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先兆流产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对因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本院120例先兆流产病例,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按患者病情不同因素分为四组,A组:内分泌异常组(β-HCG、血糖、甲功等),B组:免疫异常组(封闭抗体、抗磷脂抗体、NK细胞等),C组:血液遗传异常组(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等),D组:染色体异常组(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Down综合征等)。并对各组进行对因治疗,观察各组疗效。结果:四组中保胎成功110例,流产10例,新生儿不良结局3例,其中窒息3例,畸形0例。结论:根据不同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 先兆流产;影响因素;对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9-0249-02
随着社会环境污染的恶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增加,早孕流产率逐年上升。国内流产率可达到所有怀孕的10~15%,其中80%以上发生在妊娠早期(妊娠12周内)[1]。因为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而且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影响了家庭关系的稳定,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妇产科。先兆流产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有希望通过本次临床调查研究找出先兆流产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和强度,评估妊娠结局。先兆流产,为预防和治疗先兆流产提供理论依据。为先兆流产的预防和保健奠定基础,有助于提高先兆流产的防治水平,促进妇幼保健的顺利进行。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7月本医院就诊的符合先兆流产诊断的患者120例作为对象,了解患者的基本特征(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自然流产史等),对先兆流产患者之间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免疫,血液遗传,内分泌,染色体方面进行分析。
1.2 诊断标准
①经妇科B超或彩超检查显示子宫解剖结构正常;②生殖道未感染;③孕妇内分泌异常;④孕妇血液高凝状态;⑤孕妇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夫妻双方和胚胎染色体异常。
1.3 纳入标准
①在生殖中心就诊,年龄在18到45岁的女性(包括18岁和45岁);②被诊断为先兆流产的患者;③经检查未发现任何导致流产的常见病因;④患者理解当地语言且愿意签署参与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不符者;②流产的原因属常见病因③研究周期中退出者或不完全配合着;
1.5 方法
按自愿原则,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后,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年龄、健康状况、流产次数均无明显差异):A组:内分泌异常组(β-HCG、血糖、甲功等),B组:免疫异常组(封闭抗体、抗磷脂抗体、NK细胞等),C组:血液遗传异常组(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等),D组:染色体异常组(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Down综合征等)。
1.5.1 A组的治疗方案:β-HCG不足的情况下注射黄体酮或口服黄体酮片;糖尿病则降糖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则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B组的治疗方案:小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于孕前、孕后对患者行静脉滴注,使之产生被动免疫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同时佐服少量美卓乐;C组的治疗方案:0.9%的生理盐水250ml加肝素12.5mg,静脉滴注,1d/次;D组无相应治疗方法,只能提前终止妊娠。
1.5.2观察随访治疗疗效:从孕早期10周左右开始治疗至孕28周以后,观察孕妇妊娠状态,同时,在孕妇顺利分娩后进行妊娠结局随访。
1.5.3统计数据并对影响妊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及对因治疗疗效分析,得出相应科学结论指导育龄妇女妊娠。
2.结果
在120例患者中,A组内分泌异常的有45例占37.5%,B组免疫异常35例占29%,C组血液遗传异常26例占21.6%,D组染色体异常14例占11.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内分泌异常和免疫异常作为最主要影响因素,血液异常和染色体异常也相对较多。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治疗后,疗效显著,四组妊娠结局四组中保胎成功110例,流产10例,新生儿不良结局3例,其中窒息3例,畸形0例。
3.讨论
流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如环境和心理因素,行为和生活习惯,感染因素,生殖器官畸形和病变,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紊乱,甲状腺机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解剖因素(子宫畸形或发育不良)。良好,子宫粘连,宫颈松弛,感染,血液高凝状态和免疫异常异常。 然而,根据目前的临床观察,导致约80%先兆流产的非主导因素可能与异常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血液高凝状态和内分泌异常有关[2]。在免疫异常方面,例如自身免疫抗体:抗磷脂抗体(APA),抗核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通过激活血小板,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和滋养细胞而导致流产。主要病理变化是血管血栓形成,导致胎盘绒毛微血管栓塞,胎盘梗塞等。导致胚胎停止生育,死产,死产[3]。此外,当母体抗原淋巴细胞抗体不足并且母体对父本抗原的识别率低时,将导致血清抗 - 丈夫淋巴细胞抗体缺乏,即阻断抗体,以及母体和母体之间的免疫排斥反应。胎儿,这将导致堕胎。缺乏抗丈夫淋巴细胞抗体是育龄妇女流产的主要原因,约占原发性流产的40%。刘晓琴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来治疗阻断抗体缺乏引起的复发性流产。结果发现,孕妇的妊娠率可提高到83.61%[4]。其次,NK细胞的增强杀伤活性也与先兆流产的发生有关。当NK细胞被半异源胚胎激活时,它们接触胚胎细胞并释放细胞因子,例如穿孔素和颗粒酶,以诱导胚胎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从而导致流产。然而,活性淋巴细胞免疫联合丙种球蛋白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孕妇NK细胞的数量和流产的风险[5]。临床证据概述,发现肝素抗凝,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泼尼松免疫抑制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是自身免疫性流产的主要治疗方法[6]。对于孕妇内分泌异常,妊娠后黄体酮水平较低,黄体酮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通常用于胎儿安全。然而,对于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染色体异常没有相应的治疗,例如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断裂,倒位,缺失和易位,胚胎中的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三体性,单倍体和三倍体[7]。此外,血液高凝状态,例如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这可能导致反复的胚胎丢失或并发症,例如妊娠晚期的子痫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堕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对于其治疗措施,国内外学者推荐它。使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量肝素的组合。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通过乙酰化抑制氧化酶的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防止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TXA2),然后抑制血小板活化[8]。低分子肝素可以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抑制补体的活化,促进免疫耐受,并调节母胎界面细胞因子网络向Th2优势的转化。免疫调节功能[10]。然而,Kaandorp[11]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得出结论,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低分子量肝素(LMWH)联合阿司匹林无法有效改善活产率。
本研究旨在探究先兆流产的影响因素对妊娠妇女妊娠的危害及给予相应对因治疗的临床效果,以进一步合理指导妊娠妇女预防不孕及为再次流产提供防治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彦芳.先兆流产相关影响因素及妊娠结局的病例对照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 Larsen EC,Christiansen OB,Kolte AM,et al.New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behind miscarriage[J].BMC Med,2013,11:154.
[3]林其德,邱丽华.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N].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1):1275-1278.
[4]刘晓芹,田连霞.封闭抗体与早期反复流产的关系及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育,2012,(05):276-278.
[5]施武媚,张蓉蓉,吴剣兰.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效果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6,(02):240-241.
[6]何瑞芝.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
[7]刘念,阎炯,宋婕萍,等.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01):75-77.
[8]赵敏,常才.阿司匹林在妇产科的应用[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7,34(6):391-394.
[9]林建华,张建平,贺晶,等.低分子肝素在产科中的应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6):401-409.
[10] Girardi G.Heparin treatment in pregnancy loss: Potential therapeutic benefits beyond anticoagulation [J]. Reprod lmmunol,2005,66(1):45-51.
论文作者:周艳梅,徐晓琳,余惠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异常论文; 先兆论文; 染色体论文; 免疫论文; 抗体论文; 因素论文; 淋巴细胞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