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第二卷生物类考生常见错误及分析_高考论文

2008年高考第二卷生物类考生常见错误及分析_高考论文

2008年高考理综第Ⅱ卷生物部分考生常见错误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生论文,常见论文,错误论文,生物论文,考理综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月中旬,笔者参加了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测试生物学科Ⅱ卷的评卷工作。从考生得分情况看,失分率最高的是第30题第Ⅰ小题(4)问的第2空,约80%的学生回答错误。第30题平均得分是13.39,难度值为0.56;第31题平均得分是9.3,难度值为0.52。现就评卷中发现的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作简单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生物学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网络不完整

有些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以致连常见的生物学专有名词都写错。如第30题第Ⅰ小题(4)问,关于成熟区的概念在初中就已学过,在高中仍有涉及,还是有很多考生因遗忘而无法回答。又如,有的考生将第30题第Ⅰ小题(2)问的“主动运输”误写为“渗透吸收“等。还有因为教材知识缺漏导致的失分,如部分考生不懂得细胞膜内外形成的是“局部”电流(第30题第Ⅱ小题)等。此外,试卷中一些答非所问的答案,多数也是由于考生知识结构存在缺陷而胡乱填写的。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能力考查为核心。这就要求师生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各种能力的关系。主干知识、核心概念等基础知识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没有牢固的基础而奢谈发展能力,犹如空中建楼阁。在高三复习的前期,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以建立概念图的形式构建学科内的专题知识体系。

二、能力缺陷

1.理解能力不强。有些考生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生物学概念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如混淆能量与物质,认为根在缺氧条件下吸收矿质元素的量减少是因为“在缺氧的条件下合成能量减少”。又如,认为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矿质元素的浓度比根细胞中的浓度“高”。如果考生在答题时能联系一般情况下的植物水分代谢的情况,就不至于凭想象或碰运气去猜测答案了。

2.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考生没能做到“提取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如部分考生读不懂第30题第Ⅰ小题的曲线图,不清楚A、B曲线的生物学含意,因而对能不能只依据B曲线确定幼根20~60mm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无法判断。有些考生认为只依据B曲线能确定吸收量,“因为在幼根20~60mm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保持平衡”;有些考生认为只依据B曲线不能确定吸收量,“因为不能知道20~60mm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再如,第30题第Ⅱ小题的题干中有“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的提示,不少考生却未能充分利用此提示给出答案。

3.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较弱。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是科学素养最核心的要素,是考试大纲里最高的能力要求。从考生答题情况看,这方面能力缺失导致的失分现象很严重。如第31题第4小题“如果杂交失败,导致自花授粉,则子代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_”,不少考生没有考虑到自花授粉是由杂交失败导致的只能在母本发生的情况,因而多写出发生在父本的自花授粉的子代情况,导致失分。

4.书面表达能力低下,思维的严谨性不够,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如第31题第1、2小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遗传学规律解释生产实际的问题,解答第2小题时,很多考生能准确判断能与不能,说明他们对遗传规律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作出正确判断后,他们却无法准确、完整地解释为什么,表现为语句不通顺、要点不全、逻辑关系混乱等。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简单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三复习要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要重视实验教学,重视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了解科学家一般的研究过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科学史培养学生能力,如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所揭示的假说——演绎法等。习题课上,教师要讲评经典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到解题思路,而不是简单地为学生解释答案。我们要教会学生找题干中的关键字词,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巧妙地避开陷阱,从而高效准确地解答问题。

三、应试能力不高

考试心理对考生的临场表现具有潜在的影响。这里所讲的应试能力,应区别于题海应试,指的是考生在具体作答时的考试心理等因素产生的不同考试习惯、考试方法。

1.书写潦草,错别字多,无谓失分。如第30题第Ⅰ小题(2)问,部分考生将“主动运输”误写为“主动、自动、自由、自动运输”;第31题的“自由组合”,有考生误写为“自由交配”;还有考生将“绿苗”写成“细苗、细菌”、“紧穗”写成“贤穗”等。书写不规范,如有考生将“紧穗黄种皮”简写成“紧黄”等,这样的失分实在可惜。

2.审题不细,大意失分。审题时把关健词遗漏,或者是看不清题干的要求。如第31题第3小题“如果只考虑穗型和种皮色这两对性状,请写出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本小题共4分。有些考生粗心大意,将之看成写出考虑植株颜色与穗型或植株颜色与种皮颜色的F[,2]代的表现及比例,按自己的审题这些考生全部都答对了,说明他们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却因为答非所问而失分,非常可惜。

采用以题海战术为训练手段的复习方式,会因为产生思维定势而使解题的准确率降低。有些高三学生以辅导书代替教材,以大量做题代替系统复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知识进行梳理、盘点的过程,不动脑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都不能达到高效、系统复习的目的。错题集是最后冲刺阶段很好的复习工具,看历次考试中的错题,分析自己的常见错误(如解题方法上的错误、知识点缺漏导致的错误、习惯性的错误等),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标签:;  ;  

2008年高考第二卷生物类考生常见错误及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