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显认知论文_金明阳

互动显认知论文_金明阳

以《2.2一元二次方程解法1---因式分解法》课堂为案例

金明阳 绍兴市袍江中学

摘 要:新课标下的课堂是一个多彩的课堂,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课堂,更是一个学生主体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可以让学生展示能力与培养情感。本文以课堂实例呈现,多角度互动与交流中体现新课标理念。

关键字: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交流 ;互动.

课题:2.2 一元二次方程(1)

教学目标:1、掌握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培养学生面对难题,不退缩,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例3方程中含有无理系数,需将常数项2的处理,才能分解因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形成:

探究一:问题1、试一试:你能说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课件呈现)(1)(x+2)(x-5)=0

师:请你找到x的值,使得左右两边成立,即得到方程的解。

生1:x=- 2.

生2:x=5.

生3:是 x 1=-2, x2=5

师:非常好,很快得到了答案,再来看一题:

(课件呈现)(2)(x+1)(x-4)=0

生4:x1=-1, x2=4

师:我们能不能归纳一下?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生1:右边是0

生:左边是两项相乘的形式,

师:非常好,有关此类方程,可以写成:A·B=0,答案怎么得到?

生:每一项等于0,

生:解2个一元一次方程。,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的确,将解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2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是我们的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课件呈现)(3)若A·B=0, 则 ( )

(A)A=0; (B)B=0;(C)A=0且B=0;(D)A=0或B=0

生一起:D

师:对的,继续来探究:那么这个方程怎么解答?与之前的那题方程比较,左边变成了什么运算?

(课件呈现)(4)x2 -3x=0

生:这里左边是减法运算,如果是个乘法就好了,

生讨论:怎么变乘法?

生1:可以提取x,左边变成x(x-3),这样就是乘法运算。

生2:因式分解不是正好解决将左边的多项式转化为几个因式相乘的形式。

师:非常好,这是我们小组合作的力量,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把解决的思路和依据都了解清楚。

于是,(课件展示) (5)x2 -9=0; (6)x2 -6x=-9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课件呈现的两个问题。

意图:课堂的开始从低起点出发,促成全员学生的参与,引发学习兴趣。小小几人的合作,恰是不同个体间的思维火花的碰撞与激发。这种学生内部思维激发比教师的传讲教授外部的激发更是事半功倍。

二、知识构架:

探究二:问题1、你能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吗?

对于(1),(2)的分解,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相互校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于(3),(4)的分解,小组合作交流。

师:题(4)怎么分解?

生:2看成 。

师:对的,这也跟我们第一章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问题2、你能利用因式分解解下列方程吗?(例1)

请学生上来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 视.之后教师指出:像上面这种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板书课题)。

意图:学生的交流中,不断地拓展解题方法,多角度,多思维考虑问题;题目(3)设计用常规思路正是我们经常忽视的,我们不断求新立异,不断提升方法,往往忘记常规思路才是真正地“温文尔雅”,不失它的一份真谛。这样的设计更是要告知孩子知识来源于课本,方法也源于课本。

三、知识巩固:

归纳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师生一起归纳:当方程的一边为0,另一边容易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时,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比较方便.然后归纳步骤:(板书)

① 若方程的右边不是零,则先移项,使方程的右边为零;

② 将方程的左边分解因式;

③ 根据若A·B=0,则A=0或B=0,将解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2、讲解例2.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在讲解中不仅要突出整体的思想:把x-2及3x-4和4x-3看成整体,还要突出化归的思想:通过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并且认真板演,示范表述格式,强调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连结词要用“或”,而不能用“且.

例3. 解方程

在本例中出现无理系数,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将常数项2看成 ,另外对于方程中出现两个相等的根,教师要做好板书示范.

3、补充例4: 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你能求出这个数吗?

首先让学生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 ),再让学生求解.根据学生的求解情况强调:对于此类方程不能两边同时约去x,因为这里的x可以是0.

补充例5:如图,工人师傅为了修屋顶,把一架梯子搁在墙上,一直梯子的长AB=5米,墙高AC是弟子底端离墙的距离BC的2倍,求墙高AC。

第一问:设好未知数;

第二问:列出方程;解出方程;

意图: 对于应用题在与学生交流中,要放下“难度”问题,采用循序渐进,有层次互动交流。学生遇到问题,不是不会做,更多的是不敢于面对,甚至看一眼就不做。所以,问题的层次设计与师生的交流促成学生在面对数学难题不畏惧,培养学生面对生活困苦不畏惧,敢于面对。

四、体会和分享

能说出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验让大家与你分享吗?

先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投影演示:

1、能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2、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依据

3、数学思想:整体思想和化归思想.

五、课后作业

1、书本作业题 2、作业本

教学反思:

总评:本节反映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教学过程能给人以启发与思考。

第一、教材处理来看:教材中情景引入的题目作为后面补充的题目,考虑到对于本班学生,对应用题有些害怕,甚至一看到题目,学生选择逃避题目,即使最后发现是简单的题目。问题的层次性设计,培养学生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低起点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喜悦感.不仅培养学生敢于挑战难题,勇于面对困苦,而且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第二、从课堂实效看:本节课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重视数学思想。例如,重视二次根式的化简。因式分解,移项等基础知识。题目(3)设计用常规思路正是我们经常忽视的,我们不断求新立异,不断提升方法,往往忘记常规思路才是真正地“温文尔雅”,不失它的一份真谛。这样的设计更是要告知孩子知识来源于课本,方法也源于课本。在初三毕业模拟测试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对于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学会综合知识之后,变成了学生认为的“难题”,其实,“难题”正是由于平时不去加强课本化的思路,课本化的知识构架而造成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新玉.互动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考 [J] 《数学教学》 201705;

3.周洋.“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4(90);

论文作者:金明阳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互动显认知论文_金明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