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通过高消耗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促使“城市病”和环境污染蔓延,在正视这一问题后,传统的发展模式便被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取代,生态城市便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一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引言
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促进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发展与保护中找到平衡点,剖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划、利用效率等方面内容,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因素分析,为建成生态文明城市提供参考依据。
1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含义及特点
1.1生态城市含义
生态城市是一个特殊的、人工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指充分应用城市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社会因素所建成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整体优良、生态良性循环的复合体。
1.2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是在人类不同文明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价值观、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与传统工业文明相比,它包含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相关内容。同时,生态文明亦指人类活动的具体形式,它主张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首要任务是必须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要求人类在自然活动中要约束行为,要对自然有所敬畏,能与自然融洽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制度、环境、资源、产业、科技以及消费等文明要素,这些要素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又各自相互独立,反映了生态文明体系完整性。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是制度文明;生态科技高速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加速器;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诉求,最根本的追求应是人类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2.1加大结构调整,促进城市生态经济发展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按照国家建设新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举措和国家特色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城市清洁生产,构筑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循环利用。加强工业尾气综合利用,实现双向减排。支持企业研发生产节能环保型产品和专项设备,大力调整战略性新型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制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全力优化各省(区、市)产业空间布局,依托各个城市特色资源,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绿化建设是生态城市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在规划生态城市中,应该将绿地的规划和科学布局作为工作重点,使绿地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该从城市结构布局的角度入手,对于城市的中心,应该建设较高比例的绿地,通过点、线以及面的形式将绿地结构结合起来。在城市的自然布局基础上,应该适当加入人文景观,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实施合理的生态规划,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感,使生态文明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另外,产业园区与居民住宅之间的地带可以以绿地作为过度,在保证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生态连廊。
2.3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能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环境,改善提升城市环境、城市竞争力以及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并非仅仅城市绿化和环境优美,也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经验,生态城市建设要强调能源高效利用、低碳高效,共享经济、经济发展可持续,注重治理与发展,保护地方特色与有针对性规划和改造。突出城市的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保留城市原有的底蕴,彰显城市的独有魅力,千城千面,各具特色。努力把城市建设成绿水青山的城市,往金山银山之路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2.4突出重点,协调城乡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重点,要把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作为突破口。城市中心区域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备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硬性条件。城市中心区域的发展对于迅速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态水平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率先在城市中心区域打开局面,要让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生态城市建设带来的好处,亲身体验到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城市要协调城乡发展问题,把农村地区的建设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农村地区的生态化水平在整个城市的生态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农村的生态化,也就没有整个城市的生态化。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这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要依托现有区域优势、历史文化特色和村庄特色,保护好现有生态底色和文化底蕴,还原乡村质朴面貌。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杆乱烧”的脏乱差的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要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升级。
2.5建设生态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生态文明程度
在城市内规划生态区、城市公园、生态廊道等城市绿地系统,形成各省(区、市)独特的景观生态格局,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城市的绿化程度是衡量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打造绿色城市是向生态城市转变的重要环节。 完善各省(区、市)全域覆盖、互联互通的绿道网络体系,有效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 坚持多元化规划城市形态,彰显区域生态、人文、产业特色,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结语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函及各项理念进行透彻分析,比较国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成功事例,研究我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实际,探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效途径,研究全方位、全角度的对改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科学可行。
参考文献
[1]吴凤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田真.可持续建筑挑战绿色建筑评价系统:SBTOOL.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论文集[D].北京:2013.
[3]陆强.论城市规划与研究[J].城乡规划与研究,2002(2):19-22.
论文作者:连晓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生态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自然论文; 文明建设论文; 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