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镇作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人类聚居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困境”,建设生态城镇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镇探求的过程。
关键词:趋势;新重点;理论和方法;目标和原则
1 引言
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加快,我国社会生态与环境整体质量在下降,并出现许多“城市病”、区域生态失衡等现象。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城市规划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时空布局上的一种手段,生态与环境是其首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科研与规划实践中,却普遍认为城镇体系研究中的主要内容是:从区域角度分析城镇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及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布局结构、城镇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城镇发展的政策调控等,对生态与环境保护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与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相适应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如何贯彻生态规划已成为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2 城镇区域规划的趋势
全球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发展将可能再次成为生态环境破坏的主导因素,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革命和城镇化将是21世纪的两件大事。在即将到来的又一次城镇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无疑是主力军。但过去百年的城镇运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使众多有识之士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乃至人类的发展前景深深忧虑。
2.1 生态环境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之一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的“菱形框架理论”,要素条件、相关支撑产业、需求条件和公司战略、结构与竞争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四个基本要素。而区域内生态环境是上述四个基本要素的载体。因而,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大背景下,城镇生态规划应有利于维护经济持续、永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城镇及其区域的竞争能力。
2.2 生态规划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规划是根据生态学、景观学、城镇科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自然特征和生态过程的研究,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资源的再分配,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流畅通,使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学原则,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满足世代人类居住、生产、生活以及心理要求。可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规范了生态规划的主要目标。生态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3 生态规划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主要是生态决定论,走上与“造城运动”相对立的另一极端,要求人类活动服从于自然的特征与过程,而对人类本身的价值观及文化经济特征注重不够,显然,这与当时环境保护运动的主流相适应,以至后来人们将生态规划片面地视为“生态保护”的同义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规划的复杂性,生态规划不只是生态学概念在城镇、区域规划与资源开发中的体现,它应该真正能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来认识,必须综合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来指出生态规划。后来也指导“我们必须将区域(作为规划对象,城镇也可看作区域)描述成一个自然――生物(包括人类)――文化相互作用的系统,并用资源及其社会价值重新构筑”,并称生态规划为人类生态规划。最近十年,生态规划又先后综合吸收了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城镇与区域规划等相关科学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走向新的融合。
3 城镇区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3.1 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类居住。
3.2 城镇绿地覆盖率要达到一定的面积。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从卫生学上保护环境的要求和防灾防震的要求出发,城镇绿化面积要在50%以上;从大气O2与CO2的平衡来看,城镇居民每人需要有10m2森林面积。事实上,加上城镇燃料所产生的CO2,则城镇每人需有30-402的绿地面积,城镇绿地覆盖率应在30%-40%较好。
4 城镇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原则
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镇景观结构,提高城镇结构功能,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促进城镇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地说有如下目标:①安全性: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作为疏散居民的场所,这是社会目标。②健康性:一是维护城镇景观生态健康,即维持城镇景观的生态平衡;二是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这既是生态目标,又是社会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目标。③便利性:经济有效地确保城镇生活、游憩的方便,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游憩不用乘公车,步行可方便地到达。这是社会目标。④舒适性:城镇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既是社会目标,又是生态目标。
5 结语
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城镇体系建设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整体方向,用生态理念指导城镇体系建设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此处仅从构建科学的城镇生态体系出发,初步研究了通过县域城镇体系生态规划,实现区域生态空间整合、完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城镇体系的生态规划涉及内容广泛,建谓领域既涵盖生态建设、城镇建设,又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关。因此,为深入开展区域城镇体系生态规划研究,建议进一步明确规划原则、方法,丰富规划内容,构建城镇生态体系的建设指标,做好城镇体系生态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衔接和呼应。
参考文献:
[1]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5).
[2]丁杰敏,李伟波.城镇区域生态规划的初探 [J].现代电子技术,2010(23).
[3]沈伟.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分析[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1.
论文作者:寇光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城镇论文; 生态论文; 景观论文; 区域论文; 目标论文; 人类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