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农场医院 158325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全肝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60例患者中,55例为单发,多发5例。结论: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血管瘤,是临床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检查方法。
关键词:多层螺旋CT(MSCT);肝血管瘤;增强扫描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女性居多,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B超或CT时发现,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随着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中的应用,肝血管瘤的正确检出率明显提高,其重要性在于与恶性肿瘤的鉴别。现将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诊断,临床最后确诊为肝血管瘤的60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女46例,男20例;年龄28~74岁,平均56.6岁;所有患者行彩超检查,其中57例彩超诊断为肝血管瘤,3例彩超未能确诊,诊为肝内占位病变;经CT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全部病例无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定性定量均为阴性;对检查前l周内曾使用过钡剂的病人,要暂停CT扫描,以避免钡剂产生伪影,影响检查结果。注射造影剂时,要注意患者的情况,以掌握造影剂注入速度和延迟时间。应在扫描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生理因素和存在的病理因素,做到时相个体化、优势化[1]。
1.2 方法 患者在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使检查时空腹,并在扫描前服用造影剂充盈肠道。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先平扫后增强扫描,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上至膈肌,下至肝脏最下缘,全部显示至满意为止。层厚6 mm,层距6 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行增强扫描,流速2.5 ml/s,在降主动脉段进行预监测,当降主动脉内造影剂达到一定浓度时自动进入动脉期扫描,时间为注射碘海醇后10~20 s,后在45~60 s进行门静脉扫描,延迟期为2~10 min,对小病灶进行薄层重建。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中,共有66个病灶。53例为单发,多发7例。其中病灶直径大于5cm的6个、4~5cm的13个、2~4cm的17个,直径在2cm以下的30个。病灶位于肝脏右叶41个,22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叶,3个位于肝脏尾叶。
3讨论
肝血管瘤在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型[2],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病理上有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血窦内由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海绵状结构,内充满血液,因瘤内缺乏正常肝细胞成分,是CT平扫呈现低密度影像的基础。较大的血管瘤周围出现疤痕形成,血供贫乏而表现为更低密度区。要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关键是要正确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方案,以获取有价值的影像信息,依不同时限CT增强的特征而作出定性诊断。由于肝脏的血液供应由肝动脉和门静脉组成,因此在注射造影剂后,造影剂会随着血流经动脉进入肝脏,进而显现出肝脏血管的分布和血供情况,这就是动脉期扫描图像。这时,多层螺旋CT影像可表现为肝血管瘤边缘密度高度强化。随着血液的继续流动,约60秒以后,即可看到门静脉期图像,此期图像的主要作用是显现肝脏形态和功能。一般的CT影像检查往往会错过动脉期,仅观察到门静脉期,为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都带来了不少困难。而多层螺旋CT应用时采用高压注射,可缩短注射药物的时间,不易错过动脉期,有利减少误差,更好地诊断病情。此外,多层螺旋CT还能用于显像肝脏所有部位的病灶,加强了病灶被扫描率,敏感性较高。肝血管瘤CT表现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CT值为30~45 Hu。肝血管瘤大部分肿瘤呈膨胀性生长,CT图像示病灶呈轮廓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影,部分密度不均匀,这可能与其瘤体内存在瘢痕纤维或血栓有关[3],若增强时中心低密度始终不强化,则提示有血栓形成或血栓机化改变。
肝血管瘤CT平扫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必须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动脉期大部分病灶表现为边缘结节状、环形及斑片状强化,肿瘤强化部分的密度与同层腹主动脉密度相仿。门脉期瘤内强化病灶逐渐融合并向中央充填,中心强化减少,部分动脉期未强化的病灶可以出现强化。正是血管的早期强化特征及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推进给肝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延迟期大部分病灶可完全充填,最后变为等密度。造影剂充填时间和瘤体大小有关,一般小血管瘤充填时间短,大血管瘤充填时间长。肝血管瘤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快进慢出,极具特征性。肝癌增强CT的临床表现:多数肝癌在强化后病灶缩小,边缘变得更清楚,中心坏死区无强化。有些小肝癌强化后可变为等密度。肝癌在“两快一长”扫描时,可在注射造影剂后1分钟内变为等密度,1分钟后变为低密度,呈“快进快出”的特点。有些小病灶,在动脉期呈高密度,在静脉期和平衡期则呈等密度,故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SHCC)病灶的检出非常重要。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较大[4]。
肝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5]:⑴病灶平扫呈低密度;⑵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为动脉供血的扩张血窦;⑶随时间进展,病灶呈向心性强化直至完整充填,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平行;⑷延迟扫描病灶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充填,充填时间大于3 min;⑸病灶强化逐步减退。如符合其中3条可考虑诊断为血管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由于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结合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有较大作用[6],能有效检出血管瘤病灶,并且影像明显区别于肝癌,有利于临床防止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余祖存,吕海蓉,关红博.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5):585-587.
[2]冯亮,陈君坤,卢光明,等.CT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7-298.
[3]田转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22(3):250-252.
[4]陆蓉,周建军,周康荣,等.肝脏继发淋巴瘤CT表现与病理的对照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4):382-385.
[5]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04-806.
[6]邓元明,张龙,温云.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962-963.
论文作者:董继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病灶论文; 肝脏论文; 肝血管瘤论文; 动脉论文; 螺旋论文; 密度论文; 造影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