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班级读书会讨论交流效果的三项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读书会论文,三项论文,班级论文,措施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班级读书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它是由教师指定,或者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其中,讨论交流最能体现班级读书会自主、分享、合作的主旨,对加强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建构独到的价值观和人格特质,有无法比拟的独到之处。然而在一些班级读书会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前面导入环节,学生们兴致盎然,频频举手;随着环节的推进,尤其在进行深入讨论交流时,学生们的发言越来越少,气氛也越来越冷。不管教师怎样启发,不论教师如何期待,学生们侃侃而谈的场面却总是无法出现。即使发言也只是干巴巴的几句,以致最后不得不演变为教师的一言堂,草草收场。对于讨论交流环节普遍存在的效果不佳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教师与学生充分阅读是讨论交流的基础
班级读书会的讨论交流应建立在个体自由而且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和教师的背景差异为个体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深度阅读”提供了可能。教师与学生的充分阅读是讨论交流的基础。
1.教师的充分阅读
班级读书会的材料一般是文学名著,篇幅长、线索多,结构复杂、题材多元、语言丰富灵活,这要求教师须有较高的文学解读能力。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学解读能力不足,对文学中一些新的表现手法感到不习惯,对文学语言不够敏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够多元,对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也缺少相应的知识[1]。诸如,很多老师只是关注图画书故事本身,对画面的解读不够,对画面和文字的互补关系不是很清楚,忽视了图画书对孩子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师亟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现代及后现代文艺批评等方面的理论著作,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才能推进阅读的深入。
教师在阅读时,要注意三种角度:
一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阅读,通读,熟读,精读,逐字逐句地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阅读者可以凭借对文字信息的深刻把握,既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又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阅读体会越丰富,越能去粗存精,提炼出最恰当的讨论话题,从而高屋建瓴,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游刃有余。
二是要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去阅读。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所以成尚荣先生说,“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老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孩子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进行沟通,那便是诗意的欢聚”。成功的课外阅读教学必须建筑在对儿童的理解上,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孩子的眼睛,以一颗“柔软”的童心去阅读,去理解感悟,获得作为活生生的人——“儿童”的丰满理解。
三是要以一个教师的角度去阅读。作者所寓、我之所感是否适于向孩子揭示,应该领着孩子求解到何种程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是为了更好地扶助儿童,考虑的是如何做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
2.学生的充分阅读
学生在初读一本书时,最先往往沉浸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即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这是学生阅读必经的一步,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步,但决不能仅停留在这一步。只以情节为基础进行的交流,是阅读者前期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低效的交流。学生应在开展班级读书会前,在通览了全书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深度阅读。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时,利用夕会的时间给学生们有选择地导读了一些故事情节,勾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布置了相关的趣味性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根据你讲故事时绘声绘色的程度打分并写下评语;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根据书中描写的情景配上插图;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和同学合作排练小品,在课堂上表演;向你见到的每一个人推荐这本书。这样的作业安排,就引导学生必须对《时代广场的蟋蟀》进行深度阅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时,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辅导他们做读书笔记,诸如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想象型等笔记。但是,教师不要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必须撰写,那样会破坏他们的阅读兴趣。而且,这个阅读也不同于单调严谨的读后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带着自己自由而充分的阅读体验走向班级读书会,就必然能在讨论交流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突破和颠覆阅读交流讨论的平面化。
二、选择恰当的话题是讨论交流成功的关键
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是交流的主题,更是读书会现场成员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具备一定自由度的前提下,随着阅读话题的逐层推进,班级读书便会形成相应的向心力,提高阅读交流的效率和效果。一个或若干个恰当的话题,会打开学生阅读情感的阀门,调动阅读的积累,使他们的阅读感受喷涌而出。话题的选择应当遵循三条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个班级在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的伊始,教师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先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多元开放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诸如,“你最喜欢书中哪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等。这样经常围绕一两个简单的话题,开展一两次讨论,学生会逐渐适应班级读书会的讨论交流形式,学会讨论交流的方法,不感觉到讨论交流的压力,感觉读书交流会就是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开展一些有关书籍主题的深度讨论、系列讨论。
2.贴近学生的原则
一部优秀的儿童作品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往往是多元而丰富的,可以从中提炼出若干个值得探讨的主题。如《城南旧事》一书,有社会悲剧主题:全书五个故事,除“兰姨娘”外,其余四个故事均以悲剧结尾,这些悲剧看上去是主人公个人的悲剧,其实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当时的社会悲惨而黑暗,作为生活于其中微小的个人又怎能幸免呢?它也有情感主题:英子与妞儿的友情,对“疯子”秀贞的同情,宋妈对英子的怜爱,“小偷”对弟弟的疼爱和期望,英子与父亲的亲情……每一个都是打动人心的真挚情感。它还有写作特点主题:林海音的细腻观察,细致描写,平实的用词,真实的刻画,也是值得让学生体会领悟的。但从学生的角度看,情感主题最接近他们的生活,最容易引起共鸣。一位老师就选择了真挚的情感为主题,组织了三个话题,“这个故事哪个画面最难忘?英子的哪个眼神最难忘?哪个声音最难忘?”。课堂上情景交融,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和洗礼。
3.促进深思的原则
班级读书会的话题不仅要有热闹的交流,也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缺失了“思”的班级读书会,表面看似热闹,深思起来却会觉得苍白无力。教师要确定能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思想力量的话题,引导学生们站到文字后面去,亲近语言,聆听语言发出的声音。
周益民老师组织学生阅读金波先生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讨论“逆风的蝶”这一章节时,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三个问题:蝴蝶和狂风谁的力量更强大?蝴蝶这一路上孤单吗?蝴蝶和蔷薇谁更幸福?以三个具有一定张力的话题拉动整堂课的进行,线条简洁,却深入内里——面对困难、面对缺陷,应该勇于克服、乐观向上[2]。
话题是讨论交流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根据阅读材料的特性,选择组织恰当的话题。其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中,和他人讨论自己体验过的文本,进行不同心灵的交流,体验自己以前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想法和经验。
三、有效的引导技巧是讨论交流成功的保障
在确定了恰当的话题后,教师还应具有有效的引导讨论的技巧,这是讨论交流取得成功的保障。
1.改变固有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讨论交流环节的角色定位应是“聊友”和“主持人”。教师是“聊友”,就要提醒自己不是来上“语文课”,而是来和学生一起“聊书”。因此,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参与,而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要管住自己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提问,带动学生讨论;不匆忙下结论,聆听和记录学生的话语。
教师是“主持人”,既要尊重每个人的发言,又要避免成员无建设性的谈话或偏离主题的讨论。在提出讨论话题,全班集体讨论时,教师要尽量多让学生说。在学生的陈述中,回应、归纳、整理各式观点,不时提问学生“你觉得呢”,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之间的观点多向交流,促使他们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进行讨论。
2.改变固有的表达模式
教师要改变上课内阅读课时提问式的表达模式。例如,“为什么”这一常见的发问形式,最容易让学生们在讨论时裹足不前。想一想,当孩子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时,如果老师问“为什么”,学生们通常会露出痛苦的表情,或迷茫地皱着眉头。因为当你提问时,语气听来是挑衅的、有威胁感的,表示不赞同而且有点拷问的意思。这时候,应当换一种方式提出——“说来听听”。这个句子则饱含着探寻、邀请发言的意味,代表老师真的想知道学生们的想法,而且意味老师也想参与讨论,而不是站在讲台上的质问。
在班级读书会交流时,教师引导讨论的语言常有:1.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多说一点吗?2.他的意见如此,有不同看法吗?3.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吗?4.你肯定一定是如此吗,有没有例外?常用的评价性语言有:1.感谢你的参与;2.感谢你与我们分享你的观点;3.你的观点明确,而且叙述得非常清楚;4.你的观点新颖,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一个角度;5.你能注意聆听别人的发言,在肯定别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再叙述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话语能够较好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时,做示范或者给出表达的提示语,如:我有话题要和大家一起谈;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有话对故事的某个角色说;我有话对作者说等。
教师巧妙的技巧会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所欲言,促使他们沉浸在思维碰撞的美妙境界中不能自拔。
讨论交流是班级读书会的主要环节,但不是唯一的环节。班级读书会也不只是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的单纯的讨论交流,它是广泛意义上的讨论交流。与话题推进穿插进行的还应有诵读、默看、表演、想象、描述等多样活动,它们有时甚或就是话题展开的重要策略手段。善于表演的同学,可以将书中的故事改编成故事剧;擅长绘画的同学,可自编读书小报,给文本绘制插图;口才好的同学可以演讲、辩论;彼此交流阅读书本批注、阅读记录卡、读后感等。这些非讨论式的交流环节是讨论交流的有效补充与拓展,给了不善言辞的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与平台。在这些非讨论式的交流中,学生同样可以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思想,达到互动阅读的目的。
讨论交流是班级读书会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对书的讨论和读书心得的交流,不但厘清困惑、深化理解,还能分享快乐、分享经验,培养团体探索的习惯。对班级读书会讨论交流策略的思考是无止境的。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应是我们语文老师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