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岳石刻野蛮修复反思国内天主教急需提升的审美意识
丁杨 神父
前不久一则“四川安岳宋代摩崖石刻遭野蛮修复”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原本栩栩如生,雕工精致的摩崖造像被土味修复,粗鄙夸张,令人咋舌。随后官方辟谣,说那是二十年前当地群众自发为之。姑且不论到底何人进行了野蛮修复,但这种充满“农家乐”风格的中国式审美,正越来越普遍地充斥中国的每个角落,甚至教会亦不能幸免。
国内某省著名中西合璧式教堂,原本祭台上有做工精致的巨幅“圣家出离埃及”马赛克壁画,不论配色、人物形象都与教堂古朴庄重的风格相得益彰,普世教会内都独树一帜。然而,不知何时起祭台上放入三尊四五米高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最高一座的头几乎接近教堂穹顶,巨大化的圣像不仅从视觉上拉低整个教堂高度,且将原先精美的马赛克壁画全部遮挡,加之圣像雕刻者并不具备高超技艺,三尊石雕面无表情,动作生硬,衣纹死板,尤其右面的护守天神像居然按照外教人的理解,忽视天使没有性别的特征,把天使的胸部雕得“波涛汹涌”,令人难堪……
还是某教堂,该堂耗费巨资重建,堂内圣像全是三米多高的汉白玉石雕。巨大的祭台,读经台同样采用昂贵的汉白玉,但由于教堂内部全刷成白色,让人一眼望去只是雾茫茫一片,连圣像面部都无法看清……关键这样的风格还引起当地诸多效法,一时间“一片白”和“汉白玉”似乎成为教堂是否“高端大气”的标配。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脑等智能化设备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学生的生活资讯与知识基本上是通过新媒体获取。全国WIFI的覆盖普及、移动数据的无限量使用也为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自由享受网络资源,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不受课堂限制,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上课和交流,形成一对多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新媒体技术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平台。
另有教堂内拉彩旗,挂横幅,祭台上唱歌跳舞,执事穿彩色球鞋趴祭台前发愿晋铎,神父着黑长袍挂红领带主持婚礼,修女踩高跟鞋穿会衣带领一群教友跳广场舞……
不忍直视的中国式审美正在把中国天主教整体审美情趣带偏,并折射出中国教会内部奢靡浮夸的不良风气。
如此低幼的审美观如何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曾几何时,中国社会审美几近消失,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被说成是美德,穿着讲究烫发化妆会遭受谴责甚至批斗,许多中国人甚至一度不敢谈美。改革开放后,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炫富斗豪成为美的新标杆,大金链子、新款手机、各式豪车……不要最好只要最贵。昂贵,便成为许多人心中美的代名词。
教会从未脱离身处其间的社会,社会的审美会在某种程度影响教会的审美取向。加之国内各大修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未有针对性地对修士们进行相关培育,许多修士直到毕业对于传统天主教堂的布置、陈设、祭服祭器的使用都不甚明白(不排除培育者本身缺乏这方面知识),加之中国教会神父匮乏,很多堂区没有本堂神父,教友们全凭自己喜好装饰教堂,于是各种并不符合天主教传统审美观的装饰与设计层出不穷。
可能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多少也道出这三大派别的某些特点。天主教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她神圣庄严、全球一致的礼仪表达形式。不论你在罗马,在美国,在菲律宾还是中国某个乡村小堂,每天的弥撒经文都完全一样,纪念的庆节也并无二致。
一、圣像巨大化,户外雕塑室内化
在欧洲,特别南欧诸国,色彩斑斓的天主教堂比比皆是。法国教堂内部偏好鹅黄、意大利最擅使用湖蓝、西班牙的猩红、葡萄牙的翡绿……我曾站在里斯本七丘之一的顶端,一眼望去,远处是蔚蓝的大西洋,近处五颜六色的教堂与城市建筑交相辉映,光影婆娑,仿佛天堂就在人间……
中国教会相对于国外教会尤其欧洲教会,并没有太多体量巨大的圣殿。如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德国科隆大教堂、米兰圣心大教堂、西班牙圣家大殿等能容纳上万人的巨大建筑。在国内较大的圣堂如广州石室大教堂、北京西什库教堂、上海徐家汇大教堂……比起前面所说的那些大殿只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国外大殿内的圣像若按整体比例而言并非是巨大的,比如拉特朗大殿著名的十二宗徒大理石雕像,每一尊都高达六七米,此像虽大,但若放在拉特朗大殿内,与整个教堂的空间比起来也就只如真人大小,绝不会出现一尊圣像有大半个教堂高的情况。而国内石雕圣像显得庞大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堂本身太小。假如一座教堂本来只有十米高,而圣像就有六、七米,这样的圣像供在祭台上不仅毫无美感,反而令人不适。
刘崐为人耿直,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为政清廉,所到之处,治理森严,力革弊政,遴选人才多属伟器。培养了曾国荃、谭继洵(谭嗣同之父,官至湖北巡抚)等知名学子,扶持和保护了彭玉麟、李元度、左宗棠、王闿运、郭嵩焘、席宝田等能吏,为湖湘名家铺垫了平台。此后,湖南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将士和伟人,无愧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誉。曾国荃后回忆说“方督学我湖南也,振拔人才,一以学术深远、操持坚正为主,戒勿竞声誉,勿徇俗尚,所甄录者类皆磊落奇伟之士,庠序之气焕然一新” 。
雕塑按种类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目前国内用于祭台等堂内装饰的圣像大多属圆雕。所谓圆雕,就是指未经压缩的,可从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
圆雕为能达到其最佳欣赏效果,常置于户外,或采光较好的大型空间内,目的就是要让光线能照射到雕塑,产生光影变化,增强立体观感。另外置于户外的圆雕还可360度进行观赏,比放在祭台上具有更开阔的欣赏视角。所以国外教堂,尤其大殿级别的教堂,主祭台上大多以平面马赛克壁画、大型油画、木板画等作为中心圣像,而雕塑则置于两侧小祭台或廊柱等开放或半开放空间以便于观瞻,至于更大的雕像通常放在户外。
建议国内各堂区装饰圣堂,尤其是在选择祭台主圣像时,可采用浅浮雕、壁画、单幅(或连幅)油画、马赛克镶嵌画、木板画等艺术形式,既不占据圣堂空间,特别是至圣所的空间,又符合天主教装饰艺术的神学传统,即避免过于逼真的雕塑立于祭台,让人产生偶像崇拜式的错误信仰。这一点在公元726-843年ICONOCLASM(破坏圣像运动,主要盛行于东方教会)的争执中逐渐获得澄清。拜占庭艺术亦从东方传入西方,平面圣像ICONO,因有别于雕塑和具有介于真实与艺术之间的特点,被神学家和灵修学家们称为“天国的窗户”而成为堂内圣像装饰的主流。今天欧洲各大教堂内的祭台油画,穹顶壁画(不论马赛克镶嵌画或者湿壁画)等都是平面圣像装饰的典范,尤其在罗马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教堂建筑内,采用平面画像比雕塑更具美感与装饰性。假如教堂内一定要采用雕塑做装饰,也按教堂比例进行设计,避免圣像巨大化,让教堂空间显得低矮狭窄,带来视觉上的压抑与不和谐。大型圆雕更适合放置在教堂广场、花园、走廊等开放区域,如此立体与平面艺术相互促进,犹如音乐中的和声,更加庄严和谐。
二、全堂一片白,装饰无颜色
教堂该是什么颜色呢?
“色彩”是天主赏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是人生命中与圣神连结的网络。天主从起初创造的万物都是有色彩的,不论天象与季节的变化,各种动物的彩色外衣,植物与花朵的色泽,矿物与宝石的瑰丽……
As the precision of the observable of Ndis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Naobservation precision,can be replaced by.The new narrow-lane ambiguity equation is as follows:
在古代,人们以为色彩是一种覆盖于物体表面的物质,而不知道色彩与光有直接的关系。换言之,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可言。创世纪第一章记载天主创造万物,第一个造化,就是天主说:“有光!”(创1:3),并且将光与黑暗分开。在一个完全不透光的黑暗处,是看不见任何物象与色彩的,相反,假如我们看见了色彩或形体,必然是有光照射在这个物体上。
色彩与光是一体的两面。既然我们承认“基督是出自光明的光明”(尼西亚信经),作为基督临在最重要的标记——教堂,为何不能有些色彩呢?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提出来的。五位一体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我发现国内教会不知何时涌现一股风潮,就是喜欢把原本该立在户外的石雕(大理石、汉白玉)统统搬进室内且雕像越做越大,三、四米已属平常,八、九米亦不鲜见。殊不知,巨大的石雕并不适合于目前绝大多数的国内教堂。
天主教引以为豪的就是她的神圣礼仪。每个清晨,全球各地的教堂都会被弥撒感恩祭唤醒,装饰精美的圣堂内,圣职人员身着肃穆的祭服,毕恭毕敬,谦卑谨慎地颂念经文,奉献圣祭,一举一动犹如天神。虔诚的教友跪在祭台前,沐浴着彩玻璃透射进来的七色光芒,仰望神父高举的圣体,喃喃低语,与主神交。这景象,是每个天主教徒心中最神圣的时刻,也是最具天主教气质的信仰表达方式。
可能有人不知天问大师,但没人不知“掌出人伤,无伤掌不回”的无回掌。无回掌不仅是天问大师得意之作,而且以三十二路碎心掌称最的红尘过客就是伤在此掌之下,红尘过客当时强忍欲喷口而出的鲜血问天问大师:“这是什么掌?”那时他还没有为新创的掌法取名,一时脱口道:“无回掌。”无回掌从此名声鹊起。少林上代掌门见此掌过于霸道嘱咐天问不得轻用。这也是他与人交手多以内力为主导的原因。现在不能算轻用,也到了不得不用的时候,因为是为自由而战!特别是如果不是紫阳道长“三分对七分”的传音天问大师就有祭出无回掌的念头。天问大师没有问再战一场他胜出如何认定就尴尬地道:“谢三少再赐一场。”
我能理解,或许是因为经历了苦难,各地教堂大多是从一穷二白的境地逐渐恢复。可如今各地的教堂,大多经历过不止一次的重建与修缮,甚至耗资不菲。但为何许多教堂仍旧一片白茫茫呢?
这不得不说是审美方面出现偏差。有人说这是出于中国传统,五颜六色太西化,黑白灰才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主流,这可真是中国传统文化莫大的冤枉!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很早就确立了色彩结构,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与五行中的土、木、火、水、金相联系,把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多种观念融入色彩中,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色彩文化。不论是恢宏的北京故宫、还是婉约的苏州园林,哪一个没有颜色?
但不知何时起,国内天主教兴起一股向“新教”学习,向“新教”看齐的风气。一时间,认为教友念经就是背八股文,修女静默就是没有生气,毕恭毕敬做弥撒的神父被看做不知进步的老古板。
既然色彩是光的另一面,教堂是朝拜真光——基督的所在,那么教堂除了白色以外,也该有些别的色彩。
比如,我们可根据不同教堂的风格安排颜色。西式教堂可采用明快的暖色调,尤其罗马式和巴洛克式教堂,温暖的色彩配合流动的线条装饰更能拉进人与天国的距离。中式教堂则可参考中式园林,青砖灰瓦,饰以绛红、玄(黑)、金等色作点缀,立显高贵典雅。而现代风格的教堂则可大面积使用彩色玻璃或透明玻璃,以及不同色调的灯光,令教堂内产生光影变化,析解出不同色彩,使人充分体验天主所造之光,乃至接近那非受造神光。
三、盲目学新教,表演加吵闹
前面我们讨论了中国天主教物象之美的审美意识亟待提升,现在我想谈谈当前内地教会礼仪方面的审美也该引起重视。
有人这样形容基督宗教三大派别:东正教是圣像和蜡烛的宗教,天主教是仪式和下跪的宗教,新教是歌唱和舞蹈的宗教。
由表3可知,在主发酸前后,有机酸的种类没有变化,但总含量是25℃发酵时高于16℃预发酵,但过量的酸会对蓝莓酒产生负面影响,故低温发酵能降低蓝莓酒的酸度,改善蓝莓酒的风味物质,保持酒体平衡和口感清爽。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把这些年来的观察、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点建议提出来与大家分享,望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更多人关注中国教会的审美问题。
然而回看国内的教堂,大多数是没有色彩的。白墙、白顶、白玻璃、汉白玉的祭台和雕像,偶有部分圣堂大胆采用明快色彩,还要背上离经叛道的骂名。
本方案可以根据齿圈2两端面的硬度要求以及淬火深度的要求,调整第一次淬火和第二次淬火的工艺参数,使得“阴阳脸”可以通过参数调整来控制,解决了长期困扰本领域的技术难题。
而那些所谓有生命,被圣神充满的祈祷一定是抛开玫瑰经等传统经文的自说自话,泪流满面外加手舞足蹈,下面附和者必定不停高呼“感谢主”,“赞美主”,“是的主”,“阿门阿门”,同时泪流不止,仿佛不哭就不属神,不嚎叫就不爱天主。甚至一些神父修女也受此风气影响,修女脚踩高跟鞋领着教友在祭台上又唱又跳;神父身穿牧师黑袍挂红领带给人主持婚礼。弥撒中大量颂唱新教赞美诗而非天主教弥撒曲,甚至连“神”、“耶和华”、“圣灵”等新教词汇也照搬照唱……一时间让人觉得是参与礼拜而不是弥撒。
我们之所以学新教,是因为新教有活力,传教快,短短几十年信徒成百倍地增长。基督新教的礼拜仪式同样有神圣性。我们要学习他人的长处,而不是盲目模仿。
几乎每座天主教堂都有“至圣所”,即祭台所在的区域。此外大多数圣堂还供奉着基督圣体,故此每个天主教徒进入圣堂都该清楚这是上主的殿宇,有至圣圣体居于其中,所以教友要面朝圣所,特别是供奉有圣体的圣所方向“打千”(单膝下跪)。在堂内祈祷时,尤其成圣体时的姿势是跪下而非坐着或站立。祭台乃圣所,是主教神父成圣体的地方,是整个圣堂的中心,更是教会在地若在天的预像。天主教圣堂并不是办培训班、慕道班、圣经研习班的场所,这些都应在学习室进行;天主教圣堂更不是唱歌跳舞表演的舞台,这些更适合于堂外空地或多功能厅;教堂只能是祈祷、献祭、朝拜天主的圣地。天主在西乃山显现于梅瑟时尚且要梅瑟脱掉鞋子遮住面庞,因为他所站的地方是圣地;而今我们进入天主的圣殿,又何敢手舞足蹈唱歌跳舞呢?俯身下跪静默祈祷岂不更为合宜?
四、审美意识如何提升
关于国内教堂审美意识如何提升,有以下一些建议:
在Adams中,根据上面的各零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涡旋压缩机的刚柔耦合模型的虚拟装配,导入MNF文件进行柔性体的替换。图6为柔性体替换示意图。
1、现在出境旅游很方便,各类朝圣服务亦十分成熟,堂区神父在条件允许时可带本堂教友到港澳,或者国外,尤其是欧洲去朝圣,对教堂布置观摩学习。
研究采用网络在线填答问卷的方式,共收集问卷624份。其中,剔除不完整问卷3份,剔除k值为负值问卷29份,同时按照平均数加减三个标准差的原则,剔除极端k值问卷19份(M=0.41,SD=1.65),极端收入值问卷12份(M=16838.86,SD=26740.90),共统计问卷561份。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3人,平均年龄33.93±8.07岁。
2、每年的堂区预算中,祭服祭器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圣爵、祭台布、神父祭披、大白衣、辅祭读经服、唱诗班服装等不可随意,应做工精细,符合审美要求。
3、教区或堂区兴建教堂,或重新装修教堂,应充分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有天主教堂设计资质的人士的意见。绘制或雕刻圣像尽量委托有天主教信仰、有一定技艺水准的人来完成。国内绝不缺少画家和雕刻师,但他们不一定都是教友,委托他们制作圣像,应有充分的交流和明确的要求,以符合圣像的神圣性。
4、作为教区心脏的修道院(神哲学院),应适当安排天主教艺术或天主教美学方面的课程,让未来的神父们充分了解慈母教会的艺术历史,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及在堂区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同时培养修士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欣赏美,理解美,并实践美。
5、尊重教堂从停止在堂内手舞足蹈开始。慕道班,各种培训班尽量在学习室进行,若真的条件受限要在教堂学习,也请对至圣所进行适当的遮挡,或请走圣体。兴建教堂时除了考虑神父楼办公室外,一定要预留学习室或多功能厅,这样培训教友便无需再向圣堂借地方。那些有房产的堂区要留出学习的教室,需知教会真正的财富不是铺面房租,而是天主子民。
除了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萧乾还在翻译时大幅删减认为与主旨关系不大的细节,注重文章的简洁,这是萧乾自译过程不同于译他的鲜明特点。
《孟子·告子上》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为何美在第一位?我猜是因为天主所造之一切都认为好,故天主所造之一切亦当称为美。真善美不可分离,天主本身就是大美。教会是天国在人间的实现,教会之美亦当在人前显现,所以让光明进入内心吧,如此眼睛就能看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