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育预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强对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教育是系统工程教育。教育决策、教育预测和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呈多向性。制定科学的教育决策尤为重要,而教育预测是制定教育决策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一、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应加强教育预测
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教育活动要通过执行教育方针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在教育方针中深刻体现出来,是我们在人的培养和教育目的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教育是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革新精神,开放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教育是一项未来的事业,现在的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根据到那时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变化的新特点及早做出科学预测,并以此用战略眼光来部署新一代的教育工作。教育的发展应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道德观念会发生新变化,学校教育必然会碰到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将更繁重。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和能力上的准备。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必须是各种措施相配合的整体工程。其中,教育预测是万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当前,教育活动与教育方针的要求,梯度差距较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现代教育的理性认识不够深入,教育手段陈旧,教育环境不够完善,教育工作者素质不高,国家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等等。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改革教育。否则,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滞后性。我们应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预测教育的发展,要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加快教育的改革。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加大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教育运作水准,讲求实际,生动活泼。既有广博的空间活动层次,又有超前的意识准备,形成立体化教育,培养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思想道德和技能素质水平高的全新人才。
二、通过教育预测,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合格人才。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奠基工程。在教育中,德育为本。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教育也相应提出急需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教育的难度加大了。原因之一,是现在的学生受教育的时空范围和层次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对知识的求索取向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的开放、平等、自主、竞争特征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产生了效应。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唤醒了自我和个性发展,增强了他们的求实精神,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价值观上,诱发了拜金主义、趋利思想,重利忘义,忽视助人为乐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的培养;在道德观上,集体主义精神减弱了,理想和责任感不明确;在生活观上,引发了贪图享乐,不求进取,消费攀比,淡薄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刻苦意志。
现实的问题,反映出深刻的内涵。我们应学会在动态中认识问题。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预测,注意其变化的特点,准确掌握问题的出现和将发生的可能,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一些潜在因素,要注意观察、分析,对一些暂不能构成连贯性的进步和一些微小的不足都要加以重视,做好潜移默化的诱导工作。对他们的成长,要求要高,目标要明,工作要细,预测要准。对他们在进步中出现的暂时反复应从积极方面予以肯定,辅以耐心、细致、持续的教育手段。
在以德育教育为中心的养成教育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要求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在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中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轴。离开这条主轴,我们将会犯难以估量的历史性错误。要加强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正确看待社会与自己,学会发现事物的两面性,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各种矛盾关系,辩是非、明善恶。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在人生观教育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在价值观上,在肯定追求合理利益的同时,要更提倡奉献精神,在向社会作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道德观上,提倡集体主义,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以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为人民服务为荣;在生活观上,提倡以雷锋同志为代表的艰苦朴素精神,克服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的不良习惯,明确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立国治国之道,培养奋发进取精神。这种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引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三、通过教育预测,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锻
造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教育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他提出,与教育对人的知、情、意的作用相对应,存在真、善、美三种价值。这三种价值体现于哲学、道德、艺术三个领域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化。现在,教育界的许多人士都能注重对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研究。这是教育的进步。
现代社会的青年,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胜任时代的要求,不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引发出来,将产生巨大作用。试想一下,一个人既使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劳作技能,但缺乏健康的心理,没有审时度势的敏锐力和辨析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不具备刻苦的意志和进取精神,那么这个人在事业上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将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可见,对青年学生进行生理、心理的发展进行预测,经过科学的塑造,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这是顺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是对青年负责,对社会主义宏伟大业负责。
青年初期的学生,无论是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行为能力,较以前都有很大变化。由依附型向主体型转变,自主性增强,需要的层次提高,兴趣广泛,参与意识明确,模仿性强,情感丰富,交往出现新特点,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批判力。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他们的不足较明显表现在情绪波动性大,思维的逻辑性和对问题的辨析力较差。从对当前在校青年学生心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的不稳定性、较强的自主意识和需要层次性提高开展研究,加强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工作,因势利导,做好转化。
(一)针对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及时做好预测,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稳定的心理情绪。
青年学生的情绪的不稳定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合乎生理发展的客观现象,体现了一种能力在阶段上的转换、突破和进步。任何一个人的心理情绪都会随着生理的变化,从不稳定到稳定。这是有一个过程,并且会随外界的变化,有阶段性、随时性的不稳定现象产生。我们要看到问题的发展出现的两面性,预测到这种不稳定会对整体学生或个别学生在进步中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成他们内心良性发展。从多年的实践活动中,笔者观察到,青年学生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整体的阶段性发生和个人的经常性发生这两个特征上。
由于应试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小学阶段基础上要经历初、高中、大学三个阶段。梯度上升,要经过严格考试,学生重新组合。随环境变化,学生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一个压抑——放松——压抑过程。前一个压抑是因为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环境,还需要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熟悉,各人的情趣爱好,优缺点还不能及时释放出来。后一个压抑是他们临近升学考试的紧张感。这时,他们会进行一些自我调整,进步性增强。问题多数出现在中期的放松阶段。用教师的话说,这是学生的“狂燥”期。各种违纪增多,成绩下降,缺点暴露面大,整体素质容易滑坡,这虽然不能构成规律,但毕竟是经常出现的。在这个时期,如不抓紧,损失大,影响宽,造成管理困难。但问题暴露前,有一个潜伏期,教师应注意观察,及早预测,防范于未然。而个别学生的情绪经常不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这些学生实施教育时,要慎重耐心,把预测的准确性和实施教育的艺术性相结合,鼓励起积极性,及时抑制其消极性对自己和集体的破坏性。
要把教育目标和措施结合起来,集体主义是一个很重要原则。集体主义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一个青年学生只有在热爱自己的集体的基础上才可能去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通过制定集体的共同目标来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正确导向,使他们的心理情绪在以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得到稳定。如果离开集体,学生个人心理发展就会出现不规范。因此,把教育植根于良好集体中,依靠集体的影响力去感染个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的一切。”(引自《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许多工作有成就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抓好班级的建设中,制定明确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发展目标,建立一个有自己风格的优秀班集体,强化了集体的凝聚力,学生的心理情绪就容易稳定,进步面就大,成绩就会显著。学生无论是在校或是毕业后走向社会,都会长久怀念这美好的集体并把这带入到新的集体的建立中去,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二)针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及时做好预测,培养良好的行为能力。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的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形式。青年学生自信心是概括化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必定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能力表现出来。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成熟,伴随而来的是行为能力的不规范,缺乏驾驭事物发展的艺术性,效果不够理想。
良好行为能力的培养和造就,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生阶段还是走向工作岗位,意义深远。教师的工作不但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方法。在预测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中,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端正自己的行为,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树立自信、自强、自律的良好品德。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引导他们把思维的拓散性和行为能力的规则性结合起来。要加强《学生导则》的教育和班干部责任制的健全,创造条件使他们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参与他们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各种社会现象的讨论评价,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到以符合国家、集体利益为标准的轨道上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针对学生“需要”层次的提高,及时做好预测,塑造他们的高尚情操。
“需要”是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具体的、有层次性的,又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物质基础条件的改变,需要也在发生层次性的变化。人们需要的变化,是个人条件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帮助青年正确抉择主导需要,是我们要着力下功夫研究的重要问题。人的需要,有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道德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青年学生在需要层次上呈梯度上升,富有多样性。教师应密切注意这种趋势变化的客观性和差异性。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运用教育的主导思想,把青年学生以追求物质需要,脱离实际的个人需要的偏差中引导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层次的主导需要上来,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
需要与索取、个人与社会,休戚相关。人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将会产生巨大动力,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我们能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引导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明确只有在向社会作奉献的基础上才能向社会索取这一基本道理,树立“辛苦我一个,幸福亿万人”的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历史责任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扎根在他们之中,我们的事业必定后继有人,中国大有希望。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承认青年学生在需要上存在的差异。要及时预测到个别学生由于心理因素、行为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脱离实现的追求个人需要,相互攀比,甚至出现品行不良的行为。对此,要加强教育,帮助他们克服不良行为,端正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情操。
教育预测手段的使用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根据事物发展的曲折性、隐蔽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人们对事物发展所提出的预见性有可能产生偏差、失误,出现对事物的预测与客观事物发展不相符,造成各项措施的制定的不顺利。另外,也会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使预测不易准确,失误率增高,可信度降低,实施难度加大。人们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效益,计划制定之前,非预测不可。但应在预测中随时调整、修正,加大其力度和实施的透明度,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主客观应相统一,产生可观的社会效果。“一般地说来,教育是最辩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的,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引自马卡连柯《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只要在教育过程中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德育为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广袤的中国大地,教育必将盛开骄艳之花,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