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数量分析

人民币汇率数量分析

张敏[1]2007年在《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与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汇率作为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是调节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杠杆,是国际金融领域和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价值工具之一。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关系到一国资源是否合理被利用、国际收支能否平衡以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因此从国际经济交往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对汇率问题特别关注,并由此形成了许多汇率决定理论。本文分析评价了迄今为止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具有重大理论影响和实际应用意义的汇率决定理论。其中特别强调这些理论的数量分析方法、检验效果和最新发展。按照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可以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汇率决定理论和现代汇率决定理论。早期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汇率决定理论的资产市场方法(资产市场方法包括货币模型、货币替代模型和资产组合模型)以及投机泡沫理论、新闻模型和混沌分析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剖析了潘国陵教授在《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一书中建立的新汇率决定理论。通过对该理论与其它汇率决定理论的比较研究发现,该理论既借鉴了西方汇率理论又结合了我国具体的国情,是一项富有意义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笔者运用潘国陵教授的汇率决定方法对人民币长期平价汇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各个时期人民币的汇率水平,通过检验证明了该汇率决定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得出了现行人民币被一定程度低估的结论。从估计结果来看,当前人民币汇率失调的程度并不乐观。为此,笔者认为:应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多地让市场来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具体步骤是,首先对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做适度调整,让它恢复到相对合理的水平;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引入人民币汇率区间浮动机制,以充分反映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特征,这样更有利于我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但短期内,为维护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人民币不宜大幅度升值。

吴承礼[2]2016年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文中提出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一直是个有争议的国际货币经济学的重要议题。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为了应对百年一遇金融危机而采用的货币政策实验,并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对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研究曾极大丰富了货币经济理论一样,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亦将推动学者的相关研究,丰富国际货币经济学理论。从美元体制下的金融史可以看出,美国货币政策的每一次由扩张向紧缩的转向都曾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必然会受到美国实施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而且,美国和中国分别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过程中的政策协调和合作不仅事关两国的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全球经济增长乃至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变迁。因此,研究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方式与进度,定量刻画并预期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流动性效应和资产组合再配置效应影响人民币汇率,冲击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体系,最终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机理和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将有助于降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负外部性,亦有助于降低全球经济和金融风险。在金融危机导致货币政策的泰勒规则失效以及众多金融机构濒临倒闭困境的情况下,美联储采取购买资产等大量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开启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验。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美联储资产总额增长了近一倍,基础货币增长了近叁倍,货币供应量增长了41%。从美联储资产结构来看,国债、联邦机构债务证券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所占的比例增加,而央行流动性互换类、商业票据融资类等短期金融资产占比缩小;从美联储的负债结构来看,美国金融机构存款占比快速增加。伴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2013年初宣布放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程,2013年11月触发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失业率标准,2013年12月公开宣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计划,开始缩减购买资产的规模,至2014年10月将资产购买数额降为零。可见,2013年12月是美联储由扩张性货币政策转向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转折点,说明美国迈出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一步即减少购买资产。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首次提高利率,说明美国开始实质性地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迈出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二步。接下来,美联储将在继续提高利率的同时,逐步出售资产,使美国联邦储备局的资产负债表恢复到正常状态。。可见,美联储从货币政策微调直至最终实现转向,会采用降低短期借贷规模等措施,以谨慎、渐进的策略退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过程就是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引发上述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以及美国货币供应量从扩张转向紧缩的逆转过程。当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仅是放缓增速还未出现显着收缩,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的占比也基本维持不变。当前,正处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叁步的进程中。但可以预期,伴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部完成,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及美国货币供应量会恢复常态。伴随着美元流动性从宽松转向紧缩,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自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美元兑人民币已升值近10%,基本抵消了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期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幅度。美国实施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是对称的,但对巴西雷亚尔汇率的影响却明显地非对称。从长期均衡关系看,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中美两国的汇差与利差的关系符合利率平价说。货币模型分析结果亦表明,美国无论是通过降低货币供应量还是通过提高利率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将使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亦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人民币贬值、全球流动性收紧以及美国经济复苏等因素必然会引发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波动。伴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加而对美国的进口额大幅度萎缩,使中国对美国的顺差进一步加大。但是,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均出现了萎缩,只因进口下降幅度更大而出现了衰退型顺差。这可能是由于美国经济复苏以及人民币贬值拉动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而美国经济复苏先于全球经济复苏时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全球经济增长受制于美元流动性的收紧,降低了其它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流动性困境,从而使得中国尽管对美国的出口增加,但是出口总额却下滑。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开启了美元升值的通道,进而提高了美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抑制了中国从美国进口数量,通过降低大宗商品价格使中国的进口金额减少,并通过财富效应抑制了中国居民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也证实若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了货币供应量,则有利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但却会降低中国的出口总额;若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高了美元利率,则会降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以及中国的出口总额。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流动性效应和资产组合再配置效应必然会冲击中国的金融体系。伴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面临着资本外逃的压力,并使中国资本账户顺差和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下降。但无论是从美国渐进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策略,其它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取向已经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发生背离,还是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看,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引发的资本外逃压力基本上是可控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引发国际资本流动转向会直接冲击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同时还会通过利率和汇率波动增加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特别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可能会刺破美元流动性泛滥时所形成的资产泡沫。实证分析表明,若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货币供应量下降,会对中国上证A股指数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若美国通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升了美元利率,则会使中国上证A股指数显着降低。可见,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引起了资金大规模回流美国,是决定其对中国金融体系负面冲击的关键。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渠道、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并最终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中国亦进入了经济增速换档期、经济政策消化期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化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了新常态。模拟中美经济环境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表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阻碍美国经济的复苏,而对中国产出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受收入机制传导效应、利率机制传导效应和货币价格机制传导效应力量对比的影响,更受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影响。这种复杂性在现实中表现为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降低了输入型通胀的风险、降低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从而为中国改革金融体系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亦增加了短期内资本外逃、人民币贬值和经济下行的压力,甚至有引发引发泡沫破裂和风险,而且还会通过拖累全球经济,产生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冲击。实证分析亦表明,当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下降时,即没有产生大规模的资本回流美国的效应,其对中国的产出有积极作用,但是影响并不显着。若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幅提高了美元利率,则会对中国产出形成显着且长期的负面冲击效应。从间接影响来看,美国以提高利率的方式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贸易渠道会对中国产出形成积极显着的影响,但是该影响存在时滞。美国以提高利率的方式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渠道会对中国产出虽然有积极影响,但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均不显着。面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加强国际间政策合作,积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完善预警体系和宏观审慎性监管框架;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既在积极控制外部风险的同时,扎实推进经济和金融改革,落实经济发展战略、保证自身经济健康有序才是对冲外部冲击的根本。

张新福[3]2002年在《人民币汇率数量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汇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固定钉住汇率制,在这种情况下,均衡汇率水平的确定对于汇率稳定来说非常重要。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均衡汇率水平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一章的第一节分析了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特点。在对汇率变动的幅度和我国目前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固定钉住汇率制。第二节分析了我国汇率固定不变在体制上的原因,并对汇率固定不变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第二章讨论的均衡汇率理论包括两部分,购买力平价理论和Nurkse的均衡汇率理论。第一节的讨论是围绕购买力平价理论展开的,分别介绍了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包含交易成本的购买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的扩展形式和国际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第二节讨论了早期的均衡汇率理论、基本济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和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第叁章人民币汇率的数量分析是本文的核心。第一节在第二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相关的经济变量,并建立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模型。第二节开始介绍了与协整分析有关的一些相关概念和协整分析的基本思想。然后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在确定了经济变量是一阶单整序列后,建立了人民币汇率的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第四章利用第叁章实证分析的结果,在对均衡汇率和名义汇率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时期的经济环境,对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偏离和调整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我国目前的汇率水平基本上合理的结论。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汇率政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贾茁卓[4]2007年在《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开始小幅缓慢升值。纵观汇率走势和相关外汇管理体制可以判断,目前的汇率机制可看作是政府主导下的缓慢升值。这一机制己实施两年时间,但收效并不理想。2007年上半年顺差达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1亿美元,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国际游资热炒人民币升值的状况似乎也愈演愈烈。在此情况下,分析人民币汇率当前合理性及未来的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的一整套判断汇率合理性的经济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问题。其中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实际有效汇率;出口企业的盈利性;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外债偿还能力。对以上的指标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面临升值压力。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相对于实际有效汇率存在着较大幅度的贬值(25.4%,2006年底),这是导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为使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符合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应当升值20%左右(以2006年底为基准)。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和货币主义理论的实证分析,研究了人民币是否存在低估的问题。得出结论认为,现阶段人民币存在低估,且低估较为严重。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通过对人民币升值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应当升值。在人民币如何升值问题上,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和缓慢、小幅升值两种策略的利弊。认为人民币升值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过于缓慢。在逐步升值的过程中,应以年均升值6%左右为宜。并且人民币汇率应当反市场预期调整,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游资通过人民币升值获利的机会。

刘田[5]2017年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人民币市场化之路稳步推进。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真正确定了人民币中间价的市场化形成机制。随后,CFETS(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人民币汇率日间波幅增大,可见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增强。根据汇率对物价影响的理论分析,汇率波动会引起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宏观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框架与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从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的理论基础、传递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叁个方面入手梳理了汇率波动对物价水平影响的理论。汇率波动通过改变贸易品价格、实际工资水平、货币供应量等变量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因市定价理论、沉没成本理论、国际生产分割理论、汇率波动理论、开放程度影响理论等理论是汇率对物价水平不完全传递的理论基础;汇率波动对物价水平的非对称影响的解释主要源于市场份额理论、生产转化理论和约束数量限制理论。第叁部分以一价定律为基础充分考虑汇率对物价传递的非对称性,构建了汇率影响物价的非对称性多元统计模型,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全球商品价格指数(WCPI)、货币供应量M2和工业增加值(G)作为模型的变量。第四部分利用汇率影响物价的非对称性多元统计模型,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得出,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是不完全的。从2001年到2016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正的影响,影响系数为0.132082。在分阶段分析中,人民币汇率对物价的影响系数从-0.200133变为0.338675,由负值转为正值,且影响程度明显增强。另外,相对于升值,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更大。第五部分为结论和启示,结论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物价的影响是不完全的且影响程度增强、人民币贬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大于升值时的影响,并得出坚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改善国际收支结构等启示。

田涛[6]2014年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通胀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大调整开启了人民币升值之路,而其政策的一个初衷是通过人民币兑美元的主动升值来减少中国对美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根据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会通过支出转换效应降低中国持续增长的贸易总量。然而,政策实践表明,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加;同时,国内价格也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鉴于此,本文围绕以下问题来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是否会受到通货膨胀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典型出口商的定价机制分析了汇率变动影响我国进口价格水平的传递机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通胀较低时,进口价格水平的汇率传递效应较低,通胀较高时,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较高;汇率传递随着通胀环境的变化而平滑转变,因此反通胀要特别重视高通胀环境下汇率传递水平增大从而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其次,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通胀效应的非对称性问题。将汇率变动划分为小幅度升值、大幅度升值、小幅度贬值与大幅度贬值四种区制并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四种区制进行了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区制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一般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区制环境下的汇率变动对CPI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一方面,人民币贬值会促进国内价格上涨并且贬值幅度越大对国内价格水平的上涨越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会对物价上涨产生抑制作用,而较大幅度人民币升值虽然短期内会对物价上升产生抑制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会推动国内价格水平上涨。再次,讨论了人民币汇率对CPI传递效应的“时变性”问题。基于二元VAR-GARCH(1,1)-BEKK模型从均值与波动层面实证分析了汇率变动与CPI变动的关联性。研究表明,从均值层面来说,汇率变动是CPI变动的Granger原因,CPI变动不是汇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从波动层面来说,汇率波动性对CPI波动性存在显着ARCH效应,说明汇率波动水平会显着影响CPI的波动大小,但是CPI波动水平对汇率变动的ARCH效应不显着;汇率变动与CPI变动存在显着的时变性,通胀环境以及我国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是“时变性”的主要原因。最后,综合比较了以汇率和货币供应量为代表的货币因素以及以国际原油价格为代表的供给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而代表需求因素的产出缺口以及代表供给冲击的原油价格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可以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作用不大。根据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平抑我国价格波动、调节外部经济失衡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聂娜[7]2007年在《人民币汇率变动态势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汇率的频繁变动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和依存度越来越高,作为联系国内外经济“桥梁”的人民币汇率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短期汇率而言,汇率受操作和投机因素影响较大,汇率变动所代表的经济意义不显着。但从长期汇率变动来看,它受一国国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它的表现包含极为深刻的经济意义,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景气的指示剂。本文以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为主线,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理论述入手,在数据分析与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拟对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态势的因素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就人民币汇率变动态势进行理性思考,并对央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出完善建议。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研究,首先要对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层面进行考察,从内因方面把握汇率变动的根本动因,再结合外在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环境来分析汇率变动的态势。汇率变动是汇率理论研究开始的先声。从中世纪起,国外学者就开始从基本层面研究汇率变动的原因,从而推动了汇率理论的不断进步。随着现代汇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汇率变动的研究也开始与汇率机制相结合,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来进行考察。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历程的回顾,反映出中国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试图通过改革人民币汇率体制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意图。对于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态势的研究,则主要通过考察货币供应量、利率平价、投机性因素等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利用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对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进行判断。人民币汇率中长期走势及未来的汇率制度选择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运用国际收支理论、货币主义理论前瞻人民币汇率的中长期走势,并对今后人民币汇率制度提出了完善意见。文章最后就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汇率变动对于各行业的利弊进行了简单阐述。这也体现出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现实意义。

王军[8]2007年在《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外汇市场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汇率作为两个国家货币的名义上的比价,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发挥着纽带的作用。同时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汇率波动成为外汇市场上的常态特征。因此,对汇率波动特征的掌握,不管对经济学家还是对政府、跨国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济学家们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汇率波动的规律并且最好能够预测未来汇率的走势。同时由于汇率的经常波动也要求政府必须进行外汇市场干预,维持外汇市场稳定。外汇市场干预理论近叁十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财政部率先公布了美国政府以天为频率的外汇干预数据,这些数据极大的促进了外汇干预理论实证检验的研究。外汇市场干预包括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这两种干预方式的效力是不同的。外汇市场干预是否能达到政府预期效果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人民币汇率改革关系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尤其是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要求我国央行进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本文就将基于我国的实际,探讨外汇市场干预的基本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汇率决定理论和外汇市场干预理论的分析,以及对汇率波动的数量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干预汇率波动提供理论支持及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确立从理论角度分析汇率决定理论和外汇市场干预理论;其次分析汇率波动与外汇市场干预的联系,并搜集数据分析汇率波动的数量特征,从而得出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政府干预汇率波动的政策建议。根据这种研究思路,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章,分别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对汇率决定理论和外汇市场干预理论进行了回顾,具体包括汇率决定的传统理论及其局限性,汇率决定理论的最新发展情况,外汇市场干预的理论基础以及主要内容。第二章对汇率波动与外汇市场干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包括汇率波动条件下外汇市场干预需要考虑的因素,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从而得出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同时在外汇市场干预的情况下又分析了外汇市场干预的影响渠道以及干预的有效性。第叁章对我国的汇率波动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涉及到早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其特点,改革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特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向市场汇率过渡中的人民币汇率情况以及2005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情况,并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波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搜集了相关数据进行了数量分析,进一步得出汇率波动的常态条件下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第四章对我国的外汇市场干预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外汇市场干预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我国外汇市场干预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得出了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干预的运行机制及其自身的有效性。第五章结合以上分析,针对我国的情况,提出外汇市场干预的前提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宣告、冲销干预、非冲销干预以及联合干预的情况。本文在运用微观分析方法解释汇率波动原因的基础上,采用金融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汇率波动的特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很好的结合,旨在为政府干预外汇市场提供理论支持。论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了汇率决定理论和外汇市场干预理论,全面分析了汇率波动条件下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以及外汇市场干预的影响渠道。2、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和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情况,并得出我国外汇市场干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采用了微观分析方法,从微观层面研究汇率的波动,同时把一些影响汇率波动的宏观因素包含在信息因素里,通过对信息传导机制进行研究,解释汇率波动的原因。可以说既是继承了传统研究方法而又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4、本文采用了4909个日汇率数据作为样本,样本数据大,并且是日数据,相比国内的其他研究在样本选取上更切合实际,更具有说服力。5、运用了多种现代统计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汇率波动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进一步说明汇率波动的特征、寻找汇率波动的原因提供了数学上的支持。6、基于实证研究,以数量分析的结果作为基础,提出了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不同的策略。总之,本文通过对汇率决定理论、外汇市场干预理论以及汇率波动的微观层面的分析,并结合对汇率波动特征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观点,目的在于为政府干预外汇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赵大平, 汤玉刚[9]2010年在《贸易收支改善的汇率弹性条件与ML条件——兼论人民币汇率传递的贸易收支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如果汇率变动不传递给进出口价格,即使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汇率变动也不能影响进出口。本文通过将汇率变动对净出口的影响分解为汇率的价格效应和数量效应,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汇率传递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关系,重新构造了贸易收支改善的汇率弹性条件。然后用中国2005-2009年分类商品的月度面板数据估计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各类商品进出口的价格效应、数量效应和贸易收支效应,以便理解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过程和机制。

周喜[10]2005年在《基于国际竞争力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研究》文中指出在开放经济中,汇率作为核心经济变量调整和联系着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对内对外的均衡。汇率经济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在 20 世纪迅猛发展,尤其在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管理浮动汇率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汇率经济学的发展与繁荣。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能够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汇率决定,这主要是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结构等影响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所造成的。本文将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做了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定量分析方法采取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ADF 单位根检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如下:(一)中国国际竞争力对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解释作用能够通过统计检验。(二)由于汇率政策的原因,中国国际竞争力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偏差在 1994 年之前相对较大。(叁)中国国际竞争力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解释时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最后,根据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对中国国际竞争力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进行评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人认为目前国际上有关人民币币值低估的观点主要基于政治原因而非经济原因,于是为了缓和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方面着手,由表及里地化解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首先应当做到加强沟通,增进理解,通过政治手段化解压力,随后应当不断推进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国际上对于人民币币值种种指摘的依据,这应当是相应对策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与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D]. 张敏.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 吴承礼. 吉林大学. 2016

[3]. 人民币汇率数量分析[D]. 张新福. 天津财经学院. 2002

[4]. 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性研究[D]. 贾茁卓.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5].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D]. 刘田. 山东大学. 2017

[6].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通胀效应研究[D]. 田涛. 武汉大学. 2014

[7]. 人民币汇率变动态势研究[D]. 聂娜. 郑州大学. 2007

[8].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外汇市场干预[D]. 王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9]. 贸易收支改善的汇率弹性条件与ML条件——兼论人民币汇率传递的贸易收支效应[J]. 赵大平, 汤玉刚. 上海金融. 2010

[10]. 基于国际竞争力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研究[D]. 周喜. 天津财经学院.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人民币汇率数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