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及表述研究论文_李晴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及表述研究论文_李晴晴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010022

摘要: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以知识为本位,忽视能力和情感目标要求。而且,教师在设计与表述教学目标时均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时教学目标角度出发,研究思想政治课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于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及表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及表述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存在问题

1.课时教学目标内容设计笼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2016年4月29日更名后,相应的教材内容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重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及具体性把握。然而现实中的新手教师因为对新教材的熟悉度认识度不强,往往会忽略教学目标内容设计的具体性,以笼统代之。比如在八年级下册“我们应尽的义务”的第一节内容“公民的义务”中,大多老师不会把义务具体内容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呈现出来,而是笼统地要求学生掌握公民的义务……

2.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主体错误

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人们对学生预期期待的关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结果。预期的教学结果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而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因此,教学目标不应描述教师做什么,而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比如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一课时大多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等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表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效性并无好处。

3.课时教学目标表述层次混乱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在我国,知识目标主要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能力目标有“领会、模仿、操作、熟练、创造”五个层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接受、反应、信服、内化”四个层次。而在实际教学目标表述中,大多教师表述层次混乱,对三维目标整体性表述笼统抽象。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对于课时教学目标的认识模糊

当下大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论理解不深,在设计与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缺乏理论思考,使课时教学目标表面化形式化。从当前发展的现状来看,教师对于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空洞笼统,缺乏根基。

2.教师在目标表述方面主体观念传统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多教师在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会出现以教师为主导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会出现“使学生获得热爱生命…”“让学生懂得责任的重要性…”等等表述,这实际上还是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呈现。

3.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及提升意识淡薄

新手教师在入职后会努力地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但随着教龄的增长,部分教师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水平,专业发展意识日渐薄弱,教师更新知识的速度变慢,很多新的理念未能及时接受和消化。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一些教师还继续延用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不能将三维教学目标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目标设计中。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策略

(一)设计的依据

1.以学生发展特点及学习情况为依据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特点与学习情况。初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以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为依据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以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科学把握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确定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好每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

(二)设计的原则

1.注重提升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

教师要注重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认识,区别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在设计目标时简单明了、直击主题。

2.注重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逻辑层次

在目标设计中,教师需要注意所有的课时教学目标都应体现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不同的层次。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需要理解的知识,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的知识或技能,政治教师需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多层次课时教学目标。

3.注重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可操作性

在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目标表述要具体明确,目标指向要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其次,目标表述内容要集中精细,目标要求学生识记、理解、运用、掌握的内容应一目了然。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表述的策略

(一)表述的基本要素

1.行为主体

表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时教学目标是检测和评价学生的

最终学习效果达成与否的,因此,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2.行为动词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依照知识类型和掌握的水平两个维度来表述。从认知及能力要求的角度应使用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行为动词。从情感要求的角度应使用避免、挑战、协作、参加、帮助、关注、提供、参与、赞扬、分享等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行为限制或范围。行为产生的条件主要有四种: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提示,三是时间或速度的限制,四是独立、合作或教师引导等条件。

4.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举例来说,假设一道题学生有三种解答方法,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表现,再具体给予评价。

(一)表述的基本方法

1.行为目标法

马杰于在1962年提出行为目标法。行为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具有三个要素:学生的行为、操作的条件、操作的标准。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避免了用传统方法表述目标的含糊性,但它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而忽视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2.表现性目标法

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表现性目标主张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学习结果则是开放的,比较适用于复杂的智力活动,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由于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它不适合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

3.内容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法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教师在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表述内在的变化,同时结合列举反应这些内在变化的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

四.结语

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既是一堂课教学的着力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是基础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学目标设计和实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研究如何正确设计与表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文. 思想政治课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及表述策略[J]教材与教法--课外语文,2017(3).

论文作者:李晴晴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及表述研究论文_李晴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