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学科属性及学科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文言文论文,属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言文的学科属性
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文言文的工具性价值独霸语文课堂,人文性价值在课堂中起点缀作用,而文学性价值的处境比较尴尬,基本上还没能在语文课堂中取得独立地位。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样一篇史传散文,按传统的“工具性”教学模式,基本会当作字词范文来学习;按所谓的“人文性”的教学理念,基本上会当作外交辞令、说话艺术的范文来学习;按“文学性”教学理念,则可以作为文学叙事文本来学习。所以,文言文除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外,还有一个“文学性”的价值,而现实是,“文学性”往往被“人文性”边缘化了,这其实是忽视了文言文的文学性学科属性。
首先,从工具性价值来看,文言文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古代汉语学科属性。古代汉语学科属性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规律。一般来说,古代汉语的学习规律应该是先学习通识理论,再学习范文,最后以练习来巩固。所以教材也应该相应地编排三部分内容:一是“通论篇”,包括古今字、本字、通假字的概念,即文字章;词的本义、引申义、古今词义,即词汇章;古汉语的词类、词类活用、特殊的句式结构,即语法章。二是“范文篇”,与“通论篇”配合,范文的选取应以字词的典型性为原则,还可以补充一些与字词有关的故事性强的文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练习篇”,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的安排,其实就是一部中学版的古代汉语教材,它与当前单篇的文言字词教学相比,有以下优点:便于系统学习,不重复教学;学习有针对性,便于强化巩固;系统编排,便于揭示古代汉语学习的规律,揭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继承性与同一性关系,在编排上还可以兼顾灵活性和生动性。所以,文言文的“言”应该与“文”脱离,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而不是胶柱鼓瑟在一起,混淆不清。
其次,从人文性价值来看,文言文教学涉及历史、地理、文化(典章、制度)、哲学等众多的人文学科领域,具有大人文学科属性。许多教师大概都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即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文本情境的隔阂,对人文话题的陌生。以苏教版必修一选入的苏轼的《赤壁赋》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课文为例,本专题主题是“像山那样思考”,此模块的名称是“感悟自然”,教学的重点是“感悟”,即对“自然”的“感悟”。那么,学生的感悟从何而来?这就要对古代的“贬官文化”“游文化”有所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西山的自然美的“物游”,而在于对西山之特异的“心游”,最终体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物我两忘”的“逍遥游”的境界。而“贬官文化”和“游文化”是进入文本情境的桥梁,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文性话题的过渡,而直接上升到道家“无为”“天人合一”的抽象思辨,则很难使学生有深切的感悟。
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来看,人文性价值就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而且,可以将其安排在《赤壁赋》之前来教学,为《赤壁赋》的教学打好人文素养的底子,这样师生就有时间来分析《赤壁赋》中“赋”的文体特点和“赋”的抒情意味了。因此,《赤壁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文学性价值上。可见,在同一模块而教学重点不一,正是由作品本身的学科属性所决定的。
所以,对文言文的人文学科属性的处理要慎重,首先是“人文性”话题切入的技巧问题。如人文性话题的切入要淡化社会历史的大背景,强化文本的生活化情境等。其次,要处理好“人文性”与“文学性”的关系。有时人文性可以为“主”,有时又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把同一模块中的几篇文章按“人文性”来安排教学,完全把“文学性”价值边缘化了,则对“文”的理解就显得大而无当了。
二、文学性学科属性
文学性学科属性本身具有人文价值,同时还具有审美价值,而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鉴赏能力才是文言学习的根本目标,所以,在文言文的几项属性中,文学性是“主”,人文性是“宾”,不能喧宾夺主。
文学性主要体现在文本分析上,所以文学性的学科属性是建立在文本理论基础上的。下面主要以叙事文本理论为例,对文学性的学科属性特征进行探讨。
按叙事理论对故事和结构的分析,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场景四要素;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参考童庆炳主编的《文艺理论教程》)依据这一理论,我们来对苏教版必修三选入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进行叙事文本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依据叙述的意义又可以将这三个故事再细分出若干个小事件:
“完璧归赵”:(1)是否予璧;(2)出使献璧;(3)施计取璧;(4)威胁撞璧;(5)间道归璧;(6)无璧廷斥秦王。
“渑池之会”:(1)是否赴会;(2)赵王鼓瑟;(3)逼秦王击缶。
“负荆请罪”:(1)托病让廉颇;(2)引车避廉颇;(3)争论是否畏廉颇;(4)廉颇负荆请罪。
如果把以上的小事件按照塑造人物形象这一共同功能进行重新组合,可以得到下列四个集合:
1.“是否予璧”“赵王是否赴会”“秦王是否击缶”“是否畏廉颇”,都是表现蔺相如善于分析形势及审时度势的智谋;
2.“威胁撞璧”“逼秦王击缶”“无璧廷斥秦王”,都是表现蔺相如的勇气;
3.“出使献璧”“施计取璧”“威胁撞璧”“间道归璧”,都是表现蔺相如随机应变的机智;
4.“托病让廉颇”“引车避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威胁撞璧”“无璧廷斥秦王”“逼秦王击缶”,都是表现蔺相如进退有术(敌进我退、敌进我进)的智谋。
以上四种功能的组合,正好从四个方面体现了蔺相如智勇过人的光辉形象。
再看叙事结构,故事按时间顺序讲述,这是叙事的表层结构;而这几个故事存在一个共同的结构——矛盾冲突,这是叙事的深层结构。
通过对文本的叙事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个写作时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将不同的事件统一在一个深层的叙事结构中,可以做到叙事集中,从而能够集中刻画人物形象。这是故事性强的史传散文常见的叙事结构。所以,有效的文本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寓写作教学于阅读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学科属性的指导意义
认清文言文教学的学科属性,对文言选文和文言注释都具有指导意义。
先看文言注释。不同的学科属性可以侧重不同的注释方式。如侧重工具性,主要采用“字词注释”的方式;侧重人文性,主要对人文性术语进行注释;侧重文学性,可以引入“诗话”“词话”“评点”等传统文本批评方式。当然,这些不同的注释方式时有交叉,但应该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不是以一种面目出现。所以,当前千篇一律的“字词注释”方式,是有必要进行革新的。
其次,文言选文应该突出学科性特征。“文”与“言”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各自独立的学科,“言”归于古代汉语学科,“文”归于古代文学学科。前面我们对文言文的古代汉语学科编排体系进行了描述,这里再对其古代文学学科的编排体系进行构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部分入手:
1.文学史的构架,对各时代的代表性文学流派、代表性作家、代表性文集、单篇作品进行简要的勾勒;
2.文体史的梳理,包括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文体的演变史等;
3.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一方面是古人已有的诗话、词话、评点等,如意象、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意境等传统的文论概念,另一方面是后人对古代文论的现代性研究成果,如著名学者钱钟书从古代诗话中发现了“通感”的修辞理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学科属性及其指导,主要就是为了突出文言文教学的自身特色,加强对文言文自身的课程属性的认识,深化文言文教学的本土特色。另一层意义就是,在认识学科属性特征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的指导,尤其是加强文本理论的指导。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实来看,中学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吹进一股强劲的文学理论之风,以扫除当前课堂教学的沉闷之气。尤其是文言文教学,需要新知识、新理论来指导文本解读,使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激活经典的活性效应,挖掘经典作品的现代性价值。同时,新的文本理论的拓展,也必定会促成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新课程的革新,首先是课程理论的革新,其次是文本理论的革新,然后是对教材及配套“教学参考书”的革新。所以,对学科属性的认识以及具有理论内涵的学科指导,是新课程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