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的家庭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生殖健康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4)03-0116-06 青年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世界性的发展挑战。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庞大,流动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凸显,越来越多的流动青少年面临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和性传播疾病的危险。随着获取知识途径的增多和大众媒体的渗透等影响,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较之以前已有提高,但与日益开放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相比,仍然表现出很大的不足[1],而这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该人群生殖健康问题的发生。为此,探索促进流动青少年健康、安全和负责的性行为的有效教育和服务模式并将之推广,成为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关注的重要领域。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流动人口居住较为密集的浦东新区和松江区为对象实施调查,了解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知、信、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剖析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为今后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促进家庭教育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流动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水平。 本研究的流动青少年是指青少年本人及其父母均非上海户籍,但在上海居住的青少年。调查于2013年7—8月实施,采用多级(区、街道/乡镇、社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抽取松江区的九亭镇和泗泾镇以及浦东新区的上钢街道和周家渡街道共四个街镇,每个街镇抽取4—5个居(村)委,每个居(村)委抽取符合条件的流动青少年及其家长各25人为调查对象,以匿名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对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进行了KAP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得到有效问卷794份,其中,青少年卷396份,家长卷398份。调查对象以初中生为主,初中在读(含辍学)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9.8%,年龄主要集中在13—17岁(81.3%),平均年龄15.0岁,农业户口的占55.1%。家长卷的调查对象中母亲占65.8%,父亲占33.7%,其他监护人占0.5%;六成为农业户口,年龄在36—45岁的人占71.5%。 一、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生殖健康知识普遍缺乏 调查发现,流动青少年对青春期身体发育知识、避孕与流产知识、艾滋病与性病知识等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够,平均得分只有57.0分。分性别来看,女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要好过男生。男生平均得分53.86分,女生平均得分为60.14分。具体分析,知晓率最低的是“青少年没有发生过性行为会不会染上性病”,只有19.9%的青少年回答正确,表明青少年对性病的发病及治疗认识不足。其次是“女性月经周期的哪个阶段最容易怀孕”,只有28.8%的青少年回答正确,表明青少年对怀孕及避孕知识认识不足。 (二)性观念和性态度日渐开放 近年来,西方性思潮的涌入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青少年的性观念也逐步发生变化。性观念和态度通常可直接制约当事人对待和处理个人性方面的各种事务与问题,对青少年性态度的研究已经提示性态度取向与性行为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2]。调查发现,流动青少年对早恋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较为开放,尤以男性青少年为著。数据显示,近一半青少年认为早恋行为“很正常”(22.7%)或“无所谓”(23.2%),同时也有一半左右青少年认为“不应该,尽量克制”(54.0%)。对早恋行为的态度男生较女生更为开放,男生认为“很正常”或“无所谓”的占50%,女生占42.4%。考虑到调查年龄段仅12—16岁,这样的早恋态度着实是很开放的。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出一定的性别差异。认为男性青少年“应保持贞洁,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的人占36.4%,而认为女性青少年应该如此的人为43.4%,后者高出前者7个百分点。可能由于调查对象年龄较小,不少青少年(女性25.8%、男性31.6%)对这一问题表现为困惑和迷茫,表示“不确定/不知道”。 (三)性活动与性行为趋向活跃 1.青少年早恋行为较为普遍 针对“你周围的同龄人中有多少有早恋行为”的问题,有46.5%的调查对象认为同龄人中“大多数”或“大约一半”有早恋行为,35.1%的人选择“少数”有早恋行为,表明青少年早恋行为较为普遍。 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接受一定的亲密行为,但似乎会“适可而止”。近半数青少年表示可以接受“拥抱”和“接吻”这样的亲密行为,极少数能够接受“性器官接触”(0.76%)和“性交”(1.01%)。两成青少年选择“以上都不能接受”,四成以上青少年表示会“视情况而定”。 2.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成为严重问题 对人流的行为大多数青少年表示了反对态度,75.0%的人反对“流产没什么大不了的,很简单的一件事”的说法,还有21.2%表示“不知道”,只有3.8%的人对人工流产持“无所谓”的态度。同时,对于实际更可能发生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的流动未婚青年,有过意外妊娠的现象却十分普遍。据上海市计生协会2013年对1200例18—24岁流动未婚青年“流动人口未婚青年预防意外怀孕态度和知识调查”结果显示,23.5%的人认为身边的来沪年轻人有意外怀孕经历的情况“挺常见”,42.1%的人选择“不多,属于个别现象”,20.2%的人表示“不了解”,选择“没有”的人占14.3%。可见,由于安全性行为和避孕知识的缺乏,流动青少年中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是影响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严重问题。 据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调查,近年来意外妊娠有年轻化趋势,以2012年为例,未婚对象占到近1/3(31.6%),其中近八成(79.9%)是非户籍未婚对象。意外妊娠中无保护性生活是意外妊娠的主要原因,占61.4%,且年龄越小未避孕比例越高;在采取避孕措施的人群中,安全套使用不当是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占避孕失败的77%。[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西方很多性开放程度很高的国家却拥有很低的人流率,如荷兰的人流率仅为5.1/1000人次[4],这和其完善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和理念息息相关。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上海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存在明显的弱质性。他们的生殖健康知识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性传播疾病/艾滋病防治知识、避孕知识和与婚育有关的生殖健康知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该人群中日后产生比较严重的生殖健康问题。调查显示,虽然调查对象年纪较小,但是已经反映出他们的性态度与性观念存在一些问题,早恋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现象还抱有本能的恐惧和排斥,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如果再不在知识掌握上和行为的控制上有所提升的话,那么出现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等较为严重的生殖健康情况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课题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结果。 二、影响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家庭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社会观念日趋多元化,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状态的大背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青少年成长基本的依靠,是他们身心发展中最温暖的港湾。相比城市的青少年,流动青少年特殊的家庭生存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足,给处于青春期的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成为影响流动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弱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家庭成长环境客观条件较差 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水平。家庭在硬件方面的成长环境不良,会对青少年生殖健康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流动青少年家庭成长环境的客观条件较差,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居住条件和流动性较强三个方面。 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能够给予孩子的教育投入和教育保障。本次调查表明,49%的流动青少年家庭在沪年收入不到5万元,年收入6万—10万的家庭占36.9%,年收入11万以上的仅占14.1%。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也能通过流动青少年自身的感受得以体现。调查表明,半数以上流动青少年认为家庭环境不够好,甚至会对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产生抱怨,其中6.1%“经常会”,52.0%“有时会”,当然也有41.9%表示“不会”抱怨。近八成流动青少年认为自己和上海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认为“有很大差别”的占14.6%,认为“有一些差别”的占62.1%,只有23.2%认为“没有差别”。 居住条件关系到父母和子女是否分别拥有独立的隐私空间,会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性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本次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家庭整体的住房条件较差。流动青少年家庭住房类型最多的是租赁住房,占62.5%,其中45.7%租赁楼房,16.8%租赁农民房。仅有30.7%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产权房。住单位集体房或集体宿舍、住亲戚家以及其他情况所占比重很小。同时,调查发现,在家里有自己独立卧室的流动青少年只有40.7%,59.3%的人没有自己独立的卧室。 流动青少年家庭没有固定的住所,以租赁为主的居住状态必然导致家庭的流动性强,部分家庭经常搬家,呈现居无定所的现象,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父母主观认识不足 对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家庭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责任认识存在问题。本次调查发现,七成以上家长认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学校,其中,62.3%认为“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配合”,12.3%认为“完全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家长无疑会忽视对青春期子女的性与生殖健康的教育。 12—16周岁的孩子,正是青春期身体发育最为关键的时候。但是,流动青少年父母对此普遍不重视。调查发现,父母对子女最关心学习成绩,对青春期生殖健康关心不够。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父母最关心的是“学习成绩”(84.85%),其次是“生活起居”(33.33%)。选择“青春期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都不多,分别仅有21.21%和24.75%。 调查显示,作为父母,主观上对流动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所纵容,尤其体现在对男性青少年的态度上。认为男性青少年“应保持贞洁,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的父母占46.5%,低于女性(54.3%)7.8个百分点。认为男性青少年“如果与对方有感情或者准备和对方结婚就可以有婚前性行为”的父母占33.2%,低于女性(27.2%)5个百分点。 (三)父母自身能力有限 1.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 从知识水平看,流动青少年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自身接受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也不多,难以对青少年开展有效的性教育。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父母双方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且表现较为相关,五成以上为小学及以下或初中学历,两成多为高中/中专学历,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只有不到两成。 关于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家长卷设置了与青少年卷完全相同的10道知识题。青少年父母的平均得分为70分,1/3的父母得分在60分以下,母亲得分高于父亲。调查结果同时显示,青少年答对率较低的题目,父母也同样答对率较低。通过SPSS相关分析发现,青少年和父母的知识题得分相关系数为0.47,在0.0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父母有较高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青少年的知识水平才有可能较高。父母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不足,是导致青少年知识不足的原因之一。 2.父母的工作状态制约 从本次调查看,流动青少年的父母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父母双方比重较高的两个职业分别是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课题组在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深入访谈中了解到,流动青少年的家长劳动强度大,生存压力大,即使节假日也往往要加班加点、打零工,如此工作状态也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进行亲子互动、去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等等。 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在教育孩子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犯了错误时,缺少耐心的沟通,往往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如当“父母发现孩子在浏览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或网页时”,有半数左右的父母表示会“教育疏导”,但有32.9%的父母表示会采取“坚决制止”的强硬态度来阻止,9.5%的父母表示“不知道怎么办”,还有4.3%的父母干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调查表明,六成家长对青少年生殖健康家庭教育存在各种不同的困惑,选择最多的两项困惑是“不知道如何讲解”(63.0%)和“自身知识不够”(52.4%),其次是“难为情说不出口”(38.2%)或者“担心孩子对性关注太多”(37.0%),还有家长“认为没有多大必要,随着年龄增长自己会知道”(26.4%)。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也会对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的获取和正确态度的形成造成不利。 (四)亲子交流沟通不畅 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来源多元化,父母的作用偏弱。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识来源最多的是来自学校老师,选中率达62.8%,表明当前学校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母亲的覆盖率(38.9%)明显高于父亲(17.2%),说明在家庭生殖健康教育中,母亲扮演着比父亲更重要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和家庭渠道相比,互联网(35.4%)、书刊/杂志(29.0%)、同学/朋友(28.3%)、电影/电视(25.8%)的作用不可忽视。 总体来看,父母在青少年生殖健康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亟须加强。调查问卷列出9项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的内容和话题,了解父母曾经与子女聊过的内容。结果发现,父母与子女在这个问题上的交流非常欠缺。交流最多的仅限于“青春期性生理发育的规律和生理现象”和“生殖器官的卫生保健知识”这些比较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识,分别占43.2%和47.5%,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其他方面生殖健康知识的交流所占比重均不高。尤其是关于“女性青少年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这一对女性青少年产生较大危害的话题,由于其敏感性所致,所占比重最低,仅有8.5%。另外,有高达22.3%的人选择“以上都没有”,表明这些父母与子女关于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的交流为“零”。 亲子间情感交流不足,遇到困惑时向父母求助比例低。当问到你遇到青春期发育方面的困惑会有怎样的反应时,仅有34.3%的青少年表示会“向父母倾诉并求助”,18.9%的表示会“一个人紧张焦虑”,10.6%的表示会“向其他人或组织倾诉并求助”,还有36.1%的表示“不知道该怎么办”,表明他们遇到青春期生殖健康困惑时会非常迷茫。这表明青少年在遇到青春期发育困惑时,虽然父母是重要的倾诉和求助对象,但这种倾诉和求助并不多。 在回答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时,47%的青少年认为与父母“像朋友一样,有什么事都会跟父母交流”,也有51.3%的认为与父母“关系一般,不太愿意跟父母交流”,甚至有1.8%的表示“讨厌父母,不会和他们交流”。遇到问题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原因,选择最多的是因为“父母不理解我的心思”(39.6%),其次是因为“父母知识有限,无法指导我”(30.3%),因为“父母不以身作则,在我心里没威信”的占8.1%,还有22%的表示“说不清楚”。 父母与青少年日常的关系和情感交流如何,会影响到父母在与子女交流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时子女的态度。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明若想与子女在聊起青春期发育问题时得到子女的配合,父母应在平时注意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四、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促进的讨论与对策 从流动青少年的态度和行为,可以看到他们对性的开放程度较高。然而,在开放的性观念和性态度的背后,却没有足够的性知识和价值观去支持和配合,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堪忧。由于受一些社会习俗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青少年中开展生殖健康的工作至今依然存在许多的禁区及问题。促进青少年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对于保护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缺一不可。 (一)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普遍缺乏,特别是性传播疾病/艾滋病防治知识、避孕知识和与婚育有关的生殖健康知识,知识的不足是导致流动青少年较易出现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于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的研究都显示对青少年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6]加强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向青少年提供准确的生殖健康知识和信息,对每个青少年个体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促进青少年知识水平提高。第一,学校教育是青少年认为最理想的知识来源途径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性教育。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二,针对流动青少年家庭特点,充分发挥社区健康教育作用,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第三,利用大众传媒知识传播的优势,为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知识。开发专门的健康有效的青少年生殖健康网站为父母和青少年所共用,这或许能成为一项有用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公众教育阵地。 (二)提升青少年生殖健康意识 关于复杂的行为改变过程,各国学者提出多种理论。其中,KAP模式是应用较多的理论模式之一。KAP,即“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的缩略简称,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建立态度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KAP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态度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知识与行为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但不完全是因果关系。从知识转变成行为需要特别条件,其中,“态度”是重要的因素。[7]在组织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活动中,要特别加强对“态度”这一环节的重视。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的性观念和性态度日趋开放,这是社会环境变化和青春期发育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些干预活动结果显示,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中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却未能有效改变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态度、意识和行为的变化。[8]这是因为性态度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培育和发展。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性态度、做好未来的人生计划,是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应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应引导流动青少年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理念。第二,开展综合性的人生技能教育,强化和提升建立积极性态度的重要性。将“未来计划”作为独立培训单元,将性健康与未来的婚姻、家庭、健康和事业发展等置于整体框架下考虑,帮助青少年将未来与自己的态度、决定、行为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建立积极性态度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要注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三)家长的生殖健康教育培训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父母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谈性以及难为情、张不开口,其后才是缺乏性知识;父母最大的需求是告诉他们怎样与孩子谈性。调查发现,五成以上家长表示在上海从未接受过相关组织提供的关于青少年生殖健康家庭教育的培训,他们明确表示需要关于“如何对青春期子女进行生殖健康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或培训,并希望由“子女所在学校”或“社区”提供培训。为满足父母对孩子性教育的需求,由学校或社区开办家长学校或家长教育项目,培训父母怎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了。一是要强调家庭实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二是要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注重实效地与孩子谈“性”。三是要采用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家长学校深入家长之心。四是要加强家长生殖健康知识培训与知识教育,让家长和青少年共同进步。五是要鼓励和引导父亲走进家长学校课堂,强调父亲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的性教育和服务模式 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状况不单是性问题和健康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严峻的发展挑战。[9]整个社会应当共同携手努力,重视流动人口的家庭发展权,丰富家庭教育支持资源,通力合作逐步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的性教育和服务模式,真正实现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和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普及生殖保健”的愿景。具体包括:全社会重视流动人口的家庭发展权,营造有利于流动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建立健全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生殖健康信息、教育和服务供给机制;依托社区,引入社区帮扶,丰富家庭教育支持资源;发挥非政府组织在青少年生殖健康领域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源介入青少年健康领域的发展;开拓媒体资源,扩大社会宣传,形成流动青少年家庭促进的良好氛围。家庭对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的影响_生殖健康论文
家庭对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的影响_生殖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