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情境教育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新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将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师应在情境与原理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受教育者受益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曾有这样的教育事例:
一个母亲因自己的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孩子的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也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广大教师育人要有真意,动真情,大胆尝试情境教育。
笔者曾在教学中作了大胆的尝试,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给学生一块糖
我曾教过初一一个班的语文,因为这个班成绩较差,学生学习的气氛相对较沉闷,上课的情绪低落。我决定先给学生一点甜头,使其尝到成功的喜悦,即“水果糖奖”。教学中我明示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在读书体验感悟中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只要勇于发言,即奖给他一颗水果糖,哪位同学能回答提出的相关问题,也立即给予同样奖励。这样的活动一开始,有的学生觉得有点难为情,课程进展比较费时间,可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的热情越来越高,课堂气氛逐渐好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一改以往的“按兵不动”做旁观者的姿态。课堂讨论此起彼伏,整个课堂呈现出“四不闲”的景象:认真阅读,眼不闲;积极发问,脑不闲;动手圈画,手不闲;争相谈论,口不闲。
对于教学而言,这种活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构建。它不仅是一种兴趣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鼓励与交流。对学生而言,这种情境活动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基于师生教学交往互动、互惠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所参与活动的浓厚兴趣,共同促进,普遍提高。
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实
满足学生好强求胜心理,是教师时时留心的问题。一位学生个性要强,但急于求成,好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我把握该生的特点相机诱导。在一次作文中,趁她写作热情正高,根据她作文草稿中的几句话,指导她耐心修改加工,修改之后,让她琢磨好后再整理抄写在稿纸上,再次共同修改加工。这样一连六次整理修改,定稿比之初稿已是面目全非。评讲作文时,我大加夸奖鼓励。她高兴,大家也为她的成功又惊又喜。谁知这一次的“充电打气”,使她在语文学习上有了使不完的劲。在一次题为《心声》的作文中她这样写道:“我真心体验到了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在2001年的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她的一篇《二十年后的我》的想像作文获优秀奖。这件事鼓舞了全班同学,个个都动起来了,连我这个老师也兴奋不已,常常面对同学们平时的兴趣小作文,我会跟同学们一起不知疲倦地探讨完善。
这是一种真心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帮后进生树立信心,走出困境
后进生对前途没信心,表现得优柔寡断怎么办?这是教师经常面对的问题。一次语文课,我刚板书完讲授的新课标题《秃鹰之死》,可接下来有的同学就喊作者是郭浩,但实际此篇文章的作者应是郭治。我深知喊作者是郭浩的同学的用意,纯属嘲讽,因为郭浩是班里语文基础最差的学生。我和学生便就此展开议论,借用中外一些后起之秀及作者郭治的简介,肯定郭浩只要树立起信心,定能成大器。此后,郭浩的语文作业、作文,从书写到内容都比以前认真得多、好得多了,一次胜于一次。他还常动笔写作表露心声,时不时地把自己的兴趣小作文拿给我跟我一起探讨。慢慢地,郭浩进步了,能力也增强了,同学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实践体验促合作
特殊的教育情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教育效果。春季开学,同学们还沉浸于春节欢乐的气氛中,新学期第一节作文课我让同学们就春节写春联、贴春联的知识展开讨论,以掌握有关对联的知识。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利用本班同学的姓名互赠对联祝福鼓励,赠联的内容也就是向受联人提出劝勉、告诫、希望以及美好的祝愿等。此次作文,每个学生都大大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联写得情真意切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一写作实践活动,可谓瞅准了火候,激发了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了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了新课程强调的合作,着力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师生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学习劲头更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促进学生勤动手、动脑、用心写作,反映真实的生活,表露自己的心声,我常留心身边的生活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写作,而后跟学生一起辩论商榷,加工修改,分享成功的快乐,甚至把我的作品被选登的刊物也呈现给学生,学生看了,情绪激昂。
还有,一次语文阅读课,我布置的任务是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把发现的问题画出来或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内容读出来,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可任务布置了,我在教室内巡回指导发现有的同学赶着做上节课的数学作业。我及时了解到:大多数同学被困在这道题上,还了解到有的学生为了提前完成作业,总是在第二节课赶做第一节课的作业,第三节课赶做第二节课的作业,依次类推。此时,面对好多同学还沉浸在这一数学问题情境中,我没有马上制止,而是给学生留下了考虑问题的时间,并且跟学生一起分析解决了这一难题,然后进入正课。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同样很顺利地解决了这节语文课的学习问题。
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新课程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的反映。学科本位论将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本位中心成为目的,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关注人才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情绪和情感体验。子云:“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尽在不言中——简笔画批评
成功的教育,不能满足于一次的成功,要处处见新意,有吸引力,让学生感兴趣。文字批语,学生司空见惯了,熟视无睹。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板书不仅直观且图文并茂,学生很喜欢。因此我把简笔画的运用加以扩展,用于学生作业的批语中。比如,作业有进步的,批语是一张笑脸;作业做得很好的,画一幅接力赛跑的简笔画,意祝再接再厉;或画一幅奔驰的骏马,意指快马加鞭;作业做得较差的,三两笔勾勒一幅变脸耍性子的顽童画。这样的批语富于想像,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更能增添无穷的乐趣。作业发到学生的手中时,每个同学不但认真审视琢磨“批语”,而且激发了同学们动手学画的兴趣,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尽在不言中。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序、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完善了个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创设有利的教育情境,置身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再大胆探索尝试,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