及减排成本,’得出了协同减排单位成本排序。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及政策排序,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火电行业颗粒物减排方面,最具成本有效性的技术是对现有300MW机组改建电袋复合式除尘器。其次,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对已有电厂300MW机组加装CCS-MEA设备是最经济的选择。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对于新建电厂最优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建议是1000MW核电,与之相对单位减排成本最高的政策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协同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在颗粒物减排技术方面,在现有机组上加装烟气脱硫装置是最具协同减排成本有效性的技术;在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方面;用核电厂替代火电机组是最具协同成本有效性的技术;如考虑区域安全问题则IGCC电厂更适合天津市,为重点区域地方政府及企业提供了最具经济性的技术选择。区域协同减排情景(IES)依次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关闭第一热电厂的50MW机组、在陈塘热电厂300MW机组上加装温室气体吸收装置及袋式除尘器、新建250MW IGCC电厂。在区域协同减排情景下,十二五颗粒物总减排潜力为35930.73吨(减排48%),温室气体总减排潜力为2809.54万吨(减排36.7%),相应总成本为96.9亿元人民币,可以最低成本实现颗粒物减排及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减排目标,为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政策提供经济有效的十二五节能减排路径。

霍志磊[4]2012年在《火电二氧化硫排放预测建模与减排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由于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二次能源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加之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严格控制,使得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问题成为国家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国内学者对于火电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宏观制度层面,从定量角度来分析的相关研究还很少,目前只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以X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前提下,利用最佳子集,结合国外的控制经验,提出电力行业影响二氧化硫排放的关键因素,利用偏最小二乘算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建立二氧化硫减排模型。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选择最优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利用最优模型对2011年-2015部分市州的排放量进行预测,据此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论文取得的成果:(1)火电二氧化硫排放关键因素的确定本论文依据火电行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政策要求,同时结合西南X省的具体情况,系统分析影响火电二氧化硫减排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最佳子集对各因素进行筛选,最终选出能够代表火电二氧化硫减排的关键因素。(2)火电二氧化硫排放的偏最小二乘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及比较利用最佳子集筛选出来的关键因素分别建立火电二氧化硫排放的偏最小二乘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两个模型分别进行参数检验和模型预测精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面板数据模型为最优模型。(3)提出对火电二氧化硫减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指出在火电二氧化硫减排过程中所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并从国家政策制定、能源结构调整、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对火电氧化硫减排提出对策与建议。

张明慧[5]2002年在《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煤炭能源作为我国21世纪的主要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十分巨大。但是,煤炭能源本身的特点和各种客观因素又严重制约着煤炭工业的发展。本文从分析能源的发展入手,提出了推行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必要性,并从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方面论证了在我国推行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可行性。根据目前我国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状况,从经济角度构建了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对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评价分析方法——系统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政策、环境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推行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煤炭能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卫春[6]2007年在《中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艺的选择》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行的二氧化硫的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并对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和单位发电量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为加快我国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对我国当前主流的烟气脱硫工艺进行了介绍,通过对这些工艺进行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从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和技术性能三个方面建立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8种典型的烟气脱硫工艺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主流烟气脱硫技术的优劣顺序依次为:石灰石湿法、海水脱硫法、循环流化床、简易湿法、旋转喷雾干燥法、湿式氨法、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法、电子束法。

王彤音[7]2007年在《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我国电力发展状况,针对火力发电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发展趋势,本文就火电厂主要污染物控制现状,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需求、适应能力、经济性、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十一五”火电厂的环境目标,从技术、经济、政策法规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发电方式下污染物产生和不同的控制方式,对现有污染物控制技术联合应用情况及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污染物控制及发电成本的经济性。最后对中国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的法规、政策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为了解我国火电厂污染物控制现状和进行电厂多污染物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丽峰[8]2006年在《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世纪中叶以前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将发生许多革命性的变化,能源领域也将面临着诸多挑战,能源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科学地对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对于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能源经济理论及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定量预测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对我国能源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对能源供需缺口进行了分析,着重对能源替代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替代方案,提出了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对策。 首先,论述了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进了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建立了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在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综合国内外能源预测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能源状况,构建了能源预测模型。 其次,从我国能源资源角度、能源生产建设规模、能源生产总量及结构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供给的现状;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与构成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需求的现状;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第三,根据构建的能源预测模型,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系统地、全面地对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总量与结构进行中长期预测。 第四,根据能源供给和需求的预测结果,对能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针对能源供需存在的缺口,综合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本文的预测结果对我国能源与资本的替代弹性,资本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之间的替代弹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据此提出了能源替代方案。 第五,根据对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的预测及能源替代问题的研究,找出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进

毛瑞勇[9]2006年在《基于灰色理论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艺技术经济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十五”期间,唯独没有完成的规划指标就是环境指标,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排放比总量控制目标超出749万吨,足足比2000年增加了27.8%。二氧化硫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0%。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到2010年电力行业要实现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的水平。根据国家“十一五”期间电力环保产业政策,国家将支持脱硫环保产业,在这种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发电企业将加大脱硫力度。如何选择经济可行、技术可靠的烟气脱硫工艺,就成为当前控制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对我国当前主流的烟气脱硫工艺进行了介绍,通过对这些工艺进行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分析,采用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从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和技术性能三个方面建立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以两两比较判断和九度赋值为原理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时,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白化函数。这就为进行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最后,基于灰色理论,利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并对石灰石湿法、简易湿法、旋转喷雾干燥法、海水脱硫法、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法、电子束法和循环流化床7种典型的烟气脱硫工艺进行了综合评价,所得结果为:( 0 .574,0.432,0.431,0.686,0.462,0.466,0.757)。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这7种工艺的优劣次序依次为:循环流化床、海水脱硫法、石灰石湿法、电子束法、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法、简易湿法、旋转喷雾干燥法。通过工程实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与工程实际较为吻合,初步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为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选择及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最终决策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支持。

周建国[10]2013年在《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补偿电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补偿电价(简称脱硝电价),是指政府为鼓励燃煤电厂采用脱硝技术控制烟气中氮氧化物(NOx)的排放,在正常电价基础上支付给燃煤电厂的补偿电价部分。脱硝电价是我国未来燃煤电厂NOx控制政策中的核心环节,与NOx强制性减排标准、NOx排污收费政策以及NOx排放总量控制政策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燃煤电厂NOx控制政策体系,脱硝电价政策直接关系到燃煤电厂NOx控制政策的效果,对提高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水平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燃煤电厂脱硝电价的前提是分析脱硝电价政策的理论前提、历史背景与技术基础。首先,分析脱硝电价政策的理论前提。脱硝电价定价涉及到了热能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最需要研究的理论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外部性内部化理论、燃煤电厂上网电价理论、预测理论以及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其次,研究脱硝电价政策的历史背景。采用数理预测方法,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NOx排放量做出预测,印证我国推出脱硝电价政策的客观必然性。最后,研究脱硝电价政策的技术基础,对脱硝电价定价的参照性脱硝技术进行优选。研究烟气脱硝电价定价模型与定价模式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之一,该部分是脱硝电价定价的总原则、总思路。首先,从均衡价格理论、外部性内部化理论和燃煤电厂上网电价理论出发,结合我国脱硝电价定价的历史背景,研究脱硝电价定价机制与脱硝电价的供求规律。其次,探讨在国家制定NOx浓度排放标准后脱硝电价的决定因素,建立脱硝电价定价模型。最后,结合我国燃煤电厂的实际,借鉴已经付诸实施的脱硫电价的经验教训,研究我国脱硝电价定价模式。差别脱硝电价测算与短期脱硝电价政策研究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之二,该部分主要研究我国目前即将实施的脱硝电价定价政策。首先,采用脱硝电价模型,分别测算在脱硝机组大小与新旧差别、年运行小时数差别、入口烟气NOx浓度成本、脱硝还原剂选择四种情景下对燃煤电厂脱硝电价的影响;其次,分析相关因素对脱硝电价定价的影响,研究短期脱硝电价政策。长期动态脱硝电价模型与案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之三,该部分是对我国未来的脱硝电价定价政策及模式所做的一个设想。长期动态脱硝电价的基本思想是随着脱硝成本变动而变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尽量满足脱硝设备投资及运营的成本动态变动的要求,在脱硝补偿上做到公平。首先,研究长期动态脱硝电价模型实施的基本条件,如NOx排放量检测体系,排污费征收,脱硝补偿电价快速测算与支付等相关系统的成熟等;其次,进行脱硝电价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脱硝电价的敏感性因素;再次,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根据脱硝电价和敏感性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动态脱硝电价模型;最后,采用相关燃煤电厂机组案例进行动态脱硝电价案例研究,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最后,总结整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分析本选题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规划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电力行业洁净煤脱硫技术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及政策探讨[D]. 徐秋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2]. 传统发电企业产业升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研究[D]. 朱同斌. 武汉大学. 2012

[3]. 天津火电行业大气颗粒物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情景研究[D]. 张绚. 南开大学. 2013

[4]. 火电二氧化硫排放预测建模与减排对策研究[D]. 霍志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2

[5]. 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明慧. 太原理工大学. 2002

[6]. 中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艺的选择[D]. 江卫春.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

[7].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优化研究[D]. 王彤音.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

[8]. 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D]. 张丽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9]. 基于灰色理论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艺技术经济评价的研究[D]. 毛瑞勇. 重庆大学. 2006

[10]. 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补偿电价研究[D]. 周建国. 华北电力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行业洁净煤脱硫技术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及政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