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观点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观点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同观点的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作为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关键。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要求我们从理论上、认识上作深刻、全面的理解。本文就经济增长方式的几个问题作一概述。

一、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涵义的几种理解

目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呢?理论界对此议论颇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从外延型为主向内涵型为主转变。外延型指的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内涵型指的是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或以外延型为主,或以内涵型为主,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内涵型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效率高,国际竞争力强,通货膨胀率低,环境污染程度小。同时他们还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标志着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内涵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第二种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粗放型”和“集约型”是我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种区分。他们认为,外延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追求数量、规模、速度、产值为目的,其基本手段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效益重视不够;内涵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却通过技术更新改造,以及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谋求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两种经济增长方式是相互包容的。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外延型和内涵型两种类型,只是理论上的抽象。现实经济中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其实并非相互排斥。在外延增长的情况下,也可以包含内涵增长的内容。同样内涵的增长往往也包含有外延增长的因素。对一个国家来说,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一般地说都同时有外延的增长和内涵的增长,只有外延的增长或只有内涵的增长是例外的情况,只不过两者的组合是有差别的。在发展中国家外延的增长一般是主要的,在发达国家内涵的增长一般是主要的。以何种增长方式为主与经济的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切地说,应是由外延的增长为主向以内涵的增长为主转变,对这种转变的提法,不能理解为在外延的增长时没有内涵的增长,在内涵的增长时没有外延的增长。

第四种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从轻型向重型转变。持这种观念的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是总量理论,它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影响。有鉴于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概括成轻型和重型更恰当。其主要依据是,80年代以来,我们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或从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增长为主转变。但是,十多年来,我国是靠高积累、高投资和高消耗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经济结构不良、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效果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增长只有进入重工业发展阶段,才会出现产品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的特点。因为,重工业的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加工度最深,产品的技术集约度最高。我国80年代的增长是以轻工业和农业带动的,90年代,我国已进入重型经济增长阶段,即以重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是从轻型向重型转变。

对上述几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涵义的不同理解,在表述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学家们对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的不同理解。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弄清的是,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应从什么地方起步?归纳众多学者的意见,我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古典的是强调大量劳动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有了劳动力和资金的结合,就会创造价值,这个理论在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据国家计委各种经济效益指标显示,由于这种古典的模式具有劳动力、资金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低下的特征,因而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危害。因此,要转变,首先要转变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二种是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式。马克思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引出了一个社会产品占有问题。马克思最担心的是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是制度造成的,资本主义制度、市场经济制度要导致经济的衰退。这种方式教育了我们几十年,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国家现在也面临着经济差距的拉大,比如东西部的差距,居民阶层之间的差距很大,使人们怀疑现行理论基础、机制出了问题。其实经济发展过程中间不能没有差距,邓小平的思想是承认差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对的,如果没有差距,就形不成竞争,形不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所以如果简单地拿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式来考虑问题是不行的。

第三种是经济二元化增长模式。是指传统产业逐渐向现代产业转移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起飞,特别是农民转向非农民,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哪个地方经济收入高,劳动力就向哪个地方转移。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应当重点发展大规模的城市。这种模式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国情。

第四种是平衡增长的模式。就是通过政府全面、均衡的投资配置来均衡地发展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中国的实践证明吃了不少苦头。当年搞三线建设,五小工业遍地开花,结果大失所望。

第五种是凯恩斯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刺激有效需求,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通过运用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有效需求还是能够刺激起来经济增长的。这种模式在我国有相当的市场,认为只要扩大投资,增加投入,我们的经济马上就能火起来。

第六种叫做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他强调产量跟资本存量之间存在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他强调效率即投资效率,只要投资有效率,经济就能够很快增长,这种增长模式好象也难以办到。

那么,讲转变,我们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应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马建堂博士对增长方式和集约型作了如下归纳:所谓“增长方式”,是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上关于经济运行的状况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统称。从经济运行的状况看,有效益高和效益低的增长方式之分;从动力结构上看,有主要靠增加劳动力、资本某要素和主要靠技术进步之分。增长的动力结构既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又与经济体制有关,而经济运行的状况则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制。由于发展阶段在短期内是不变的,所以可以认定,在既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内,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体制的函数。就是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必然是靠投入、靠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靠提高效益、靠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而所谓集约型、粗放型,即要素增加=粗放型,要素生产率提高=集约型。“粗放经营隐会的前提是经济资源供给充裕”,集约经营则要求用等量的要素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我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把上述理论上的集约型目标模式具体到我们实际经济运行中来,那么转变的具体要求应当是:(1)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2)把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3)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减少浪费,使同样的人力物力消耗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4)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济、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5)从主要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的关键

我们“转变”的目标模式早已确定,我们实际经济运行中转变的具体要求也已明确,然而,我们已经实施转变十几年了,为什么还没有转变过来呢?有的学者指出,根本原因是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再就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体制的函数”,因而,转变中之所以进展不大,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比如,企业为什么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不佳、竞争力不强?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还没有完全确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再如,科研和生产为什么脱节?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促使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制度安排。如果有了这种制度,就能使那些不面向生产、科技成果不能迅速商品化的科研单位无法生存下去,就会淘汰那些不以科技进步为后盾的企业。

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在企业身上,企业要练内功,向管理要效益。刘国光指出,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因为效益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运作效率。首先要从宏观上看是否建立了正确地配置资源的机制,即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资源在企业间的有效配置,然后才谈得上企业是否有效地利用了配置给它们的资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与经济体制的转换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要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为前提,没有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转变不过去,体制障碍不解除,技术进步也不可能。

还有的学者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须具备五大支撑条件:(1)观念条件;(2)政策条件;(3)体制条件;(4)市场条件;(5)科技条件。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的关键这一根本问题上,应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不能在增长方式上搞“一刀切”。我国人口多、资金、资源短缺,提高效益主要是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效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尚需走一段外延型增长为主向内函型增长为主转变的路程,即需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并非不合时宜。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对现实认真的调查分析基础之上,是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开辟道路,因而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也是与中央有关政策根本一致的。这就提醒人们不要误认为增长方式转换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要被淘汰,不要不顾效益一拥而上搞技术改造,不要因片面追求自动化而引发失业问题。这同样也是众多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标签:;  ;  ;  ;  ;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观点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