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试论论文,工会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郑重提出来;温家宝又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郑重地强调社会和谐、把和谐社会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所谓和谐社会,“从理论上说,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实践上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制度。”[1]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新的形势、新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环境下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社会环境才成为可能。工会作为这一劳动大众的群众性组织、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将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稳定再立新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独特且巨大的作用。
一、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提高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工会干部队伍是推动工会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配强工会领导班子。过去工会的干部队伍最突出的特点是干部队伍老龄化,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干部,他们在工作中虽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欠缺活力,创新能力较差。工会事业要壮大,就必须改变习惯性的老观念,多方位选拔人才,把具有青春活力、敢想、敢说、敢干、求真务实、德才兼备、有奉献精神的青年人才吸纳到工会的领导岗位上来,并加强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引进新思想、新观念,大力激发年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机关活力,从而增强工会工作的创造力,推动工会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其次,就是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壮大工会队伍。现阶段,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各单位的合同制人员、各种所有制企业及公司的聘用制人员还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要把这些社会人群作为壮大工会组织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最大限度的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形成有序、团结而稳定的集体。由于他们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人们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科学文化水平上都有着这方面和那方面的欠缺。只有把他们吸纳到工会中来,从维护他们的工资收入、劳动安全、文化需求、技能培训等方面做起,让他们知道加入工会组织,才能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得到更多的援助和关怀。也只有这样多层次吸纳会员、多层次办会,才能使工会组织壮大起来,从而充分体现工会组织的群众性特点。
再次,加强工会组织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工会法,使工会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让广大职工群众放心。坚持会员办会、民主办会、依法办会,真正做到工会的各项管理工作是在民主、科学、法制的环境下,以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代表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基础,积极动员和组织会员参加各项活动,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工会组织的自治性特点,使广大职工群众切实体会到工会这一群众性组织在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增强工会的适应力、亲和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使广大职工群众自觉的加入到工会组织中来,进一步壮大了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职工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2]引导广大职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坚持用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充实自己,努力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促进职工个体素质的提高。还要教育他们用科学的发展观看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资源重新配置问题,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群众投入到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务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立新功。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我们的广大职工群众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看法,以致于不理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影响他们看待社会的心态。工会作为最贴近职工群众的组织。要起到这一特殊组织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让职工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在转型期,虽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社会现象,但我们的社会还是在不断的进步,人民总的生活水平还是在不断的提高,并且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也在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配套的调节社会配置的国家法制体系,将通过各种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杠杆,缩减社会配置的差距和不公。只有这样职工群众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科学的发展观看待社会转型期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问题,才能正确看待和评价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象,才能在社会改革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来,重新构建现代的职业体系,从而使广大职工群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社会发展才能在和谐的轨道上前进。
三、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公益。”[3]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者、经营者,以及企业都有了自主权,相互之间也有了不同的利益关系,冲突时有发生。而处于新的劳动关系下的广大职工群众,无论是来自农村的劳动者,还是各单位企业的合同制人员和城镇原有的固定工,都缺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处于强者的地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履行劳动合同、拖欠克扣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违法侵权现象严重,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这时,维护职工群众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即获得劳动报酬和生命安全健康保障权,成为第一需要。工会必须顺应这一发展变化,突出其维权的职能,开展协调劳动关系的工作,依法维护职工群众的劳动权益,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事业单位、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作为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稳定协调作用
工会要协助党和政府监督和落实好社会针对社会困难群体提供的各项基本保障政策。社会保障系统是社会的安全网,“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4]是新的形势下的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增进了人的平等,维护了社会公正,保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发展。“有了社会保障制度,人就有条件、有时间去发展经济活动之外的文化精神生活,避免社会生活的单一性,更好的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的发展。”[5](P440)
工会作为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心声,了解广大群众所盼、所需,集中反映职工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党和政府反映广大职工的愿望和诉求。协助党和政府从社会保障的薄弱环节入手,从职工群众最迫切需要帮助的地方入手,把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工会在保持社会稳定、调节社会矛盾、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