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教育课程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的一种需要关系的反映。任何课程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取向反映了课程开发者和课程实施者的教育价值观,它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传统的学科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在学科课程领域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其价值取向是追求技术解放。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对中学生的一种心理教育活动,旨在追求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种课程研究的对象是中学生复杂的心理行为,着眼于学生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发展,课程知识主要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决不是传统的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那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什么为价值追求?它又有哪些基本价值取向呢?研究这些问题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组织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追求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取向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学科教育,它不追求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其着眼点也不是医治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而是着眼于预防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各种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同时又着眼于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认识和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它追求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这种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应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这种价值取向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二,强调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三,强调学生自主心理教育能力的发展;第四,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目标集中指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目标价值观的引领下,课程应当提供适当的心理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并由此滋生出积极的个人心理意义。
二、追求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内容取向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课程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离不开对一些心理学学科知识的选择,但根据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决不拘泥于心理学学科知识的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和使中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各种文化。课程内容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也不是对社会生活经验的被动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主动地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主动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而且还要不断地批判与超越社会生活经验,把学生健康心理的建构过程看成是心理健康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根据课程内容的这一价值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包括自我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人际关系辅导、升学与择业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强调与学生生活相适应,以促进学生在学校的成长;第二,注重与社会生活相适应,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第三,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健康心理的自我建构。在这种课程内容价值观的主导下,要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者的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主动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把学生心理的建构过程看成是课程内容的再生产过程。
三、追求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的课程组织的混合取向
“所谓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活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课程组织恰如智慧的“编织机”,将零散的课程要素编织成智慧的彩缎,以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按照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的观点,所有课程组织的要素都包括“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范围应包括学校、学生和社会(包括家庭)所从事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课程内容的连续性表现为用不同的材料获得同一心理体验;课程的序列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要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课程的整合性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任何课程组织都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它的组织模式总是受特定的课程价值观的支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同样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观的支配,并折射出特定的价值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组织,课程组织的核心不会源于某一学科,课程组织的核心应源于学生生活情境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心理发展,课程内容是心理健康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三方面的有机统一,混合取向是该课程组织的主要价值特征。在课程组织的模式上,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体,在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上述三种基本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在这种价值观的统领下,我们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研究,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就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化。有不少学者指出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会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有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其实,只要有了正确的课程价值观,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相反地,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中学课程管理,能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规范地、系统地、科学地开展,同时又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