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与中小企业发展_银行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与中小银行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论文,中小企业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银行组织结构与贷款偏好

银行的组织结构是影响其贷款偏好的重要因素,因此银行业结构直接影响中小企业融资。从空间组织方式来看,银行可以划分为单一行制、总分行制两种形式。所谓单一行制,是指一家银行在有限区域内设立为数极少的营业机构,而在该区域之外没有设立分支行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不设分支行的单一行制银行,大都采取了地理上相对集中的方式,多为地方性中小银行。其特点是银行的外部有效边界比较清晰,规模较小,与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不宜形成经济上的集中和垄断等。而与之相比,总分行制银行大都采取地理上分散的组织方式,多为全国性大银行。其特点是多在大都市中设立总行,然后在本市及国内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络体系,机构规模较大,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的市场体系相联系,容易形成银行业的集中等。不难发现,按银行组织模式划分的单一行制银行、总分行制银行与按银行经营的地域范围划分为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存在许多对应关系。因此,全国性银行或大银行多表现为总分行的组织管理形式,与此形成对应,地方性银行或中小银行多表现为单一行的组织管理形式。

那么,银行的组织结构是如何影响银行的贷款偏好呢?林毅夫、章奇和刘明兴(2002)认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在对不同规模、性质的企业信贷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根据Banerjee等(1994)提出的“长期互动”假说,中小银行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银行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这就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相对与大银行的信息优势。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强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将会形成新的激励问题。Berger和Udell(1995,2002)也指出,由于缺少规范的信息披露,中小企业提供的是模糊信息,即“软信息”。这种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因而对于内部结构复杂的大银行来说,其传递成本过高,而如果把决策权配置给地方分支机构,又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因此,中小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上比大银行具有成本优势。发达国家的小型工商企业传统上或是由地方性独立小银行(美国),或是由专业性金融组合系统(日本)来提供银行服务。

早期的经验分析支持了上述理论。Strahan和Weston(1998)分析了大银行和小银行在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的差别。他们将银行按其分支机构的规模加以分类,发现随着资产规模的上升,对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先上升而后下降。到1996年6月,大银行持有对小企业贷款总额的52.3%,尽管这部分贷款只占其贷款总额的3.4%。银行资产规模的变动首先因为规模经济的原因提高了银行对小企业的放款,但随着规模的增加,银行的经营开始趋向于对大企业贷款。

二、美日中小银行体系的发展经验

尽管在理论上,美国和日本的中小金融机构都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输送资金,但具体制度安排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的中小企业局主要通过强化对中小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激励和风险监管,有效地撬动了它们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入;而日本则通过成立种类繁多的、宗旨各异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多方面的融资服务,满足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一)竞争的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商业银行和投融资机构最多、业务开展最活跃的国家,商业银行规模普遍较小,竞争也非常激烈。2006年美国共有储蓄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7 463家,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机构只有34家,所占资产超过60%,但它们对小企业的贷款只占30%左右;而资产规模小于5亿美元的有6 391家,数量占比超过85%,资产占比则只有8.56%,但它们提供给小企业的贷款占小企业获贷总额的25%以上(见表1)。因此,如果以单位资产放贷比例衡量,小银行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据美国中小企业局统计,美国注册新办的小企业5年左右约有90%转变经营方向、变大、关闭或被兼并。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这种快生快死、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都积极拓展服务业务,增设贷款项目,尽力满足中小企业需求。同时,为了防范风险,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详细的贷款计划,注意严格审核贷款人的资格,千方百计控制和降低贷款风险。

目前美国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包括:(1)短期流动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主要用于满足流动资金需求,此类贷款不能用于固定资产投入,还款30天之后可申请再贷款;(2)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贷款,主要解决中小企业临时资金需求,此类贷款数量少、时间短、方便灵活;(3)租赁融资,商业银行和专业租赁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租赁业务服务,此类服务审查简便,但租赁费收取差别较大。为了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联邦政府专门颁布法案,允许经济条件差的区域银行在给本地小企业贷款时,可以贷大于存;不允许按贫富条件区别贷款。这些措施对鼓励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多样化的日本中小金融机构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现代化大型重化工业为主体实现的,其政治和经济体系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的结构性特征,被归纳为“双重结构”现象。与之对应,日本的金融体系也呈现出明显的双重结构。

为了促进经济实现跨越式的高速发展,日本大力强化城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和信托银行等面向大企业的金融机构的功能,使其在支持大型重化工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银行主要是城市银行,共有11家,资本总额占全部商业银行体系的64%,平均网点数为278个(黄宪,2000)。虽然大银行也对中小企业放款,但是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是为了填补大企业贷款减少所带来的空白,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就容易与中小企业脆弱的财务状况形成共振,反而加大其财务风险。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功能和业务多样化的金融监管和服务机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各种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劳动金库等。地方银行有64家,资本只占全部商业银行体系的36%,平均网点数只有108个(黄宪,2000)。第二地方银行是由合作性质的“相互银行”改制形成的,规模比地方银行更小,全国共有53家。信用金库是一种具有合作社性质的地方商业银行,截至2008年底,日本共有信用金库279家①。信用组合则属于地方信用合作社,规模比信用金库更小,数量在300家左右(沈炳熙等,2002)。而劳动金库则是以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为宗旨的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

除此以外,日本还设立了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共三家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金融机构。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即由日本政府提供资金或由政府提供债务担保。因此,日本形成了全国性的、众多分支机构的、具有规模效率的大城市银行与众多区域性的、灵活性很强、地方色彩较浓的地方银行并存之格局。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的针对性服务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起到了快速有效的作用。

三、发展我国中小银行机构

中国劳动力相对富余,短期内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不会改变,所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优势的中小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面对这一基本的经济结构,应努力发挥中小银行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这么多中小银行机构②,但中小企业仍然很难获得充足、有效和快速的融资。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认为,这主要由三方面原因引起:(1)贷款市场的高度垄断。我国大银行的高度垄断减少了中小银行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限制了它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而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过程中又面临诸多障碍,这就必然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2)中小银行还没有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由于国家对市场进入的严格限制及传统上经营范围条块划分的残余,即使是中小银行也在当地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垄断力量。这就使中小银行失去了改进经营的压力和动力,再加上各级政府对中小银行在经营上的不恰当干预,使得中小银行经营混乱,不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3)我国仍缺乏针对中小银行的健全的监督机制。由于资金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监督不严极易导致问题丛生。当政府放手让中小银行发展时,我国中小银行的贷款质量经常比大型金融机构还要差。这与国家对中小银行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监督不力有很大关系。

美日的经验至少提供了以下两条主要思路:一是在保障监管的条件下,合理加强竞争。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放松监管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获得了极大缓解,充分显示了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在解决融资问题中的力量。与之相反,我国在1998年左右将四大商业银行在县市级的分支机构大幅裁减和合并,部分地区甚至仅留有农业银行的少数分支机构“留守”,进一步强化了四大商业银行在地区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在此期间,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经过一系列兼并重组,身材变得较为巨大,市场定位也远离了中小企业。这两种趋势均弱化了银行间的竞争,减少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因此,鼓励各类银行之间的竞争,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有效途径。二是建立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目前,我国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无法实现美国中小企业局的统御作用或日本中小金融机构的立体服务。目前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为实现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而成立的专门承担政策性信贷业务的银行。从它们的分工以及实际运营状况来看,它们与中小企业融资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目前,这些政策导向主要是通过对四大商业银行实行“窗口指导”实现的。因此有必要成立与“国资委”相对应的“民资委”,保障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资本的合理权益。另一方面,我国中小银行机构和各类金融市场尽管粗具雏形,但准入限制较多,因此规模普遍较小,经营独立性缺失,商业意识淡漠,未能实现预期功用。从长远来看,放松银行业的准入限制,发展地方中小银行,完善城市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一个拥有发达的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四、风险管理——中小银行生存的关键所在

根据风险收益匹配原则,中小银行的业务通常具有较大收益,同时也暗藏着较大的风险,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到机构的生存。因此,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部门赖以运行的首要生命线。从监管者的角度看,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选择在路径上决定了总体的风险防范特征。在间接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将向银行系统集中,政府有义务通过监管和担保防范各种极端风险;在直接融资形式下,风险被广泛分散到市场之中,政府的义务仅仅在于通过对市场的严格监管,保证投资者得到的信息准确、及时,并防范系统风险的发生。而从中小银行自身的经营来看,要发挥自身相对于大银行的比较优势,首当其冲的是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规避非系统性风险,保障收益的实现。

(一)融资模式选择与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融资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它直接决定了整个融资体系的生存能力。由于对证券市场和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不同,美日两国的间接和直接融资风险的防范体系也各有特色。

在间接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将向银行系统集中,为此美国政府通过担保机构来分担银行等中介机构所承担的贷款风险。美国中小企业局于1953年建立之后,直属于联邦政府,成为主要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除官方机构外,还有由私人机构、教育界、美国中小企业局、州政府共同建立的属公共团体性质的小企业发展中心计划(SBDC),对已有的和即将建立的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上的协助。日本则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为银行体系分担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直接融资形式下,风险被分散给市场上众多的投资者,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回报率的有价证券。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风险投资公司是一类特殊的投资者,与一般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同的是它们有更高的风险偏好,能够为处于高风险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与一般个人投资者不同的是,它们有更专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在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方面具有更准确的判断能力。而在日本的金融市场上,风险投资公司并不活跃,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由债券投资者承担。与美国相比,日本的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这导致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收缩,也阻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效仿英国进行了大爆炸式改革,试图通过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但到目前为止效果仍不显著。

对比美日两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不难发现,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更为多元化,结构更为复杂,主要是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政府则处于次要地位,其融资风险通过市场机制来消化,因此较为分散;而在日本,虽然金融机构繁多,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却相对单纯,主要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倾斜。政府扶持具有作用明显、见效快的优点,但市场机制不完善时也会带来风险难于分散的缺点,所以在日本,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隐患。比如,历次金融危机都给日本金融机构留下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拖累了日本经济的长远发展。针对这些弊病,日本正在不断探讨行政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途径。

从发展的角度看,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使企业更注重长远发展,有利于小企业发展成为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复苏与崛起的支柱产业。相比之下,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中的银企关系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从经济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日德模式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持股,排斥了市场竞争,容易掩盖财务危机与各种矛盾,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可能出现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银行业发生的不良资产危机所导致的银行大范围破产倒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相反,英美模式成功发挥了市场机制和法律监管的作用,虽然银行与企业破产的比率较高,但有利于把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不易引起整个经济的剧烈震荡。实践证明,融资方式和风险管理模式都是不断进化发展的,没有哪一种模式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全部问题。随着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系统风险的管理越来越依赖于政府功用的发挥,综合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才是务实的发展思路。

(二)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

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可以分为四大类:(1)经营风险,是由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的风险;(2)市场风险,是由市场力量作用导致某项投资价值变动的可能性,市场风险还可以细分为利率风险、资产价值风险、汇率风险以及产品价格风险;(3)信用风险,指由于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所承诺的到期借款而引起的损失;(4)其他风险,具体包括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结算风险。国际实践表明,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信用风险已经成为该项业务的主要风险来源。因此,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合理地选择贷款客户、业务、期限等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配置至关重要,其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是:

第一,严格坚持分散化原则。以分散对冲单笔贷款的个体风险是中小银行有效管理风险的首要原则。由于中小银行通常在某一特定地区经营,很难像大的金融机构一样进行区域分散,但是,在贷款客户行业选择、贷款期限上可以进行组合搭配,尽量避免承担没有回报的非系统风险。同时,在资金来源上,同样要遵循分散化原则,避免对少部分客户的过度依赖,在存款来源、期限上合理分散,并结合自身的资产状况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规避利率风险等影响金融机构盈利的重要风险源。

第二,建立有效的内部组织架构,实行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中小银行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小,因此,风险管理对于中小银行的持续经营至关重要。在中小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安排中,应突出风险管理部门在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组织架构上,风险管理委员会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定期对机构的风险头寸、潜在损失以及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中小银行的经营高管应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评估报告做出及时回应,并提出可行的改善措施及应对策略。只有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和及时的处理反馈机制,才能保证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第三,及时革新风险管理技术,尤其注重信用风险控制。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解读、风险分析、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处理四个部分。现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仍然是许多银行的难点、重点,主要原因包括:信用风险难以量化,更难以控制;迫于商业压力,中小银行不得不承受更多的信用风险。

在当前信用风险管理领域,此次金融危机使得以美国标普、穆迪和惠誉为代表的公共征信体系濒临崩溃,内部信用体系变得空前重要,这场变革对中小银行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1)信贷市场尤其是零售信贷市场,竞争加剧促使客户范围延伸至低质借款人(高风险低回报),导致银行边际利润下降,意味着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回报比越来越大,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以及评估成本控制变得日益重要;(2)企业、个人破产数量不断增加,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更为精确分析的需要不断上升;(3)客户抵押品的真实价值难以精确估计,抵押品价值越不确定,信用风险就越大。另一方面,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成熟,也为中小银行开发独特而灵活的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产品提供了机遇:各种信用衍生工具不断涌现;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不断创新,具备了大量的信贷历史数据,有了强有力的模型构建技术。

信用风险管理从管理角度的不同可分为对单一客户的管理和组合风险的管理。单一客户风险管理是对银行单个客户可能引起的风险进行评估;组合风险管理是指从整个银行组合的视角进行风险分析,避免风险集中带来的危机。信用评估方法能有效地支持单一客户风险管理和组合风险管理,其方法主要包括信用专家系统、信用评分系统和信用评级系统(即1988年巴塞尔协议提出信用风险的权数管理框架下,获得广泛认可的三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其中信用评级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信用评估以及组合风险的评估,而信用专家系统和信用评分系统适合个人的信用评估。对中小企业而言,企业主个人的收入来源情况和偿债能力能直接代表企业的信用状况。因此,可以通过对个人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的科学评价,确定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程度,最大限度地防范贷款风险。

五、产品创新——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小银行的发展依赖于持续的产品创新。近些年来,国外商业银行一直致力于提高贷款技术,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除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中,信用贷款的比重不到25%,各种新兴融资产品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我国银行界也普遍开展了一些新兴贷款技术,比如,几年前应收账款贴现融资、存货融资、贸易信贷、票据融资、授信贷款和融资赁租等业务还属于一片“蓝海”,目前它们已经发展成了竞争激烈的标准业务。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而来,跨行业和跨地区的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亟待加快健全资本市场,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和债券市场。中小银行机构可以利用它们对本地区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联合承销各类证券,积极参与投行业务。此外,中小银行机构还可以利用专业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层次的财务咨询业务。另外,随着中国市场向国际投资者逐步开放,外资与本地金融机构的合作需求必将大幅上升。中小银行机构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将自身优势与国际先进技术巧妙结合起来,激发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ja.wikipedia.org/wiki/信用金庫。

②我国中小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九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几十家城市商业银行、三千多家城市信用社和四万多家农村信用社。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中小企业融资与中小企业发展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