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做好决策实施工作_领导责任论文

进一步做好决策实施工作_领导责任论文

进一步抓好决策落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在掌握政权、实施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过程中,始终都必须抓紧抓好决策和落实这两个最根本的领导环节。我们常讲面临的工作任务很重,实际上就是指的决策和落实的任务很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建议,描绘了一幅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精彩结束20世纪、豪迈地跨入21世纪的宏伟的发展蓝图。当我们步入世纪之交的时候,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已经明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强调抓好落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落实这一重要的领导职责、领导环节和领导方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领导,作为一种行为,具有决策和落实双重职能。决策、落实,再决策、再落实,不断决策、不断落实,这两个环节的交替作用,就构成了领导这一范畴的基本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领导科学中的生动反映。为政之要,在于有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正确的决策;在于有高效运作的落实机制,保证决策落到实处。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决策和落实这两个领导环节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决策就谈不上落实,没有落实,决策也失去了意义。凡有决策权的,同时也为决策的落实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质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艰难的过程,有些困难甚至是在决策时难以预料的,决策落实还要受落实者个体素质、觉悟和具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落实的过程同时还是决策本身接受检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世无先例的伟大事业,我们是在探索中前进的,这就决定了决策落实的过程更为复杂和艰难,表明了落实这个领导环节一刻也不能放松。

决策落实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党的领导能否实现。作为执政党,如果作出的决策落不到实处,党的领导就难以实现,执政地位就难以巩固。决策不正确,会误党误国误民;有了正确的决策而得不到落实,同样会误党误国误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决策的落实,把它提高到能否实现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党的各级机关一成决议,就必须执行。毛泽东同志还指出:“党委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2页)为了检查和促进决策的落实, 毛泽东同志还提议全党建立报告制度。并要求各级党委的主要领导亲自动手写报告。江泽民同志指出,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部署,事情还只是进行了一半,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就是要确保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还向全党发出了“落实、落实、再落实”的号召。这些论述就把决策落实这“一半”的重要性讲足、讲深、讲透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不仅在阐述上高屋建筑,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非常重视抓决策的落实。我们应当深刻领会这些论述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像他们那样去重视抓落实。

强调决策落实,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党的威信来自为人民谋利益的决策和实际取得的效果。如果我们作出决策得不到落实,说了的话不算数,就会违背党的根本宗旨,就会失信于民,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党群关系,这就远远不是一般的工作问题了。作为一个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的党,在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的决策落实上,不能不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

应当清醒地看到,决策不落实的问题确实存在,强调抓好落实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只要是正确的决策,出现不落实或落实不够好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主观方面,例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有之;光布置、不检查的有之;三令五申而置若罔闻的有之;作风漂浮,不求实务实的有之,等等。从实际情形来看,人民群众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衷心拥护的,有意见的主要是在一些方面落实得不够好。决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够好,反映出领导作风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尚不够完善,因而我们强调决策落实,实际上是抓住了当前党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对于中央来说,地方党委应该用更多的精力抓落实,保证在本地区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工作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工作特点的不同。地方党委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中央的精神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除了直接贯彻中央的决策外,我们自身作出的决策,实际上也是在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决策是落实的决策。在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省一级党委的责任尤其重大。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是否端正,责任心有多强,能取得多大实绩,是检验我们党性强弱、工作好坏的一个基本尺度。我们只有在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党的利益,才是真正做到了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

落实决策,必须有强有力的保证措施,形成高效的落实机制,形成抓落实的氛围和合力。

(一)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上下左右形成统一意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落实决策有强大的号召力。形成正确的决策,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落实决策,更需要把方方面面都发动起来。如果一级党委作出决策后,没有号召力,那么这个决策是不可能落实好的,能不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要靠决策的正确性,使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靠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要靠深入扎实的宣传发动工作。在重大决策出台后,要以党委为核心,几套班子齐心协力,拧成一股劲,同唱一台戏,形成鼓实劲、抓落实、干实事、出实绩的强大合力。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决策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热情和创造力。能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自然也是我们党的决策能否最终落实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山西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只要把全省人民发动起来,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我们在全省大力弘扬山西人民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刘胡兰精神、申纪兰精神、李双良精神和太行老区精神、吕梁英雄精神、大寨精神、石圪节精神、锡崖沟精神等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艰苦创业精神,得到了全省人民的拥护,焕发了全省人民的斗志,铸成了兴晋富民的强大动力。省委、省政府作出全民义务修路的决策后,一股广泛持久的修路热潮遍及三晋大地,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极大的干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经过两年努力,不仅太旧高速公路等几条大的干线相继通车,而且基本上实现了镇镇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通机动车,使长期困扰山西的交通“瓶颈”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形成落实决策的约束力。有了明确的责任,不仅可以增强对责任人的约束,而且可以理顺各方面的工作关系,避免互相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决策落实的步伐。我们所讲的责任制,不是日常的分工,而是为保证重要决策落实所形成的带有“军令状”性质的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主要建立在领导层,是一种高层次的领导责任制。为了加大责任制的约束力度,要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内容。几年来,无论是省委常委会的年度工作要点,还是一些重要的决定、决议,我们都分解落实到省委常委、副省长及各个部门,然后通过汇报、通报、见报的形式进行监督,形成了以年初建帐、年中查帐、年底交帐的“三部曲”为主要特征的责任制度。目前,这种责任制已经在全省各地、各部门广泛实施,落实决策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搞好督促检查,加大落实决策的推动力。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督促检查,党委有责。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督促检查工作十分必要,开展督促检查是一个重要的领导环节和领导方法,此事切不可放松。督促检查是促进和保证决策落实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附着在决策落实上的领导环节和领导方法,是一级党委和一级领导的基本职责,党委不搞督促检查就是失职,就失去了应有的工作力度。当然,党委开展督促检查是由不同的工作层次组成的。以省一级党委来说,在督促检查上呈四个层次的格局,首先是省委、省政府集体进行督促检查,这也是全省最高层次、最具权威的督促检查。几年来,我们紧紧扭住关系山西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齐心协力抓落实,一项一项反复进行督促检查。拿1995年来说,第一季度,省委、省政府每月集体听一次汇报,进行督促检查;第二季度以后,省政府每月集体督查一次,省委每季度督查一次,从而使经济工作一步步扎实推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变了我省近年来经济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在此前提下,日常工作中有三个层次的督促检查,一是由党政“一把手”直接进行全面的、高层的、重点的督促检查;二是省委、省政府两位秘书长的督促检查,主要侧重于协调决策落实中各方面的关系;三是省委、省政府职能部门具体的、经常的督促检查。以上四个层次的督促检查,互为补充,共成一体,形成了科学的格局和严密的程序,为决策落实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还要有动态性的督促检查贯穿期间,如专题巡视检查等。这样就可以经常保持督促检查的力度,不落实的问题也就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四)努力转变作风,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在落实决策上的带动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还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干部既是作决策的主体,也是抓落实的主体,是落实决策的主导力量,是关系到路线和决策能否执行和落实的决定因素。如果不抓干部队伍这个根本的、能动的因素,而是就决策落实抓决策落实,只能是事倍功半。通过抓干部队伍和改进领导作风,可以促进决策落实;通过抓决策落实,可以促使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反过来又从更高境界上促进了决策落实。这样就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正因为如此,落实的任务越重,越是要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为了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发挥其在落实决策、兴晋富民中的带动力,省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定,重点整治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负责任、不肯吃苦、不讲团结、不关心群众和不廉洁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广大干部起到了教育、激励和警戒作用,对少数有“五不”问题的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对干部队伍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号召全省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向他们学习。这样一来,收到的是双重效应,一方面是干部队伍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决策得到了更快更好的落实。

(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解决难点问题和卡壳部位,强化落实决策的攻坚力。抓落实的过程也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把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能动性地创造性地落实决策。落实决策,要全面推进,但绝不能泛泛而抓,尤其是决策在落实过程中碰到难点或被卡了壳的时候,必须组织攻坚,尽快拿下。领导出现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并能够以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困难,扫平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就能极大地鼓舞广大干部和群众,就是最好的抓落实。实际上,决策能否得到落实,往往就看我们能否解决一两个关键问题和要害问题,要说经受考验,也主要是在这方面。今天我们要挖掉经济落后这座大山,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行,没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攻坚、善于攻坚的精神不行。尤其是领导干部,不敢攻坚,不能攻坚,就不是好干部。这里既涉及到领导艺术、领导水平问题,更体现一种领导精神和领导魄力。

以上促进决策落实的五种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保证决策落实的合力。在这一合力中,既有党性的自觉,又有制度的约束;既有党委的统一领导,严格要求,又调动了各方面和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发扬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又有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管理办法;既有党委、政府正常工作途径的推动,又有社会舆论的监督。只要照此深入持久地抓下去,并不断加以完善,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就能使决策落实的机制更加成熟、完备和有效。

党委“一把手”要对决策落实负第一责任。这可以说是作为“一把手”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省委书记之于省委,作决策是第一责任人,抓落实也是第一责任人。决策失误,应首先负责;决策不落实,也应首先负责。由于“一把手”的工作在班子中起核心和主导作用,他抓落实的意识、能力、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班子抓落实的好坏,同时对其他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决策落实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在行动上、实际工作上而不光是在口头上、姿态上担当起抓落实的第一责任。要真正理顺抓落实的思路,学会抓落实的方法,掌握抓落实的规律,到困难大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工作不落实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到工作出现新局面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抓落实的硬功夫、真功夫。在“一把手”抓的同时,还要抓“一把手”。要把责任和压力往“一把手”身上放,把板子往“一把手”身上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这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要决策,就可以一级一级地落实下去。

强调“一把手”的第一责任,丝毫也不意味着看轻或放松其他班子成员的责任和其他方面的责任。如果“一把手”不能很好地发挥班子中各位成员的作用,不能激励他们的责任心,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就说明没有尽到自己的第一责任。我们讲的第一责任,既有直接抓决策落实的内涵,也有协调、组织各个责任人形成抓决策落实的合力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分量甚至更重一些。

标签:;  ;  ;  ;  ;  

进一步做好决策实施工作_领导责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