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迷于“京剧盲”--京剧“湘江泪”观_戏剧论文

京剧迷于“京剧盲”--京剧“湘江泪”观_戏剧论文

一出让“京剧盲”着迷的京剧——观京剧《香江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剧论文,香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毫不夸张地说,我原来对京剧基本是采取不听、不看、不理解的“三不”政策,什么是唱、念,什么叫生、旦,什么这派那门的一概搞不清楚,是个十足的“京剧盲”。但近日,偶然观看了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京剧《香江泪》,却深深被该剧鲜明深刻的主题立意、精湛练达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意识所震撼,彻底改变了我对京剧的原有看法和态度,一连看了三遍,仍觉意犹未尽,几段精彩唱段朗朗上口,并真切地体味到了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妙处。我怎么迷上了一出京剧?

《香江泪》所讲述的是100年前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新界时的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剧情从铁门村邓氏家族与大埔村廖氏村民面对残暴的英国侵略者,捐弃前嫌,共同抵抗英军并一举烧毁“接管新界庆典”的大席棚而展开的,通过两广总督谭钟麟进京向慈禧太后上呈“万民折”的情景,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的无能和腐败;通过描写巾帼英雄廖怡文和老族长邓彭侯面对英军炮舰的威胁和清政府的压制,以民族利益为重,带领民众誓死抗英的抗争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毁家纾难,不屈不挠,誓与国土共存亡的浩然正气。如果单从题材上讲,这台戏在目前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大好形势下,在全国文艺舞台一片“庆回归”的大合唱声中,应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骄人之处,但恰恰难能可贵的是,战友京剧团的编导们以其非凡的才情,把一般人认为是应景之作,搞得妙不可言,精彩纷呈。

认真分析一下这出戏之所以令我着迷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昂扬激越的民族情魂使得悲剧具有浓厚的壮烈色彩。这是一部惨烈的历史悲剧,国土被侵占,抗争遭镇压,人民被屠杀,领袖被迫押解出境,全剧充满着浓烈的悲剧色彩和忧患意识。但剧作者在大题材的驾驭把握和切入角度的选择上,可谓独具匠心,摒弃了一般写香港屈辱史必写英军残暴、清府无能的套路,也跳出了传统京剧对帝王将相、大才贤能的歌功颂德的模式,而是选择了最底层人民群众抗英的事迹为主线,以热情讴歌普通百姓不甘奴役、坚决抗争的民族气节为基调,极为渲染了人民群众昂扬激奋、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表达了正义不可辱、民心不可欺的民众心声。剧中百姓反复吟唱的几段歌词“上朝下朝日复日,皇上皇下年复年,日出日落几千载,只因百姓心做天”,“抗英将临殊死战,毁家纾难志愈坚”,再次证明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条真理。当廖怡文和邓彭侯两位民族领袖,在反抗失败后被押往英轮船过零丁洋时,他们表现的不是沮丧和懊悔,而是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和“有一日,梦成真,九州同,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咏唱表达了他们对生的强烈渴望和对中华民族振兴的期盼。所以看完《香江泪》流下的不是悲戚的泪,痛苦的泪,而是激昂的泪,振奋的泪,是为今天民族的崛起而流出的兴奋的泪,幸福的泪。剧作凝练升华的不仅仅是爱国主义精神,而是一种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割舍的深深的民族情结,似一杯浓烈的中华忠魂之酒,令人为之沉醉。

其二是突出戏剧矛盾,强化舞台效果,增强了该剧的观赏性。这台戏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京剧改革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在传统京剧唱念的基础上,调动了话剧、歌剧、电影、舞蹈、舞美、音乐、声效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突破了京剧程式化的表演和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大胆引入西方戏剧和电影要素,在塑造人物,调整舞台节奏,突出戏剧矛盾等方面,作了大胆的革新,大大增强了该剧的观赏性,为京剧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尤为值得称颂的是谭钟麟在“大戏楼”向慈禧呈万民折一场,无论从舞台调度、唱腔设计,还是情节设置的内涵张力和演员的表演力度,都堪称神来之笔。导演一反京剧中慈禧用老旦的常规,大胆起用了青衣演员张萍饰演慈禧,通过对戏楼上“秦琼”当锏卖马的关注与漠视国土沦丧人民涂炭的对比,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慈禧昏庸刁钻的形象。这场戏的点睛之笔是慈禧、谭钟麟与“秦琼”的三人轮唱,似电影中的蒙太奇,又似歌剧中的咏叹调,增强了剧情的寓意效果,三人的烦乱心情又怎一句“流水落花”了得?又如“挥剑挑旨”一场,女侠运剑如风直刺圣旨,把一幅写满丧权辱国的巨大圣旨挑成碎片,用静与动的对比和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准确地表达了人民面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卖国政府的悲愤。剧的结尾,导演把京剧舞蹈、民间舞狮和现代舞巧妙融为一体,给人以极强的艺术震撼力。后来,我在节目单中惊奇地发现了总政歌剧团的著名剧作家刘星、战友话剧团著名导演王群等一批非京剧人的名字,就更加印证了我对这台戏成功之处的判断。

其三是保留并发扬了传统京剧的神韵,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谁也不能说《香》剧是话剧、歌剧或其他什么剧,它仍然是一出地道的京剧,它不仅保留和巩固了传统京剧众多美好的表演艺术,还对其内涵本质进行了修改和提高,使京剧艺术的外在形式美与内涵的深厚度达到较为完美和谐的统一,可谓“形变而神不变”。该剧充分运用唱、念、做、打技术去塑造人物,表达人物情感,推动剧情发展,在京剧舞台技术方面,保持了京剧的原汁原味,裘派传人杨燕毅的演唱韵味醇厚,马派传人朱宝光的演唱深沉质朴,刀马旦王玉兰不仅演唱似蕴千钧之力且武功娴熟。在音乐设计上,它一改传统京剧只用中国民族器乐伴奏,加上了西洋乐器、电声乐器,使音乐更加丰满厚重,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有利于表现复杂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变化。看完该剧既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又有“耳目一新惊初识”的惊喜,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胡适说,“自古成功在尝试”。梅兰芳大师说,“艺术离不开继承、创造、发展的程序”,“一句话总归,都得变,变才有进步”。京剧是代表了中国戏曲水平的最成熟的剧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征,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地基结构起来的表演艺术,不会轻易瓦解。但也应当看到,原本是最有民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却渐渐变成了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并没有人说传统京剧不好,但它确实应当改革了,是教导我们的青年回过头来适应陈旧的艺术,还是请京剧艺术向前走,做一些革新来迎合时代?这个问题应该不算是个问题,改革就生,否则就死。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只能从博物馆的玻璃框中了解那曾经辉煌的京剧,我们也真切地希望这样的民族瑰宝常青不衰。6月14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中深刻指出:“当前京剧舞台存在着技重于戏、旧多于新、守胜于创的情况,是阻碍京剧发展,创造京剧艺术精品的最大障碍。”我个人认为,京剧《香江泪》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京剧改革创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标签:;  ;  ;  ;  ;  

京剧迷于“京剧盲”--京剧“湘江泪”观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