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需求分析_企业伦理论文

企业伦理需求分析_企业伦理论文

企业的伦理需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6-0110-06

伦理需要作为人类精神需要的核心之一,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开始就已萌芽。作为个人欲望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机制,伦理的价值正是指向社会秩序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完善与实现需要的满足①。它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的一种内在管理活动。黑格尔通过对法律与伦理的对比研究发现:伦理是构成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不但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还研究人的行为和行为规范,并指出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比如:社会分配方式主要受政治权力、经济实力和知识能力三种机制力的作用,权力分配最背离伦理法则,因为它否定劳动价值;商品经济时代奉行资本分配法则,经济实力得到提升,但劳动价值仍受制约于资本力,知识经济时代按照智力资源分配,它充分认可知识和劳动的价值,最符合分配的道德法则。由此可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道德性程度在于它承认劳动者价值的程度②。伦理作为社会最高层次的价值观,乃是一种善,黑格尔因此认为:“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③

企业伦理的出现至少和企业本身的出现一样悠久。但企业伦理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下半叶,由于西方一系列经济丑闻和社会事件的出现,企业伦理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正式学科。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企业伦理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研究的逻辑前提是认为企业的需要(简单化为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伦理只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没有看到在企业需要和伦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伦理需要是企业内在基本需要的一部分。缺乏伦理的企业也许可以存在一时,但却不能持续健康地生存和发展,笔者在《企业需要的四个层次》中认为,企业对伦理的需要是企业继生存需要、秩序需要之后的第三层次基本需要④。

一、企业的伦理需要分析

1.企业伦理需要的经济学分析

(1)企业的责任: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观点逻辑地导出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其结果“往往使他能以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利益”⑤。然而,只有经济人意识是远远不够的,物的发达如果缺乏伦理引导,就会支配和奴役这个社会,其代价是人性的泯灭。马克斯·韦伯论证了近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治经济,作为一种不再是建立在暴力掠夺基础上的“经济型”经济,是以社会的道德进步为前提的,资本主义文明不仅是经济急剧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道德进步的结晶⑥。他提出的道德人特征有三:第一,“道德人”强调,合乎理性的伦理精神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道德人”追求经济活动的社会目标,认为只有合理的获利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第三,“道德人”把促进经济与道德的同步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⑦。

企业的经济功能是吸纳和配置社会资源,然后加工成为社会需要的商品流和价值流,为利益相关者牟利益;企业的社会功能是通过节约交易费用的方式,道德地使用和配置社会各种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有序组合,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税收和就业岗位。企业本身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不仅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而且承担着社会“道德发展”的使命,两者结合,构成为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伦理效益互为前提,有机整合为企业的社会效益。

(2)知识经济时代边际收益规律的演变

经济竞争的根源之一在于资源稀缺性。只有占有资源才能给人带来利润,因此,竞争就成为占有稀缺资源的唯一动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信息和知识等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和传统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具有共享性特质,它不会在使用中消耗,而是在不断的应用中再生和增值,用者越多,创造的社会价值越多。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法则被智力资源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代替;企业边界开始向外寻找更有利的扩张方向,协作取代竞争而成为黄金法则。企业只保留决策、指挥、开发、研究、创新等核心功能,而把加工、生产、销售等过程扩散出去,企业的边界模糊了。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协作取代竞争,企业虚拟运作取代传统企业边界。这样,由资源稀缺导致的过度竞争,就让位于资源共享性的合作。合作成为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和谐成为企业的一个新的伦理准则⑧。

2.企业伦理需要的管理学分析

企业伦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而不是人们主观思维的产物,它具有客观性。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伦理规范了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并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非强制性手段作用于企业及个人。它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并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以人为本。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这些伦理规范时,企业就能把内部关系理顺,把外部关系协调好,从而实现良性发展;而当企业背离这些伦理规范时,企业就会陷入各方面矛盾冲突之中,陷入到一种混乱无序状态。以下从六个角度来探讨伦理对企业的必要性。

(1)企业存在的目的。

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只有真正地为顾客着想,即合乎伦理地对待顾客,才能得到顾客的回报。弗里德里希·包尔生指出:“所有的技艺根本上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人生的完善。”⑨“人生的完善”道出了企业经营及管理的真谛。这里的“人生”具有普遍性。“人生的完善”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内容。以前管理一直强调效率、效益,其实,效率、效益是管理的中间目标,相对于“社会的进步”与“人生的完善”,它们只是手段。如果不择手段地谋求自身的效率、效益,那就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圣吉认为,“当人类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⑩。

(2)市场竞争的博弈规则。

伦理需要是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的必然需求。当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比较稳定的位置,有了一定的竞争实力,信誉和形象就成为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它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它需要经常性的合作与竞争,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就越能充分地体现,企业就一定会越来越注重伦理,注重自己的企业形象。所以“企业对伦理的关注不是道学家的外在强加,而是企业发展内生的需求”(11)。

(3)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

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管理是人与人关系协调整合的过程。欧阳润平认为:管理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依据某种伦理原则不断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管理原则事实上就是伦理原则的具体体现(12)。优秀企业的秘诀在于懂得人的价值观和伦理,懂得如何把它们融合到公司战略和管理实践中。企业伦理在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融合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等。

(4)企业的组织心理。

弗兰西斯认为:“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奉献。”(13) 人不但是企业行为的主体,也是企业行为的主要客体。人是复杂的,需要是多层次并相互交错的,由此,企业行为的目标自然也是一个多层多向交叉的组合系统,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道德利益。而企业伦理的价值观是人的内在精神需要在各个层次的整合,从企业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一同存在着,它经过提炼而成为企业中各员工共同的内在精神动力。

(5)企业决策。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就是选择,选择的依据是道德价值观,当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冲突时,道德便会出现,道德准则是利益相互冲突情况下人们行动的指南。所以,企业的任何一项管理决策实际上都是一种道德选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爱德华·弗瑞曼和丹尼尔·R·吉尔伯特认为:“所有的战略决策都要涉及道德问题,因为它们让某些人受益,而使另一些人遭损。人们对这一基本真理的认同正在导致一场管理革命。”(14)

(6)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企业的行为和形象,中间层——企业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核心层——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企业伦理,它凝聚成为企业的信念,从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中的文化基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光明认为,企业伦理的核心是价值排序:“在企业的价值排序中,百年企业致力于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所以它能够永葆青春;同样,个体价值和共有价值如何排序?百年企业总是把共有价值放在首位;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如何排序?百年企业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企业伦理是企业的生命之根。为什么有的企业会垮台,就是它的企业伦理——企业文化基因出了问题。”(15)

3.实证分析:以美国对企业伦理的研究为例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伦理研究者有效地论证了企业伦理活动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内在相关性。他们指出,企业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中生存和发展的,伦理道德历来就是维系各种关系和组织结构的必要因素;企业的任何活动都和伦理道德有关,即企业的效率性、功利性以及这种效率功利的社会结果,达到这种效率的手段等,都涉及伦理关系及其发展水准。”(16) 美国本特莱学院伦理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幸福》杂志排名前1千家企业中,80%的企业把伦理价值观融合到日常活动中,93%的企业有成文的伦理准则来规范职工的行为(17)。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在1996年对207家企业11年以来的业绩考察后发现(18),企业伦理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那些重视利益相关者权益,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伦理的企业,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没有这些企业伦理行为的企业,在11年的考察中,前者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则仅达166%;企业员工前者增长282%,后者36%;公司股票前者增长901%,后者74%;公司净收入增长前者为756%,后者仅为1%。他们的实证研究说明了企业伦理的经济价值:良好的企业伦理形成良好的企业信誉,良好的企业信誉产生企业的“超额利润”(将不正当竞争的机会成本投入到产品的价格中形成的那部分利润)。企业的“超额利润”又促使企业更强有力地维护和发展企业伦理,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了利润与伦理的良性互动。

美国之所以如此重视企业伦理,首先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在具体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从而引起对伦理价值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凡是不重视人在经济中作用的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对人的重视,成为企业运作的关键要素;其次,由于现代产权制度的完善和有序,其内在所涉及的各种委托代理和监督制约关系,如果没有相关的企业伦理支撑是难以有效运作的;其三,随着行为科学管理登上管理舞台并占据主导地位,人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得到真正尊重,从而使伦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题内容之一。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一切不重视人、不尊重人的管理注定要失败。

二、伦理与制度的相关性分析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伦理建设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企业初创阶段,物质资源极其匮乏,伦理只能服从于利润的需要,因而不断出现机会主义、搭便车行为,道德沦丧成为普遍现象,这就是转轨期社会道德易于被忽略的经济根源,它从反面说明,伦理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样,伦理建设也离不开一定的制度保障,一个企业要想在短期内改变涣散面貌,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和组织结构来建立管理秩序。企业在制度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伦理需要很难上升为主导性需要。然而在制度完善之后,如果没有伦理作为制度的底蕴,企业就很难长久。伦理是制度的基础,制度则是伦理的保障。

1.伦理与制度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

人类经济行为内在的道德动机,只有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才是可行的。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要素,只有在相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作用。伦理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机制,伦理的遵守在一定情况下是直接利益的损失,从而诱使人们背离伦理准则,因此,制度安排就变得十分重要,它起到规范、约束和强制的效果。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表明:在完备的法律体系下,不仅经济运行得到法律保证,从而大大节省了各种由于非规范化运作而增大的交易成本,而且,人的伦理道德、企业的伦理水平也得到极大地提高。所以只有建立起健全的制度保障,企业才能上升到对伦理的需要。

建立制度必须依据两大原则,即效率原则和人本原则,制度的必要性在于它的效率,企业的效率在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低于社会交易成本,但是,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内部股份持有制的推行,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原先硬性的制约式管理已难以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效率,只能逐步让位于价值理念的引导,从而实现了效率原则和人本原则的有机结合,导致了在制度基础上对伦理的需要呈发展趋势。

2.伦理与制度相关性的管理学分析

企业管理方式的演进经过了三个阶段。最早的管理方式是命令式管理,没有或很少有规范的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依靠领导者个人的智慧来管理企业就显得越来越不足,决策的随意性导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制度稀缺必然导致管理无序,导致其内部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混乱,从而使整个社会的企业效益低下。”(19) 于是企业开始建立各种规范的制度,逐渐把管理工作与操作性的工作分离开。管理方式演进到第二阶段为制度管理阶段。但企业建立起制度之后,却发现仅有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制度只能使企业有序,却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形成凝聚力,更无法形成“命运共同体”。陈荣耀认为:企业内部状态按有序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种:“内耗—内散—内序—内协”,内耗,是最不利的一种竞争格局,内部相互争斗,形成整体小于部分之和格局;内散,强调个性独立和自我奋斗,缺乏群体合作基础,但是它不同于内耗,形成的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内序,通过有效组织和制度,内部形成有序结构,由此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效应,组织中的个人能按照合同要求与组织程序有序运作,但各人在观念上是分离的,内部不产生内协效应;内协是最理想的格局,人与人之间由于价值理念的沟通而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具有凝聚力,它表现为人类组织内部凝聚的最高层次(20)。仅有制度而没有伦理显然不能使企业从内序提升到内协格局。

其次,为了完整性考虑,制度会越来越多,导致组织越来越僵化,从而在多变的环境中束缚人们的手脚。

第三,有形制度是负面的,它只能禁恶,不能劝善,而且往往滞后于现实;制度调节是外在的、强制的。而伦理则不同,伦理通过对善行的赞扬,对恶行的谴责,并经过长期的教育、熏陶,内化到人们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和行动中。伦理渗透到人的血液中而表现在人的行动上,所以伦理具有内在性、主动性、非强制性、渗透性等特点。

第四,制度再完备,也不能反映所有的现实情况,而伦理作为无形制度其覆盖面广,能填充制度留下的空隙。

第五,制度是建立在特定的伦理价值观之上的,制度和结构的演变需要伦理思想提供其构建的基础。企业伦理能提供比制度更高层次的行为规范(21)。有形制度只是无形制度中最低层的一部分。

所以,管理方式演进到第三个阶段是企业的伦理管理阶段。

结束语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和管理学角度对企业的伦理需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伦理指出了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企业核心价值的核心,是企业凝聚力的来源。伦理既是制度的基础又比制度具有更宽泛的范围和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同时,制度也是伦理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企业提供秩序和向心力,并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伦理需要是企业内生的基本需要,企业对伦理的需要是企业继生存需要、秩序需要之后的第三层基本需要。

注释: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3页。

②陈荣耀:《企业伦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2页。

④顾文涛、韩玉启:《企业需要的四个层次》,《经济管理》2004年第13期,第7~8页。

⑤[英]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和军备的演讲》,经济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1页。

⑥[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2~57页。

⑦⑧陈荣耀:《企业伦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24页。

⑨[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⑩[美]彼德·M·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7页。

(11)(12)欧阳润平:《企业伦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13)[美]弗兰西斯:《历史的总结》,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14)[美]乔思·L·皮尔斯、约翰·W·纽斯特朗:《经理人宝典》,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234页。

(15)刘凌林:《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排序》,《中国企业报网络版》2003年9月5日。

(16)陈荣耀:《企业伦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1页。

(17)陈炳富,周祖诚:《企业伦理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南开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18)[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19)(20)陈荣耀:《企业伦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0、9页。

(21)陈炳富、周祖诚:《企业伦理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南开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标签:;  ;  ;  ;  

企业伦理需求分析_企业伦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