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十年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企业经济论文

印度十年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企业经济论文

印度十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8832(2001年)5期0051-0056

印度经济改革的背景

自1947年独立到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印度实行的是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存的混合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政府对经济计划的主导作用,强调通过“进口替代”实现工业化,重视 发展国营企业和重工业,限制私营企业,排斥外资。

印度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是由印度独立前后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早在1947年独立以前, 尼赫鲁等印度领导人由于受英国“费边社会主义”的影响,为早日改变印度贫困落后的面貌 ,在经济上得到独立和解放,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就强调印度必须实行工业化。1938年, 印度国大党成立了计划委员会,尼赫鲁亲任主席。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强调,不实现工业化, 印度无法解决面临的贫困、失业、国防和经济振兴问题,而印度的工业化就必须通过组织和 计划等方式进行(注:T.N.Srinavasan,“Economic Reforms and Globalization”,research paper for Asia Society & WWC project“India-China Relationship:W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Know”.)。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独立伊始,印度就明确制定了实现工业化的经济 发 展战略,推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内容为:

(一)重视政府对经济计划的主导作用。根据1948年制定的“工业政策决议”(1956年又进行 修订),政府按产品用途、所有权、生产规模或技术进行分类,明确详细地规定国营、私营 和合营的项目。从为了占领经济“制高点”这一角度考虑,印度政府规定铁路、通讯、发电 、钢铁、石油等行业须由国营企业垄断经营。在确定国营企业项目时,印度还需考虑到带动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等其他因素。

(二)强调经济“自给自足”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尼赫鲁等印度领导人认为,独立后的印 度应尽快在经济上实现自力更生,提出如果在经济上过分依赖出口市场,就可能使印度陷入 经济帝国主义的漩涡,引发同其他国家的冲突,并更易受国外市场波动的影响(注:T.N.Srinavasan,“Economic Reforms and Globalization”,research paper for

Asia Society & WWC project“India-China Relationship:W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

s to Know”.)

为尽快实现工业化,加快发展国营企业,印度政府通过许可证、补贴、信贷等一系列行政和 经济手段,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限制同国外的经贸往来,着重保护国内企业,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本国产品优先”政策,即企业若想申请进口某种产品的许可证,该企业应 先公告国内企业。若某一国内企业表示其产品能满足其要求,该企业的申请将不予批准。而 国内企业的产品能否满足要求并在价格和质量上达到同类进口商品的标准则往往不予考虑。 在这种强调政府计划指导作用的思想和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印度经济一直持续到了实行改 革前的1991年。40多年来,印度逐步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过“绿色革命 ”后,粮食实现了自给有余。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步暴露:资源浪费严重 ,效率低下;过度的保护使国营企业竞争乏力;投资不足导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严重;巨额 补贴造成的“赤字”财政难以为继。计划经济既造成政府企业职责不分,责权不清,同时也 提供了政府官员寻租和贪污腐败的土壤。八十年代中后期,拉·甘地政府开始对经济政策实 行调整,部分放松了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开放某些经济领域,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未根本触及印独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思想和模式,而自由的财政政策相反却使印度的宏观 经济形势更趋困难。

九十年代前后,一系列偶发事件终于在印度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这些事件主 要是:

(一)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1991年苏东巨变之前,前苏联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仅以1989-1990年度为例,印度对东欧地区的出口就占其出口总额的19.3%(注:孙培军、华碧云主编:《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前苏联和东 欧市场的崩溃不仅使印度失去了巨大的出口市场,更使印度对计划经济这种模式的信心产生 了动摇。

(二)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爆发后,国际油价猛涨,这不仅加重了印度石油 进口的负担,也加大了卢比贬值的压力。更严重的是,海湾战争后十几万印籍劳工被迫撤回 国内,使印度既丧失了重要的外汇来源,又加重国内就业的压力。

(三)印度国内政局动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印政局陷入了严重的动荡,一年内更 迭了两个政府。愈演愈烈的民族矛盾、教派冲突、种姓问题使印度国内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 对印经济信心下降,开始向外抽逃资金。国际信贷机构也因此降低了印度的信用等级,更加 速了资金外逃。到1991年拉奥政府上台时,印贸易逆差高达80亿美元,外汇储备只有10亿美 元,仅够维持两周的进口(注:孙培军、华碧云主编:《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

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下,印度终于开始走上了经济改革的道路。1991年7 月,刚上台的国大党拉奥政府,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旨 在稳定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政策,拉开了印度独立以来最全面的经济改革的序幕。

印度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印度经济改革实行的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传统的结调方案,改革首先在外贸体 制、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等领域逐步展开。

(一)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措施有:

1.开放市场,逐步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取消非关税性贸易壁垒。改革前,印度进口商品 的平均关税为87%,其中消费品关税平均高达164%,最高进口商品关税为350%。目前平均关 税已降到35%。印度政府在2001-2002年度财政预算报告中承诺还将继续降低至20%;关税种 类 从原来的五类简化为35%、25%、15%和5%四类;除农产品外,实行了几十年的进口商品许可 证制度已基本废除。根据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印度政府又宣布,从今年4月1日开始,取 消对342种纺织品、147种农产品和含酒精饮料以及包括汽车在内的226种制成品共715类商品 进口的数量限制。印度政府的这个决定比原时间表提前了两年(注:Times of India,March 31,2001.)。与此同时,印还加快对 南亚国家的市场开放,并于1998年单方面取消了对2300种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国 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同南盟国家实行互惠贸易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之中。

2.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出口。根据2001-2002年度的进出口政策,印度将尽快在泰 米 尔纳杜邦和古杰拉尔邦建立以出口加工为主的经济特区,并提供税收、关税和通关方面的各 种优惠和便利。与此同时,政府还采取了对出口企业和商品提供出口信贷并给予税收减免、 给出口商提供更大的自主权等措施。为了进一步发挥邦政府在推动出口方面的作用,今后还 将试行根据各邦的出口情况提供补贴的政策。

3.继续加强对国内工业的必要保护。对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取消后,印度政府又采取了其 他手段继续加强对国内工业的必要保护。例如,政府虽然放开了对二手汽车的进口,但同时 规定,进口的二手车车龄不能超过三年,方向盘必须在右侧,必须通过孟买港进口并交纳18 0% 的进口税。为密切监测进口商品在市场开放后对国内民族工业的影响,印政府成立了由商业 、税务、外贸等政府部门和小工业及畜牧业等行业部门高级官员组成的特别小组,对300种 所谓的“敏感”商品进行跟踪研究,就进口商品的影响及时发出警报(注:Times of India,March 31,2001.)。对粮食、化肥、 燃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实行国营贸易公司专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印本国的民族 工业。

(二)产业政策改革。1991年7月,印公布了“新产业政策”(以下简称“政策”),随后几年 ,又对此作了几次修改。“政策”对印度几十年来的产业投资政策进行了全面改革。

1.取消投资审批制度,全面向私人投资和外资开放。“政策”规定,除涉及环保、国家安 全、国计民生等14个行业外,对其他所有行业的投资均无须政府部门审批。除6个有关国家 安全和环保的行业外,私人和外资可投资电讯、道路、港口、发电、炼油等基础设施行业和 服务业。

2.鼓励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为此制定了印度储备银行直接审批制度。在以下三 种情况下,外资项目在手续齐备时两周内便可获得批准:对“政策”规定的6类矿业投资股 份不超过50%的项目、对35个重点行业和14个附加行业投资股份不超过51%的项目和对“政策 ”规定的基础设施急需项目和其他投资不超过70%的重点项目。最近,印度政府还把港口和 公路的外国独资项目也列入印储备银行审批之列。与此同时,印度还设立“外国投资促进局 ”,审批上述三种情况之外的投资项目,包括有关高科技和外向型项目、能源和基础设施以 及咨询和贸易等外国资本独立经营的项目。(注:印度政府2001-2002年预算报告。)

3.进一步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印度政府在2001-2002财年预算报告又推出一些吸引外资的 新 政策,它们包括:外商可独立经营因特网服务和电子商务;把外资对宽带服务投资比例从49 %提高到74%;取消对22种消费品工业外资分红比例;取消对外资电力、电力传输和销售项目

(原子能发电项目除外)投资数额的限制,并放宽了对外资在炼油项目的自动审批手续等。对 印度侨民的投资则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

4.逐步推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印度政府成立了国营企业私有化委员会,制定了分阶段进行 国营企业改革的计划。根据2001-2002年度印度政府的预算报告中公布的计划,政府将出售 包括印度航空公司、马路提汽车公司(Maruti Car,和日本铃木合资)和印度的VSNL电话公司 在内的27个大型国营企业政府所持的股份。与以往不同的是,印度政府对这些企业进行私有 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回收资金,而是希望借此增强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为配合国企改革,政 府还计划对劳动法进行修改。根据现行的“工业纠纷法”规定,不管是国营还是私营企业, 雇用工人超过100人企业的破产和其雇员的解雇均需得到政府批准。修改后,“工业纠纷法 ”这一规定将仅适用于职工1000人以上的企业。印政府希望通过对劳动法的修改,推动劳动 力市场的改革,为国企改革铺路。

(三)财政金融改革。

1.汇率改革。1991年7月,卢比两次贬值,幅度达20%。1992-1993年度,印度政府宣布卢 比在贸易帐户下实现部分可兑换;1994年8月,卢比实现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印资本 流通委员会原计划在1999年实现卢比完全自由兑换,但现已推迟。

2.开放资本市场。主要措施包括废除原有的资本控制法律,成立“印度证券和交易局”, 专门负责资本市场运作的监控和管理。1992年,印度政府公布了外国机构投资者投资印资本 市场的有关规定,欢迎外国投资者投资印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各类证券,上限一般为24%,最 高可达40%。

3.开放银行业。1993年1月,印度政府公布了有关金融改革的一揽子方案,允许成立包括同 外国合资的私人银行,对在印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国投资者,取消有 关该投资者必须出售25%股份的规定。对非银行性金融公司和机构,印政府也建立了对其资 质和信用的评定和管理的机制。与此同时,取消“银行业招聘局”,各银行可自行决定其职 员的聘用。

4.鼓励印度企业向国外融资。印度大公司可在国外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的资金可全部投 资国外;有权在国外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印度公司可拥有不超过1亿美元的外国股份或10倍于 其一年的出口额等鼓励措施。

5.根据结构调整计划。印度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预算能力、削减赤字以及降低税 率,加强税收等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改革措施。2001-2002年度预算报告宣布,中央财 政赤字要控制在4.7%,并向议会提交了“财政责任法案”,以加强政府对财政的管理。财长 辛哈还同时宣布将从2001年3月1日起降低政府规定的存款利率和银行利率(注:Nagesh Kumar,“Economic Reforms and Their Macro-Economic Iupact”,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March 4,2000.)。

(四)精简政府机构。尽管随着改革的实施,政府职能已发生变化,但中央和邦政府却不断 膨胀,特别是本届联合政府上台后,为安抚盟党,所设立的政府部委已创历史纪录。为维持 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印度政府每年需拿出五分之一的岁入,财政负担十分沉重。为此,印 度政府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实行了自愿退休计划。凡年龄超过50岁或工龄35年以上的国营 银行和其他国营部门的工作人员,均可申请自愿退休,政府将给予优惠的待遇。到目前为止 ,该计划在国营银行进展顺利,但在政府部门阻力极大,能否达到裁员10%的目标尚存很大 困 难。

印度改革的成绩和问题

印度十年改革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成绩是:

(一)经济得到较快的增长。实行改革前,印度经济一直增长缓慢,独立后30多年里,国内 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率总是在3.5%徘徊,以至于3.5%的增长率被西方嘲笑为“印度增 长率”。1980-1990年10年间,印经济增长加快,平均达5.8%。改革十年来,除1991年外, 1992-2000年9年间平均增长6.4%,高于改革前平均增长率。

同改革前10年相比,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行业中,农业因主要靠天吃饭可比性不大外 ,服务业增长较为显著,平均高出1.5%,为7.7%。工业平均增长8.1%,比改革前10年增加0.9%。

经济改革也使印度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改革前相比,1998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三个产业已分别从30.19%、24.47%和45.34%转变为26.44%、22.32%和51.25%。

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印度的贫困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贫困人口从1993-1994年统计的36% 下降到目前的26%。但贫困人口仍高达2.6亿,其中仅农村贫困人口就达2亿。(注:Economic Survey 2000-2001.)

(二)外资流入加快。同改革前的1985-1991年,印度每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约为2亿 美元,主要是外援、商业贷款和侨民存款。1997年印度吸引外资高达36亿美元,1999年尽管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但仍有22亿美元外资流入印度。印度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份额也 有较大增长,从改革前的0.6%上升为1997年的2%,1999年为1.2%。资本市场的开放也使大量 外 资流向印证券市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吸收的外国证券投资的份额从1992年的1.7%上升到 1994年的13.4%,1999年则降至3.8%。印度还吸引了不少的风险资金。截至2000年,印总共 吸收了24.7亿美元风险资金,列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之后。(注:World Bank,Global Developmeat Finance,2000.)

(三)对外贸易增长强劲。

1.自1991年实行改革以来,进出口都取得了较大的增长。1990年印外贸占其GNP的14.2%,1 998年上升到18.2%。1992-1998年印出口年平均增长率9.8%,比改革前的八十年代增长了1.2个百分点,其中1993-1995年出口每年平均增长高达近20%。1994年4月,印度同其他147个 国家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协议,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印度同世界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 强 。

2.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1991年印度实行改革后,由于服务业出口增长加快,无形贸易 的盈余也得到较大的增长,加上外资的加快流入,印度的国际收支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服务业出口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第一,1993-1998年间国外劳工汇款从八十年代后期平均每 年占GDP的1%增加到2.5%;第二,软件业出口自1993年以来快速上升,目前已占GDP的0.6%。 与此同时,外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九十年代以来不断增加,减少了对短期贷款的 依赖,使印度债务占GDP的比例从1991年的41%下降到1998年的23.7%,债务偿还率从30%下降 到 18%。印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截至到2001年7月底,印度外汇储备已达 436.8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

(四)财政状况恶化得到控制。削减政府财政是当年实行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标。同八十年 代后期中央政府年平均赤字高达GDP的8.2%相比,改革后的第二年(1992-1993年度),财政 赤字就从6.6%下降到4.7%。改革的10年中,中央财政赤字年平均为GDP的5.7%,2000-2001 年 度财政赤字控制在5.1%,2001-2002年度,政府计划把财政赤字进一步控制在4.7%。

印度经济改革面临的问题是:

(一)印度经济开始出现放缓。1997年经济增长从前一年的8.1%锐减至5.1%,1998-2000年 三年增长率均徘徊在6%左右。印度经济近几年的放缓既是受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和西方经济制 裁以及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由工业连年下滑,农业停滞不前造成的。改革以 来特别是1995年后政府公共投资的急剧下降是印工业陷入衰退的直接原因。近日印工业联合 会预测,受美国经济放缓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瓶颈制约,在未来一年里,印度经济仍然会处 于缓慢增长期。

(二)财政赤字又呈上升趋势。尽管在采取结调措施后,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有所控制,但 邦政府的赤字却在同期有所膨胀。1990-1991年度邦政府赤字为GDP的3.1%,1999-2000年 度上升为4%,2000-2001年度可能达5%以上。这样中央和邦政府财政赤字总和将接近改革时 10.9%的水平。财政赤字再度回升主要是由政府的各种补贴和偿还各种政府债务利息造成的 。目前,政府仅支付的利息就占了GDP的4%。财政赤字的回潮必将影响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国营企业改革步履维艰。受有关法律限制和印度多党政治的影响,许多国营企业虽然 已经破产,但私有化改革却难以进行,一些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借口维护选民的利益更是反 对改革。到2000年12月,政府有关部门虽然受理了250多个国企改革的案子,但一个也没有 改成。

(四)农村改革滞后。目前印国内粮食已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到2000年7月,印度中央粮食 储备已达到4180万吨。为此,印政府不仅花费巨额的补贴来维持物价,还要支付高额的仓储 费,极大地加重了财政负担。政府的补贴也抬高了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 竞争力。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问题更使农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从近期看,由于农 业产值占印GDP的26%以上,就业人口中64%是从事农业,削减补贴,改革农业仍有相当大的 难度。

(五)外贸形势和利用外资方面也面临潜在的问题。虽然印度吸引不少外资,但也带来了许 多问题:外资的数量相对于同印度的潜力和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外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占 领印国内巨大的市场而对印本身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贡献不大;大量证券投资流动性大,有一 定 风险。1994年在印的外国证券投资为47亿美元,1995年为15亿,1996年又上升到46亿,19 98年则跌至3.43亿美元。

印度经济改革的前景

印度和国际舆论认为,印度经济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如何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的同时 实现持续发展。为此,印政府必须加快推动包括劳动法的改革,取消对食品、肥料、电力等 补贴、放开小工业,精减政府机构,进一步减少政府的干预等所谓的“第二代”改革,并做 好相应的一系列立法工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难度较大。印度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不仅来自 经 济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更大的挑战来自印度的政治体制。目前以BJP为首的“ 全国民主联盟”内部各党派虽然对经济改革本身无多大分歧,但当具体改革涉及有关自身利 益问题时,往往对政府的改革措施横加阻拦。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目前印度进一步 推动经济改革的一大问题。但经济改革没有回头路,印度的改革只有坚持下去,经济才能发 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完稿日期〕2001年8月1日

标签:;  ;  ;  ;  ;  ;  

印度十年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