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琼 浙江省永康市第五中学 321300
摘 要:逆反心理阻碍了品德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学生逆反现象,教师要因势利导,有效利用品德课堂中的随机事件,生成品德课堂经典案例,通过同伴互助、学会沟通等方式方法,构建正确价值体系,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逆反心理 生成案例 健康发展
案例1:在学习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难忘的校园生活》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学校美丽的校园,以及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感受。
生1:在学校里我们学到了知识。生2: 在学校里,我结交了朋友。生3:不咋地……
案例2:在学习《我是文明家庭的一分子》一课时,教师出示“五好文明家庭”的图片,提问:你曾看到这样的门牌吗?你能介绍一下情况,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1:我隔壁邻居家的门上就有“五好文明家庭”的牌子。……他们也不见得有突出的地方。
在品德课堂中,诸如此类事件经常发生: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反应冷淡,经常用贬低的语气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对同学发表正能量的言语嗤之以鼻,对课堂宣扬的正能量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非主流的反应是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需要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它随着学生步入青春期而越来越明显。
品德课堂中的逆反心理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冷淡的回应。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中常常采用消极抵抗的方式来应对课堂各种活动的开展。经常用“有什么好”、“没有意思”、“还不都是一样”等语言应对课堂提问。
2.强烈的反对。对家庭、学校、社会的问题进行探讨时,提出反对的意见,并伴有激烈的情绪反应。
3.无端的否定。对榜样及先进事迹表现出不理解,不可思议,甚至怀疑他们的动机,冷嘲热讽。
4.为反面观点找理由。坚持自己反面认知,以偏概全否定正面的认知,极力为反面观点找理论或事实依据,来证实自己反面观点的正确性。
针对学生逆反心理带给品德课堂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因势利导,有效利用品德课堂中的随机事件,生成品德课堂经典案例,成为学生发展的支撑点,促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一、借事件,同伴相助,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案例3:在学习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家庭万花筒》课时,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学生从家庭模式的变迁探讨过程中,知道现代家庭模式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合作探究独生子女模式和非独生子女模式的特点,分析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各自的优缺点,结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展开辩论:独生子女好还是非独生子女好。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位女同学响亮地回答:“独生子女好,非独生子女不好,爸爸妈妈很偏心,我和弟弟两个人,弟弟做错事,都骂我。”“我认为我父母更爱我弟弟”。
品德课堂回归生活,只有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采集学生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事实,通过“自省——引导——发现”,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坦诚自己的想法,才能解除学生生活中的困惑,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障碍,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4:《家庭万花筒》教学中,我发现这是一个非独生子女家庭典型家庭摩擦,课上我随机生成:老师请你当个小记者,采访同学,听听他们的意见。
生1:我是独生子女,我虽然得到了父母所有的爱,但是我们感到很孤单。生2:我也是独生子女,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其实很羡慕你们有弟弟妹妹。生3:我家里还有妹妹,我感到做什么事都有伴。生4:我也会碰到父母偏爱的问题,谁让我们是老大呢。……
教师提问:听了同学们的看法,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应该珍惜弟弟的相伴,珍惜我的家庭,有问题我可以跟爸爸妈妈沟通。
在这个环节巧用“记者采访”的方式,通过同伴引导,纠正学生认知偏差。同伴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力,同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
二、借“逆反”,案例生成,学会主动沟通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品德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展示自己真实的生活,从中可以感受到学生急于解决困扰他生活问题的迫切性。这正是品德课堂生活化、社会化的体现,是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的关系,是引导学生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际的机会。我捕捉到在学习《家庭万花筒》课堂上生成“父母偏爱”随机事件的典型性,衍生了《父母——我特别的朋友》课上的案例。
案例:合作探究
王小丽家姐弟两人。每次她和弟弟出去玩,弟弟摔跤、与别人发生争执,爸爸妈妈总责怪我没有带好弟弟。我在做作业的时候,弟弟在一旁调皮捣蛋,他们也不说弟弟。我和弟弟之间有什么争执,他们总都说我……我感到很委屈。
讨论:1.案例中王小丽感到很委屈,她会怎么想呢?
2.王小丽如果要改变现状,她怎样做更好?
生活化的素材从学生中来,最终走向学生的生活。因此找准课堂教学的支点——生活化的案例,是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和构建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怎样做更好”问题,懂得消除与父母摩擦的最好办法是主动与父母沟通,并学会沟通的基本方法:学会倾听、冷静处理、换位思考等。
三、巧疏通,形式多样,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是完整的、有独立尊严、有独立人格和丰富情感的社会人。我们应该重视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在品德课堂中体面、有尊严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当阻碍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行为出现时,教师不能采取严厉训斥、冷嘲热讽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而是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因势利导,疏通心理,变消极为积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案例1中学生当回答“不咋地”的时候,我不急着表态,而是当课堂进入到交流“难忘的第一次”时,我就选择让这位学生交流,谈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小诗:
第一次,我见到俞老师,
我喜欢上她和善的笑容;
第一次,我戴上了红领巾,
成为了光荣的少先队员;
第一次,我成为礼仪队的一员,
感到骄傲和自豪……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在这个环节巧用诗歌表达方式,让学生倾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激发深藏于内心的情感,感悟生活,感动自我。“教无定法”,品德课堂中思辨可以让自己和同伴的思想在不断地碰撞中更加深邃清晰;调查研究可以用数据来科学求证事实……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探究自我,避免单一的教学形式而引发学生逆反心理。
四、促自省,课外延伸,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更多是来自自己的心理发展不平衡、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品德课堂教学不能狭隘地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样的生活空间。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走进社区、走向自然,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时无刻都体验到爱和尊重;促使学生内心自省:“我做好了吗”“我是否可以做得更好”。另外,还可以建立帮助网络:心理辅导、同伴互助、父母关怀,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
逆反心理时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从不成熟走上成熟的心理失衡期,但也为构建对待生活正确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供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克服学生受逆反心理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具有完整生命表现、心理结构的人。
参考资料
[1]百度文学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2011年,10月,16日。
[2]张茂聪 史德志 张新颜主编 《小学品德、生活与社会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3]成尚荣主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
论文作者:程琼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逆反心理论文; 独生子女论文; 课堂论文; 家庭论文; 案例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