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前50的VS 500:这种力量没有那么强_商业周刊论文

50强VS500强:此强非彼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非彼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周刊》50强刚刚评出,《财富》500强又如期而至。这是它们的品牌,也是它们的花边。

我们也赶着潮流,望着榜单上花花绿绿的公司起起落落,暗地里私下分析,阳光下加紧幻想,在唏嘘中构想那几乎不可能的奢华。

唏嘘之余,我们发现,同是重要的排行榜,它们是那么相同又那么不同。相同的是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参考,它们明确无误地表达了这个大时代的变动和产业的调整。回头看看,在1980年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能留在今年《财富》500强的只有20几个,如波音公司、通用汽车、IBM等。那些早年异常吃香的制造型大企业也已经从《商业周刊》50强名单里蒸发了。不同的是上榜的明星们总是有那么多的差别,如今年的《财富》500强的冠军沃尔玛甚至都没能上得了《商业周刊》的榜单。

两个榜单上的面孔浮沉也让我们逼真地看到现代商业之路的变幻。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些相同又不同的资料里找到一点线索,为这条布满玫瑰和媚眼的道路刻上些许描述的路碑,来增进对我们这个大时代的财富走向的理解?

榜上名单:变与不变

今年《财富》500强排名的变化不大,沃尔玛连续第四年位居榜首,前十名中惟一的变化是IBM由第九位滑落至第十位。时代华纳旗下的《财富》杂志从1954年开始公布年度销售额排名,自那时起,只有沃尔玛、通用汽车和埃克森美孚曾经占据过排行榜头名的位置。

而《商业周刊》50强的名单与以往相比,却有很大不同:在新50强当中,近六成入围企业是"新面孔"。有评论认为,这标志着美国商业环境在发生变化。

今年有一些知名企业跌出了《商业周刊》50强。通用电气公司落选是最大的冷门。《商业周刊》认为现在外部情况发生了变化是原因所在。几年前,通用电气的动力部门发展迅速,当时正是世界动力设备需求最旺的时候,但现在已今非昔比。而在《财富》500强中,通用电气公司依然占据着第9名的位置。

《财富》500强企业排名的主要依据是2004年的营业收入,沃尔玛2004年营业收入为2881.8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11%,毫无争议地位居首位。埃克森美孚公司2004年销售额为2707.7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7%,主要原因是每桶原油已冲破50美元大关,且每加仑汽油价格也超过2美元,因此排在《财富》500强次席。此外,在《财富》杂志的净利润排行榜上,埃克森美孚连续第二年排名首位,并以253亿美元的净利润打破了福特汽车1998年创下的纪录。

而今年《商业周刊》50强的"状元"是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纽柯钢铁公司。排名第一的企业来自传统行业,而且是钢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纽柯钢铁公司去年的排名仅为251位。它短期内获得如此佳绩的原因在于"转型得当"。

2004年,《财富》杂志跟踪的42个行业中有38个实现利润增长,而电子、电气设备、医药、电信和航空等行业则出现净利润下滑。受中国对原材料需求增长的推动,以及日用品价格上涨,2004年金属厂商的净利润增长了800%以上。《财富》杂志编辑贾尼斯·雷维尔(Janice Revell)表示:"2004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家企业只要生产原材料,它就可以挣钱。"

与《财富》500强相同的是,在《商业周刊》50强排行榜中,重工业和石油业都表现抢眼。去年高涨的石油与金属价格使得相关公司的名次皆有所窜升。《商业周刊》50强前十位企业中有六家是大型石油公司。

两个榜单上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仅仅自身利润丰厚,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额的回报。2004年持有《财富》500强企业股票的股东都获利颇丰,《财富》500强指数显示,去年这500家企业的总回报率高达10.3%。

评判标准:做大与做强

与往年一样,两个榜单上的结果大相径庭、对比强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两个榜单的评判标准来分析,试着找出答案。

《财富》500强的评选完全依据公开资料,并根据《财富》杂志对企业界的长期研究来进行。目前,通常所说的全球500强名次都是根据营业收入排定的。评选首先根据《财富》杂志资料库中的数据按营业收入寻找1100家候选公司,然后向这些公司发放调查表并要求他们提供公司的财务报表,接到报表后还要进行严格的核对和求证。此外《财富》杂志还会通过其它渠道掌握这些公司的资料。

500强的评选方式,使得公司提供的信息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另外,各国企业所有制的不同以及财会制度的差异,使得《财富》杂志在获得公司信息方面非常困难,因而难免有遗漏之处。但是,如今的《财富》500强排名已不仅仅是对数字指标的记录,它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企业把它作为了解对手、检讨自身的衡量标尺,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决策。

与《财富》500强重视企业规模、以营业收入为考核目标不同的是,《商业周刊》更注重公司的盈利前景和在证券市场中的表现。《商业周刊》排名的主要依据是以美元计算的企业市值,其中大部分数据来自全球权威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部分亏损严重、身患大企业病的"恐龙"甚至被排除在《商业周刊》榜单之外。例如《财富》排名中的老大沃尔玛,从营业额上是无可争议的全球老大,但受到行业普遍利润较低的影响,因此没有进入《商业周刊》50强的名单。

《财富》排列世界500强,首先反映的是销售额等经济指标,其次是按行业排列,第三是根据国家排列。从1995年起,将制造业与服务业混合编排,传递出来的就是产业变化趋势信号:一是排名前10位的行业基本未变,二是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新行业越来越多地进入了500强,包括计算机、证券、保险、医药等。《财富》评选500强时,衡量因素之一是销售额。但是也会存在一种误解,似乎只要达到了90亿美元的目标,该企业就算进入了世界级跨国大公司的俱乐部里。销售额并不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惟一标准,更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因此,《商业周刊》以市场价值大小为依据的排名,会常常给出与《财富》大相径庭的结果。

《商业周刊》隶属美国著名的媒体集团"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而后者正是"标准普尔指数"(S&P)的制定者和拥有者。《商业周刊》50强排名客观上反映了全球股票市场的风云变幻,也向我们揭示了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公司的情况。

中国企业:激情与理性

中国企业对《财富》500强向往已久。1989年,中国银行成为第一个出现在世界500强排行榜的中国公司。在1989年的中国,并没有多少企业家知道这个评选,每年数百亿美元的销售额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

1995年,《财富》杂志首次将所有产业领域的公司纳入评选范围,有3家中国企业在这一年进入世界500强名单。

中国公司第一次将世界500强作为自己的目标也是1995年。张瑞敏第一次提出,海尔要在2006年进入世界500强排名,而当年海尔的销售额是世界500强入围标准的1/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国人爆发出的消费能力使家电、计算机、汽车等行业的制造公司快速扩张,一些公司的销售额每年以30%的速度急剧膨胀。每年几十亿元的销售额使中国的企业家感觉,距离每年销售额数百亿美元的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近。

在1999年的香港财富论坛和2001年的上海财富论坛上,世界500强情结达到顶峰。世界500强甚至一度成为一项国家经济目标。1997年,原国家经贸委宣布,未来几年重点扶植宝钢、海尔、江南造船等6家公司,每年向每个公司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人民币,力争使它们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这些企业被誉为中国公司加入世界500强的种子选手。

今年就有13家中国企业闯进了《财富》500强的榜单,但是我们却发现,与往年一样,能够进入注重企业成长性的《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强榜单的中国企业依然寥寥无几。

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同为能源企业,排名500强第54位的中石化雇员人数是排名第112位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53倍。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国的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企业。

尽管13家国有企业晋身500强,但仅有上汽和宝钢两家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上榜,说明我国有实力的竞争性行业企业还是较少。而只有竞争性行业企业在500强中的数量增加,才能代表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更重要的一个现实是,即使被标榜为国内标志性企业的上汽集团,使其一圆500强之梦的,也是靠旗下的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两大合资公司提供的营业额帮助,而依靠的品牌也是别克、大众等其他国家500强的品牌。

"大不等于强,500强只是代表规模,而《商业周刊》的排名则体现出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包括销售增长、利润增长,而且是可持续增长。"一位业内人士对国内企业的发展前景直言不讳。

也许到了我们应该反思的时候了:企业应该追求以销售额衡量的"大"?还是效率、利润、竞争力代表的"强"?我们应该从世界500强身上学习什么?中国企业的差距在哪里?

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和大多数企业宣言,2010年将会是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名的高峰。而有些企业进入500强的时间更近:2007年、2006年,还有的甚至就是今年。对很多公司来说,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是距离依然遥远。

曾经提出进入世界500强口号的中国企业家们,在经历过盛衰沉浮、进退消长后,他们当初的理想、自信、进取与谎言、狂妄、虚荣都让人印象同样深刻。

我们的脑中应有冲击世界500强的梦想,但松下幸之助的一句话也依稀在耳:"500强是什么?不就是一本杂志的排名吗?"

标签:;  ;  

排名前50的VS 500:这种力量没有那么强_商业周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