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中心”研究论文_陈旭 陈桂琴,任志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中心”研究论文_陈旭 陈桂琴,任志鹏

陈旭 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陈桂琴 任志鹏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要: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的一种新兴理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和认可。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中心”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旨在呼吁更多的译学研究者关注主体作用“度”的问题,赋予译者主体研究更深层的内涵。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主体性;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年。生态翻译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胡庚申,2008)。2001年12月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题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的论文,阐述了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之间的关系,并对翻译的过程、原则和方法等从适应选择论的视角进行阐述。之后的10多年时间,生态翻译研究在中国繁荣发展。

二、翻译主体性研究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界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问题,对翻译主体性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翻译研究历经了从语言到文学、再到文化;从原语研究到译语研究;从翻译客体到翻译主体,即译文或译语研究到译者研究;从翻译的主体到主体性乃至主体间性研究的不同阶段和主题转向。

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作者、译者以及读者主体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纵观国内国外,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经为数不少,研究成果丰富,观点百家争鸣。从哲学上讲,主体性最根本的是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译者的主体性就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45-47)。译者主体研究使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确立,主体重心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三、 “译者中心”研究

胡庚申2004 年 5 月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了题为《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的论文,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旨在为译者的“译有所为”寻找理论依据。胡教授认为应该确立译者在翻译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机制上、特别是从理论上真正对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给予明确的定位。他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同时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以“译者为中心”的目的就是突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力图从译者为中心的视角对翻译活动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季宇、王宏(2010)对“译者中心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翻译的“中心论”研究范式有着严重的弊端。除了“文本中心论”外,都只专注于单一主体而无视其他主体的存在,结果导致了主体性的扭曲。“作者中心论”将原文作者神圣化,突出的是作者主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本中心论”过分强调文本意义的客观性、确定性和规律性,切断了文本与作者、读者和译者的联系,其实是对作者和译者的主体性的遗忘。而“译者中心论”则强调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却出现了过分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夸大译者主体作用的趋势。

胡牧(2008)从现有成果对翻译主体性方面的探讨视域归类为:翻译主体意识、翻译主体的界定、翻译(或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认为目前夸大了主体间性在翻译研究的作用,提出了主体作用“度”的问题。他的总体性建议颇富有建设性意义,使译者主体研究赋予更深层的内涵。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中心”

胡庚申教授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最早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此基础上,胡教授建构并发展了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整合性研究的生态翻译学,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2004年,胡教授在他的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阐释了该理论体系的哲学理据(即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原则、过程、方法和译评标准等作出了新的描述与解释,并以其在两岸三地部分高校的实证调查对该理论体系的有效性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检验和证实。胡教授将“译者为中心”作为该理论体系的核心翻译观,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将“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作为翻译的原则,提出并例证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胡教授认为,评价翻译主要看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理论上讲,“最佳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而评价和测定“整合适应选择度”有三个参考指标: 即多维转换程度( 尤其是“三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

就“译者中心”论,胡庚申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做了进一步解释,提到了译者功能发挥时“度”的把控。因此,他的寓意还有一层解读,就是强化译者的主体功能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强化译员素质与能力的调动与提高。本文作者也认为译者功能发挥时“度”的把控很重要,“译者中心”论未充分体现译者客观生态,有其偏颇的一面,并不能真正反映翻译的自然现象和翻译的客观规律。

四、结论

生态学的理论核心应该是整体主义思想,它极力排斥任何“中心”学说,而以生态系统的整体作用为核心,以相互作用为支撑,强调体系的整体功能。生态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既要防止人类中心主义,又要防止自然中心主义。“译者中心”只强调翻译活动的译者主体,忽略了作者、读者的感受,更忽略了文本、译品的价值内涵。在此,本文作者呼吁更多的译学研究者关注主体作用“度”的问题,赋予译者主体研究更深层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2001.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Z].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香港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3.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生态环境研究” (编号:12542254)

作者简介:

陈旭,女,黑龙江东方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

陈桂琴,女,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任志鹏,女,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论文作者:陈旭 陈桂琴,任志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  ;  ;  ;  ;  ;  ;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中心”研究论文_陈旭 陈桂琴,任志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