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儒家的管理思想论文_白玲

浅析古代儒家的管理思想论文_白玲

山西省阳泉市矿区阳煤集团党校 山西 阳泉 045000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对于儒家的管理思想大体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着眼点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辩证的管理思维

儒家认为管理能力的培育应从小到大,所以儒家讲治天下先要治己,即修身、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大学》开篇第一章就讲:“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就是讲修身是治国之要,而修身根本则是诚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学》第七章又具体阐释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就是说,人不诚者,为人所不耻,难以近众,则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大学》还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修身与治国的关系:认为君子有了光明的德行,才有百姓跟随你,有了百姓支持,才会拥有国家.所以儒家学说认为管理的根本是个人品德和素质。而高尚的品德和好的素质就有凝聚力,就如同众星捧月,这是最普通的道理。

三、中庸之道——通权变达的管理艺术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从孔子的思想行为来看,中庸是追求卓越的法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朱熹《四书》注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总之,中就是不偏不倚,做任何事情都应把握度,恰到好处才好,如果做得“过分”或者“不及”,都不会达到目的。相反,偏激是导致事物失败或走向反面的重要因素。“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皆言此理。宋时秦桧的私人密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就被秦桧除掉了。这就说明了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四、德治——言传身教的管理路线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孟子还具体说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本身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那么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但是儒家并不是不讲外在的管理规则,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我们知道“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学说,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

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儒学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为后代所赏识,尽管在中国极度动荡的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却未能抹杀其光辉,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一直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世界的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其中既有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样也有着封建的糟粕。无论它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论文作者:白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2/8

标签:;  ;  ;  ;  ;  ;  ;  ;  

浅析古代儒家的管理思想论文_白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