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运用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的疗效论文_刘浏荣 孙洁慧 王留珍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224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采用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的不同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而实验组病患则采用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病患治疗的总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病患治疗的总有效率;实验组病患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的时间要短于常规组病患;而实验组病患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患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P<0.05)。结论:在肛周脓肿的治疗中,切开挂线术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切开引流术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提高病患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挂线术;治疗效果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切开引流术以及切开挂线术来对肛周脓肿进行治疗,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采用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的不同治疗效果,现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肛周脓肿病患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有病患40例。常规组中有男性病患32例,女性病患8例,年龄段在23岁至45岁之间,平均的年龄为(34±4.4)岁,病程时间为1天至13天之间,平均病程为(7±1.2)天;实验组中有男性病患31例,女性病患9例,年龄段在22岁至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4.2)岁,病程时间为1天至12天之间,平均病程为(6.5±1.3)天。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因此两组之间的数据具有比较的意义。

1.2治疗的方法

常规组病患采用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为:对病患进行麻醉处理并采取截石的体位,对病患的会阴部位进行消毒之后,在其脓肿明显的部位进行切口,将患处的皮肤以及皮肤下面的组织依次切开,并使用止血钳对切口进行分离以及扩大,让脓液能够充分的排出。主治医师使用食指对脓腔的走形进行明确的确定,然后对脓腔进行分离和间隔,使用刮匙来对病患患处的腐败组织进行搔刮,并使用双氧水以及氯化钠溶液来对脓腔进行冲洗。使用探针对病患的内口进行探查,将探针在病患脓腔的底部最薄的部位进行穿出,沿着探针的位置将病患的内口以及脓腔之间的组织进行切开,并把切口修建成为梭型,从而保证引流的流畅性。在完成手术之后对病患采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的处理,每天换药的次数为两次。

实验组病患则采用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为:在进行手术之前对病患使用内镜进行检查,对其脓肿发生的位置、范围以及内口等进行确定。对病患进行麻醉处理并让其保持截石的体位,在脓肿明显的地方沿着肛门的边缘创造放射状的切口,将病患患处的皮肤以及皮肤下面的组织依次进行切开,并使用止血钳来将切口进行分离以及扩大,确保脓液能够顺利的排出。在查明脓肿部位的走形之后,将脓肿的间隔进行分离,并使用刮匙对腐败的组织进行搔刮,然后使用双氧水以及氯化钠溶液对脓腔进行消毒冲洗,使用探针在病患脓腔底部的最薄处穿出并挂上橡皮筋,对病患患处的皮肤进行全层切开的处理,当切口内部松紧的程度适合之后,将橡皮筋进行结扎,然后对切口进行修剪,最后做止血和包扎的处理。在完成手术之后对病患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每天对切口进行两次换药。

1.3观察的指标

对两组病患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其中病患的脓肿现象消失,肛门的功能恢复正常表示治疗显效;病患的脓肿现象得到改善,肛门的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表示治疗有效;病患的脓肿现象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的现象,肛门功能异常则表示治疗无效。病患在手术之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脓肿的复发、肛门失禁以及肛瘘的形成等。

1.4统计学的标准

本文对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的资料采用(x±s)来表示,计数的资料则采用百分比来进行表示。以P<0.05为标准,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患之间的治疗结果比较

经过治疗之后,实验组中治疗显效的病患有19例,治疗有效的病患有1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常规组中治疗显效的病患有14例,治疗有效的病患有16例,治疗的总有效为75%。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治疗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组病患治疗的总有效率(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两组病患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手术所使用的时间为(11.96±2.34)分钟,住院时间为(13.57±1.25)天;常规组手术所使用的时间为(16.71±3.15)分钟,住院时间为(23.64±1.46)天。实验组手术所使用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要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

2.3两组病患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比较

实验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病患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为7.5%;常规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病患有9例,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为22.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要低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肛周脓肿指的是在肛门、肛管以及直肠的周围发生急性的化脓性的感染疾病,感染的类型属于细菌的感染,病情进一步发展会造成肛瘘的发生[1]。如果对肛周脓肿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患很有可能会出现感染性的休克,甚至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在目前的临床治疗当中,切开引流术是对肛周脓肿进行治疗的常用方式,该方法主要是让病患患处的脓液排出,将脓腔进行缩小,从而使管道纤维化,再通过二次手术来达到治愈的效果[3]。但是在手术中将病患内口进行切开的过程中,会对肛管和直肠之间的循环切断,一旦手术失误会增加病患在手术后出现肛门失禁的概率[4]。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切开挂线术在肛周脓肿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手术的过程中,通过对病患脓肿的部位进行切开能让脓液更加快速的流出从而改善病患的症状;在进行挂线慢性的切开以及引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避免炎症的扩散;除此之外,切开挂线术还能有效的对原发的感染灶进行消除,从而降低肛瘘发生的概率[5]。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组,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要短于常规组,而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也要低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切开挂线术在肛周脓肿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于兴兵. 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7(03):1254-1255.

[2]郭涛. 对比评价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13(03):2457-2458.

[3]粟艳琴. 切开引流加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当代医学,2015,04(21):73-74.

[4]董林波. 对比切开挂线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6(02):5409-5410.

[5]李强,房洁渝. 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比较[J]. 中外医学研究,2011,27(09):19-20.

论文作者:刘浏荣 孙洁慧 王留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  ;  ;  ;  ;  ;  ;  ;  

探究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运用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的疗效论文_刘浏荣 孙洁慧 王留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