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0大育儿冲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冲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冲突1 孩子受欺负时,还击还是忍让?
专家点评
孩子在外面总受欺负,确实让家长很头痛,教孩子还手反击吗,可又担心以暴抗暴会使孩子受到更大伤害,并养成爱打架的习惯,这样,长大了还得了吗“可总是告诉孩子”不理他,他是坏孩子“之类的话或让孩子躲开,这样的孩子会不会将来成为“阿Q”?
注重文明行为的家长可能会对受了欺负的孩子说:“别理他,告他妈妈(老师)去”或“你是不打架的好孩子”之类的话,使孩子得到一些心理安慰。但家长可想到,当你不在孩子身边时,谁能随时给孩子这样的安慰?他的愤懑、委屈又能赢得多少同情和帮助?只可能使孩子更退缩,受到欺负时只会怨天尤人。
有些家长可能会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就狠狠打他,别以为你好欺负。”有些家长甚至告诉孩子:“他打你一拳,你还他两拳,让他知道不能随便欺负人。”当然,这是出于正义感,认为不制止欺负人的人等于是纵容他们,但家长可知道,这是在教孩子以暴抗暴,可能会使孩子成为一介武夫。这样,不仅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反而火上浇油。而且,孩子对强大对手一味反击,可能会带来更大伤害。
专家建议
应该告诉孩子学会反抗,不能一味地忍让,但不是打架才能让孩子保护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讲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给家长带来一点启发——
篮球飞人乔丹小时候个子很高,当他要上小学时妈妈有些担心,儿子个儿大会不会爱打架?于是,她严肃地告诉儿子不许打人,就这样大个子的乔丹成为班里同学欺负和嘲笑的对象。同学们经常打他、推搡他、抢他的东西,玩游戏时也不带他,听话的乔丹经常哭着回家,有一天他哭得很委屈,父亲正好在家就问他怎么回事。乔丹说同学们打他,还笑话他是大笨蛋。父亲问他:“你就这样被人打吗?”乔丹说:“妈妈说不让打人。”父亲让他想一想,能不能用别的办法来反抗别人的欺负,不一定非要打架来解决。
第二天,乔丹高兴地回家告诉父母,大家一起玩篮球时又有人欺负他,但他没有打这个同学,只是把他使劲按住,让他动不了,最后不得不认输。从这以后大家都愿意和他一起玩了,也再没人说他是笨蛋。还是爸爸说的对,不打架不是任人欺负,受到欺负时要想个好办法反抗。让人家知道你只是不想打架,可你并不是笨蛋。
冲突2 外语从小就学还是长大再学?
专家点评
研究认为,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在婴幼儿时期。这时,孩子学习某种语言或两种以上语言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具备了学外语的能力。从2、3岁开始,孩子的口语能力迅速增强,对各种声音变化的感受性很强,开始喜欢模仿生活中所有令他们感兴趣的事,更积极地与更多的人交往,而且不懂得害羞,不会遮遮掩掩,常把别人的笑脸当做对自己的鼓励。这时,只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采取适合的方法,孩子就一定能学好外语。
研究证实,以科学方法进行外语学习,不仅可使孩子将来学外语更容易,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因两种语言的发音和声调不同,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良性刺激,促进智力发展。一般来讲,会两种语言的孩子思维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专家建议
由于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和游戏,因此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1.进行家人之间的外语交流,如经常播放外语磁带、光碟,在室内的家具摆设上贴外语标签等,使孩子能够经常模仿、练习。
2.有时反复听某些词句并不能使孩子理解词义,家长不必非告诉词的含义,等他们自己唠叨出来或发问时再告诉他们。
3.把学习结合在游戏中进行,也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给物品贴标签、玩词句接龙、听词句做动作、用英语小故事表演小话剧等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4.学外语的一个好办法是学唱外语歌曲,不一定要求孩子马上明白歌词意思,唱出兴趣来,再教他们边唱边做动作,慢慢理解即可。
5.切忌要求过高或拔苗助长,如过分追求掌握单词数量,能很快的遣词造句,发音必须像“伦敦音”等。急于求成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给将来的语言学习埋下很大的隐患。
冲突3 大人都该让着宝贝吗?
专家点评
其实,孩子的自私正是完全以孩子为家庭生活中心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在几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经常会表现出来。
在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从2、3岁开始要经历一段‘自我中心期’,即认识事物完全从自我角度出发,不会想到其他人,在这一阶段,他们在语言上分不清“我、你、他”,行为上完全不管周围环境和条件而任意行动。所以,经常发生争抢东西互不相让或不吵架直接动手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及心理发育,大多数孩子可顺利渡过自我中心期。但有些孩子会因家庭生活的影响或遗传作用而始终以自己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当一个家庭凡事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时,就是完全以孩子为生活中心。这样,就可能加强孩子的自我中心,养成自私行为和习惯。
自私的孩子不可能感到快乐。因为,自私很难有朋友,只能经常看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高兴,自己却总被排除在外;自私常使人提出不合理要求,不仅要求得不到满足,还经常被人讨厌;自私会使自己总是对别人不满,同时也总是对自己不满。
专家建议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耐心引导,既满足合理要求又避免完全以孩子为生活的中心,父母长辈也要有自己的生活。这样,会使孩子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同时,家长要注意鼓励孩子无意中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同时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故事中的妈咪后来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她的做法可能会对其他家长有借鉴作用:
她先去了幼儿园,了解孩子在班里是不是很“拔尖儿”,希望家庭和幼儿园配合纠正孩子的毛病;然后,开始在家里实行民主、平等的原则,买回好吃的食物每人一份,即使孩子最爱吃但也只能吃自己的一份,大家都把自己的一份吃掉;做家务时,每人都有任务,孩子也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剥豆、摆放碗筷;一家人共度休闲时光时,并不完全看孩子的活动,听孩子的讲述,而是互相问候、聊天。
一开始,孩子和全家人都很不适应,如好吃的食物奶奶依然舍不得吃;孩子看到好吃的食物别人吃了就噘起小嘴……可喜的是妈咪一直坚持着,一年过去了,孩子的自私行为果然减少了许多。
冲突4 自理能力长大自然就会吗?
专家点评
其实,很多家庭都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由于是独生子女,全家上上下下都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怜爱,使他们成为家里的“小太阳”,忽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过分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
然而,自理能力对于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个性的发展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有人说“智慧出在十指尖上”,确实,宝贝自己穿衣系扣、用筷子吃饭、收拾玩具,不仅可使他们的手部小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可促进大脑发育。比如,衣服没穿好他要尝试调整;把玩具收好他要摆放得有条理等,都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自我服务过程中,能帮助孩子了解和感受不同物品的特质,使他们积累更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甚至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还可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特别是受到表扬时。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是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形成的必要条件,而自信和自尊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和认知,这正是一个人将来面对压力的能力源泉,会影响孩子一生对幸福的感受。
专家建议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一定很累,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和方式进行,让他们从学习自我服务开始吧——
1.采取做游戏,如收拾玩具让孩子玩“帮助玩具回家”的游戏;自己穿衣服时,玩“小火车钻山洞”;自己系扣子时,玩给扣子“找朋友”的游戏。
2.有些活动家长可耐心教给孩子活动的方法,如怎样把玩具摆放整齐、怎样叠好自己的衣服等。
3.待孩子对一种活动掌握熟练后,还要为他们提供经常练习的机会,并多予以支持和鼓励。
冲突5 老实的孩子有没有社会竞争力?
专家点评
老实的孩子真的日后难以适应社会并没有竞争力吗?事实证明,这并不一定。
研究显示,孩子老实还是活泼,淘气还是安静,正是他们气质特征的表现。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无论家长是否愿意,是否接受,这就是他——你的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气质特征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各种气质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过分老实的孩子,他们的气质大多数属于黏液质或抑郁质,表现出反应慢、耐心细致、自律等特点,可这些气质特点在某些行业中却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如果哪一位家长认为过分老实是孩子的一个缺点,那么最好请你接纳他的缺点。因为孩子会由于对我们的依赖而惹人怜爱,因为每个人不分老幼都不可能非常完美,应该互相接纳。孩子不完美,说明他们更需要我们大人爱他、鼓励他,而不是总是对他们犯急和抱怨。
专家建议
如果家长希望通过环境和教育使孩子的老实行为有所改变,可以从生活中这样去做——
1.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少一些埋怨,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激发他们遇事跃跃欲试的行为。
2.无论是让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还是让他们把自己的东西从别人手里拿回来;或者看到他们的一件折纸作品或一幅看起来很难看的画时,都要给予真诚的肯定和赞扬。
3.教孩子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如怎样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要求;经常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活动,从中学会交往能力。
4.给孩子一些时间,因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缺乏知识和经验,所以不会处理一些有关环境变化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不要着急,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的交往能力一定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来。
冲突6 是营养配餐,还是有什么吃什么?
专家点评
3岁之前幼儿的饮食喂养问题是关系孩子未来发展的大事,家长因此慎重一些是有必要的。但是过分依赖“理念”喂养孩子会降低孩子生来就具有的吃喝拉撒睡的适应能力。
例如一位爸爸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幼儿园接收,原来他看书上说孩子吃海鲜营养价值高,就频繁地让孩子吃黄花鱼,结果孩子大便拉不出来,怎么办呢?夫妻俩就合作人工助大便,丈夫端一盆热水放在孩子屁股底下熏,妻子用手在孩子的肚子上揉,这样孩子才能大便。幼儿园怎么会有这种“待遇”呢?另一个爱钻研营养知识的家长总是让孩子吃流食,喝鲜榨汁,结果孩子只习惯于咕嘟吞咽,不会咀嚼,所以吃起东西来哽噎过多次,很危险。
因此,营养配餐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分,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光靠“吃”,还有其他很多因素。
专家建议
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家长要把营养配餐和自然成长结合起来——
1.理解营养配餐的本质,不要偏信一本书的介绍。营养配餐实际上是指婴幼儿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可以通过多种食物搭配达到营养成分平衡,所以只参考一本书提供的“方子”反而不科学。
2.孩子具有生命潜能,适时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这并不是说让孩子饿着肚子,忍着口渴,来“锻炼”他;而是说让孩子保持适度的饥饿感,他对营养的吸收能力反而更好。孩子吃的东西营养价值比较高,如果运动量不充分的话,他就不饿。可是家长觉得一日三餐的时候到了,孩子“应该”饿了,于是硬塞给孩子,这种情况下再好的营养配餐,孩子也不愿意张口。
3.不要在精心的喂养中不经心地培养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如果孩子吃一顿营养配餐需要全家人“出场”,爷爷敲盆,奶奶唱歌,爸妈跳舞,保姆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喂,那么孩子可能营养配餐“进口”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却“出手”了。
冲突7 宝贝自私是不是错?
专家点评
早在几千年前,先哲圣人就争论过人性的问题,孟子说“性本善”,韩非子说“性本恶”。其实对于3岁之前的宝贝来说,他们是没有“德性”的,无所谓“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他们的特点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还不会观察和考虑别人的需要,后者通过他慢慢地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宝贝的那些行为属于“无意过错”。而自私属于“故意过错”,即有目的、有意识损人利己,两三岁的宝贝是没有这个“坏心眼”的。
既然这样,有的孩子长大后怎么确实变得自私了呢?主要是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家长对待独生子女的态度,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方式极易培养孩子自私、任性的倾向。
专家建议
自私既然是后天形成的,那么良好的教育在避免孩子自私倾向上就可以大有作为:
1.家长澄清“自私”与“个性”之间的区别。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鼓励个性张扬的社会,有主见成为展现个性魅力的一个要素,于是家长就开始琢磨怎样从人之初就培养孩子的个性。结果有的家长理解为孩子想怎么着就让他怎么着,让他把自己的意见坚持到底,千万不要压抑了他。这样的孩子长不出个性,反而可能变得自私自利。
2.培养和鼓励宝宝的亲善行为,例如同情、合作、助人、宽容、谦让、学会说“谢谢”,发现宝宝在这方面有好的表现就及时表扬和奖励;如果宝宝“侵犯”了他人,学会说“对不起”。
3.在保证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即便孩子在外面“吃亏”了,也不要兴师动众地为孩子讨回“公道”,而要劝慰孩子学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冲突8 “孔融让梨”过时了吗?
专家点评
网络成为大家畅所欲言的自由天地,很多言论粗略一看还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未必如此。可能是竞争的现实生活太赤裸、太频繁,太深刻、太严峻,以至于成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冷静的心态,对竞争的纷繁意象进行过滤、筛查,就简单地移植到对儿童的教育内容之中了。
竞争是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规则,是一种“排他性竞争”。儿童尤其是幼儿的生活现实主要是“太平天国”,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并不是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结局不可,将来即使孩子上了小学,参加竞争性比较强的运动会尚还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教育精神。过早培养孩子排他性竞争是不适宜的,它会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常常“刚而易断”、“输不起”。而谦让则使孩子胸怀宽广,凡事想得开,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可以在宽松的人际氛围中积蓄潜能。
专家建议
其实,良性竞争和谦让美德并不矛盾,因为它们都是有一定原则的。竞争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但是要尊重别人的权利;谦让的出发点是为了别人,但是要维护好自尊。两者结合使孩子学习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1.在“排我性竞争”中操练实力。家长在日常的生活教育中,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战胜自己,而不总是定位在挫败别人(即排他性竞争)上,教育孩子把自己作为竞争对手,今天的我要胜过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胜过今天的我,让孩子为不输给自己而努力。这样长期积累,孩子将来一定是一个富有实力的竞争者。
2.游戏时别总谦让孩子。在玩下棋、扑克牌、拍球等亲子游戏的时候,别给孩子总是造成他胜利的假象,因为幼儿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大人觉得让让孩子只是玩玩而已,儿童却把游戏当成“工作”一样对待,要在游戏中让孩子知道有输有赢,并锻炼他承受输局的心理压力。
3.在谦让中“比”风格。至于网友所说的孩子之间是“大让小”还是“小让大”,并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标准,完全是一场“高风亮节”的较量,“高风亮节”本身不就是“大赢家”的典范吗?
冲突9 上兴趣班是培养技能还是兴趣?
专家点评
幼儿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培养兴趣,我们知道社会上也有很多成人培训班,其定位直接就是培训技术技能,而没有说培养兴趣的,这就是幼儿学习与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成人学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需要什么了,就去学习,而且成人特别明了自己学习上投入与收获的“性价比”,所以成人的学习意志较强;而幼儿学习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是感觉到什么事物挺有意思,就去学习,他也不知道“珍惜”父母在自己身上制定的“性价比”,所以学习常常不能持之以恒。
大家都知道,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因为技能技法掌握得不好,总是遭受大人的批评和打击的话,他特别容易厌倦和放弃,孩子的兴趣没了,上“兴趣班”也就没任何意义了,甚至对孩子的未来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专家建议
在“兴趣班”,兴趣与技能的关系是,兴趣是目的,技能是手段,如果技能标准超出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要降低技能要求,维护兴趣——
1.在价值观上把兴趣班当成快乐的摇篮,而不是“就业预备班”。如果把幼儿学技能当成未来的一条出路,必然容易产生操之过急的情绪和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而这些对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2.在考级上要理性,不能盲目追风。看别人的孩子过了几级,家长跟着较劲,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考级,结果孩子的个性和能力倾向不同,培养方法不得当,最后考级不成还“折”了兴趣。
3.家长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做他的“同学”,在“同学”之间的互助交流中呵护兴趣。不要把孩子交给兴趣班的老师或者艰难画“蝌蚪”的奶奶就完事了,培养孩子兴趣不仅是物质上的投入,更要在精神上多投入。
冲突10 早期教育有必要吗?
专家点评
一些家长这样认为:早期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早期教育又是万万不能的。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要不要接受早期教育,而是接受什么样的早期教育。
优质的早期教育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在自然与自由的状态中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不适宜的早期教育忽视或者压抑孩子的天性,按照预定的模式加工“孩子”,也许孩子是一个合格的“成品”,但让孩子失去了天然的童年乐趣。
专家建议
“早期教育”和“顺其自然”是家长面临宝贝的健康成长要处理好的一对辩证法,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你在具体实践中可以这样把握自己的“度”——
1.游戏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你的任何教育目标和方法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孩子才能快乐地、有效地接受,也就是说,你的宝贝是个“大玩家”,你的任何教育都要考虑孩子的游戏性。
2.每个孩子的发展倾向都有所不同,你的教育态度是先摸清和顺应孩子的天性,要把孩子调查研究透了,然后才能适合孩子的教育宏图。
3.顺应天性并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早期教育也不是一切围着大人转,你要常常换位思考,让你和孩子都不难过痛苦,找出你最佳的教育状态。
部分国家早期教育状况
●美国
教育从生命第一天开始,创办“从出生到3岁”培训班,以1981年密苏里州教育部创办的“父母作为老师”(PAT)的项目最为著名。目前该组织已将它们的项目推广至全美47个州,培训了8000名“父母辅导者”。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每月对每一个家庭进行1小时的家访。
美国的另一项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称作HAPPY计划,即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该计划得到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支持。HAPPY计划直接把培训带入家庭,计划中的母亲们每周受到一次访问,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父母们的集会。
●新西兰
教育从出生开始。1972年开始从事婴儿成长跟踪。1993年启动了3岁前婴儿发展与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新西兰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指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目前,新西兰已经有82%的3至4岁的儿童加入了早期儿童教育计划。
●秘鲁
建立了3岁前的“娃娃之家”工程,专门对3岁前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加纳
教育儿童不能等待。加纳有一个以《儿童不能等待》为题的0-6岁儿童发展计划,对该阶段的孩子进行系统的教育。该计划已经列入国家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