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比事件:十年的争论_洛克比空难论文

洛克比事件:十年的争论_洛克比空难论文

洛克比事件:十年争执呈现转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机论文,事件论文,洛克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8年12月洛克比空难发生以来,人们对与这场空难有关的一切消息一直没有停止过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英两国与利比亚就如何审讯美国所指控的两名利比亚炸机嫌疑人展开的争执。今年2月27日,海牙国际法院作出裁决,认定该法院对洛克比案具有管辖权。海牙国际法院的裁决,是针对利比亚在该法院对美英的起诉作出的。利比亚要求制止美英强迫利比亚交出炸机嫌疑人的蛮横做法,而把审讯地点设在海牙国际法院。这一裁决立即受到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运动等国际组织和众多国家的欢迎。7月下旬,美英两国在经过磋商后终于分别表态,愿意考虑由苏格兰法官在中立的第三国荷兰审理洛克比空难案。美英立场的变化,使长达十年的举世瞩目的洛克比事件的解决出现转机。

洛克比上空一声爆炸,引出了有关方面的十年争执。

1988年12月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波音747客机从西德的法兰克福机场起飞飞往纽约。在途经苏格兰洛克比小镇上空时突然发生爆炸,机上259人(大多数是回国休假的美国军人)无一生还,爆炸的碎片还使地面上11人丧生。事隔不到一年,1989年9月19日,法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772航班客机在飞临尼旦尔上空时爆炸,机上170人丧生。两年多之后,美英法三国对利比亚提出指控,认为上述两起飞机爆炸事件均与利比亚人有关,要求利比亚逮捕并交出犯罪嫌疑人。1992年1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731号决议,敦促利比业配合国际调查,并对三国要求交出嫌疑人一事作出答复。利比亚答应配合国际调查,但拒绝引渡嫌疑人,认为安理会731号决议不公正。1992年3月31日,应美英要求,安理会又通过748号决议,要求利比亚于4月15日以前交出两名嫌疑人,终止恐怖主义活动,否则将对其实行空中封锁、武器禁运和削减其驻外使团人数等制裁措施。中国在安理会表决这一决议时投了弃权票,中国代表指出,恐怖主义行为应受惩罚,但要有明确证据;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原则上不赞成对利比亚采取制裁行动,它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且会加剧地区紧张形势。利比亚拒绝执行这一决议,并谴责决议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4月15日,748号决议开始生效。此后,安理会每隔四个月对决议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审议,并研究可能采取的新措施。

本来就剑拔弩张的关系,又因炸机事件而进一步恶化。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长期以来奉行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政治外交路线,支技他心目中的民族解放运动,这就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利益发生直接冲突。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70年代初,利比亚收回了美在利的空军基地,不久又废除了旧王朝与美签订的军事、经济技术协定,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其后,美又借口利反美撤回了驻利的外交机构,两国对抗升级。1981年,美在地中海的锡尔特湾上空击落两驾利比亚战斗机,两国关系由相互敌视升级为直接军事对抗。1986年1月,里根政府以利比亚支持恐怖主义为由,宣布对利实行经济制裁。同年4月15日,美国以利比亚恐怖分子在西德一家夜总会制造爆炸并炸死美国军事人员为由,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家被炸中,其养女被炸死,卡扎菲幸免于难。西方报刊透露,在里根执政的8年中,美国曾拟订过无数次干掉卡扎菲的计划。1989年1月,美机又在地中海击落两架利比亚飞机。

洛克比空难发生后,关于谁是这次灾难的制造者,国际上流传着很多说法,涉及中东某些国家和恐怖主义组织。但美国撇开了其他涉嫌国家和组织,单单对利比亚提出了指控。

布什政府上台后,卡扎菲把两国关系长期敌对的原因归咎于里根,表示愿同美国改善关系,并做出了一些友好姿态。但布什政府仍然认为利比亚尚未放弃恐怖主义,也没有改变对以色列的极端立场,宣布继续对利比亚进行经济制裁。利美关系继续恶化。

利比亚声明没有从事恐怖活动,并多次做出和解姿态,但美反应冷淡。

对洛克比空难事件,利比亚一再声明:它没有从事恐怖主义活动;它没有参与爆炸飞机事件,两名利比亚涉嫌人是无辜的;它拒绝引渡,但愿意同国际调查合作,商谈解决办法,改善国家关系。

1992年以来,利比亚为解决洛克比事件,进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动,但鲜有成果。解决洛克比案的关键在于美国的态度。利比亚私下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同美国直接对话的途径,但未能收到美方的积极响应。

为了摆脱困难,解决洛案,利比亚曾通过各种渠道先后提出过许多可供美英选择的建议,诸如:由利比亚审理此案,美英派法官参加;把案件提交海牙国际法院裁决;把两名涉嫌人交由任何阿拉伯或伊斯兰国家、交由中立国或任何第三国、或由联合国秘书长委托一个第三国审理;由利比亚和美英加上其他国家的法官组成专门法庭审理;由苏格兰法官、适用苏格兰法律、在英国以外的地点(海牙)审理。

但所有这些建议,均遭美英拒绝。

为对利比亚施加更大压力,加强制裁效果,美英一直图谋制裁升级。但由于安理会其他成员国的反对,加上西方国家利益各不相同,美英的升级方案在磋商阶段就未获通过。法国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对待法航班机爆炸事件的态度较为灵活,同美英不完全相同。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法航班机空难案迄今也尚未解决。

司法范畴背后有着浓厚的政治因素,主动权在美英手里,关键看美国。

洛克比案是法律案件,属于司法范畴,但在它的背后又渗透着浓厚的政治因素。从法律角度看,按照国际法和1971年蒙特利尔《禁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公约》的规定,对于类同洛克比炸机案的事件,当事国可以自己审理,或者将嫌疑犯引渡给别国审理。在审理两名嫌疑人的问题上,利比亚从司法范畴已经先后提出了上述许多建议,表现出适用法律的灵活性和合作意愿。美英拒绝了利比亚的所有建议,坚持引渡嫌疑人。美英和利比亚之间没有签订引渡条约,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利比亚作为主权国家,可以引渡,也可以不引渡。

在主要反映美英态度的安理会748号决议中,已经指明要求利比亚除交出两名嫌疑人外,还要明确承诺终止恐怖主义活动。可见美英所针对的主要目标也许并非两名嫌疑人。利比亚若公开接受此项要求,就等于承认自己从事或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因此,双方的立场难以协调一致。反过来说,如果双方都具有解决此案和改善关系的意愿,则法律适用问题,总能想能办法解决。

解决洛克比事件的主动权操在美英手里,尤其是美国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

对利比亚的禁飞制裁,其实早已被悄悄打破。

利比亚在通过各种外交努力争取解决案件的同时,又不懈地进行反制裁的斗争。为打破禁利制裁,利比亚曾以朝圣名义,连续几年用自己的飞机运载利比亚朝圣者飞往沙特阿拉伯的麦加。1996年6月,卡扎菲不顾禁令,乘飞机去开罗参加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1997年5月,卡扎菲和大批随行人员分乘数架利比亚飞机飞抵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并发表演说抨击美国。同年9月,阿拉伯联盟作出决定,允许利比亚飞机在其成员国的领土上着陆。1998年6月,非统组织首脑会议也作出决定,为履行宗教和人道主义救援义务,将不再遵守安理会有关对利比亚的飞行限制。7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乘飞机飞往利比亚探望不慎受伤的卡扎菲。按照安理会748号决议,所有国家从1992年4月起,均应拒绝允许任何以利比亚领土为目的地或从利比亚起飞的飞机在本国领土起飞、降落或飞越。看来这项禁令已不牢固。

解决事件的有利因素在增加,但审理和判决的执行将是旷日持久的。

美英坚持顽固立场,一再拒绝采取灵活解决方式,已使有关各方啧有烦言。洛克比案遇难者家属对案件多年未获解决的不满情绪日增,不断敦促美英政府采取公正灵活的立场,接受利比亚提出的在第三国审判的建议。1998年4月,卡扎菲在的黎波里接见了英国死难者家属律师理事会代表,表示他本人同意由布莱尔首相任命一位苏格兰资深法官作为洛克比案的审判长。海牙国际法院宣布对此案有管辖权后,美英仍一度坚持原来的立场,直到7月,两国的态度才有了转变。洛克比案的解决因此出现了转机。

尽管僵局有可能被打破,但笼罩在洛案上空的乌云尚未完全消散。从政治方面看,美国对利比亚的态度基本未变;从法律角度看,将两名利比亚嫌疑人送往海牙受审,法庭的组成、审判程序等一系列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困难很多,即使中途不发生逆转,审判工作和判决执行也将旷日持久。至于在近期内撤销制裁,难度更大。在安理会中,美英法三国不会轻易通过撤消制裁的决议。

标签:;  ;  ;  ;  

洛克比事件:十年的争论_洛克比空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