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财务的概念框架_目标函数论文

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司财务论文,框架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背景与意义

任何学科都有贯穿于本学科演进历史并推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也都有与这个学科相适应的特定命题和概念系统或理论框架。学科的概念框架或隐含在该学科知识体系之中,或以专门的及标准化的概念公告的形式展现。纵观学科发展的历史,至少是在公司财务学科的周围,后者更能代表一种现实及趋势。

比如财务会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有代表性的标准化概念框架的公告至少有:美国FASB于1978-1985年发布的1-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英国ASB于1999年发布的《财务报告的原则公告》等。这些概念公告,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目标、假设、信息质量特征、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等,进行了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定义和解释。

管理会计的发展虽未达到财务会计的境界,但国内外管理会计专家们围绕概念研究和实务规范上所做的种种努力,也是值得公司财务或财务管理领域借鉴的。早在1972年,美国AAA就正式提出8大管理会计概念,包括计量、传输、信息、系统、规划、反馈、控制、成本习性或成本性态。198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开发表文件《论管理会计的概念》,提出管理会计实务必须以管理会计概念为基础的观点,并归纳了6大管理会计基本概念,包括经管责任、可控性、可靠性、增量性、相互依赖性、相关性。以此为基础,IFAC于2008年发布了国际管理会计公告和国际实务指南序言的征求意见稿,旨在推动这两份指南的研究和制定,一同发布的还有《行为准则制定指南》及国际管理会计公告第1号《使用折现后现金流量进行项目评估》的征求意见稿。

审计学概念框架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展开。1972年AAA颁布《基本审计概念公告》,定义了涉及审计学的一系列关键概念,包括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收集和评估证据、客观性、所制定的标准、传递结果、系统过程等。IFAC的国际审计与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03年修订的汇总性准则《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涵盖了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概念,是制订具体的支持性准则的理论指南,也可以视为专门对财务报表审计的概念公告。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念框架的研究和发布要相对晚些。1992年美国著名的COSO报告、1995年加拿大CICA发布的“控制原则标准”(“CoCo”框架)、1999年英国ICAEW发布并于2005年英国FRC修订的Turnbull报告、2004年美国COSO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都可视为是最早和最具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概念公告。

制定概念框架的工作也被引入我国。1992年制定、2006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995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2008年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实际上就是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独立审计概念公告和内部控制概念公告。

在习惯上称呼的“财、会、审”领域,就数公司财务或财务管理学科没有以概念公告或研究报告形式描述的概念框架体系。回顾财务学科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其理论和方法体系在主流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框架内已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即使在主流方法论的框架内,公司财务理论和方法仍有美中不足或遗憾之处。检索国内外公司财务学的教科书不难发现,内容的侧重点往往是具体的理财方法和技术,很少甚至没有哪一本公司财务学的教科书能够像会计学那样,能够以专门的篇幅系统介绍概念框架或理论结构。事实上,迄今为止,公司财务学在主流的方法论框架内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和规范的概念框架或理论结构,有限的一些探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文献也显得软弱乏力,缺乏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及创新性。

问题是,公司财务这门学科是否具有制定概念框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尽管公司财务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在概念体系上很多需要借鉴或移植经济学的概念,但是公司财务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有与这门学科性质和功效相适应的概念体系,这是判断这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其次,公司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标准化工作也需要有标准化的概念框架来指导。现实地看,虽然公司财务管理还没有像财务会计和内部控制那样标准化,但这项工作应该是迟早的事,并且应该是从现在开始就研究的事。公司财务也应该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的经验模式,制定《公司财务管理应用指引》,即使这个指引只是引导性的,以改进和规范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很显然,财务管理实务的标准化需要有规范的、一般的理论指导,而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性质和目的就是为改善财务管理实务和为继续发展与财务的一般理论相一致的、有需要的财务实务提供一种指导和手段。从可行性方面看,公司财务或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至少在主流方法论的框架内,公司财务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借助概念框架和应用指引的形式进行标准化的工作事实上已经具备了条件。

二、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起点选择

在一般意义上,概念框架都是涉及该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要素,这些概念和理论要素界定了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功能和范围,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联接成一个首尾一贯的体系,指导着实务层面上的规范或制度的建立。

概念框架表现为若干概念或理论要素组合而成一个体系结构,建构概念框架,位居最高层次的、也就是所谓“起点”的概念或理论要素的选择和定位,是至关重要的。检索国内外公司财务学的相关文献,对起点概念的归纳主要有五种观点:目标起点论、环境起点论、本质起点论、本金起点论、假设起点论,其中,目标起点论最为国内学界所推崇。问题是,真有目标起点理论吗?换句话说,西方财务学真的就把目标作为起点了吗?

从形式上看,西方财务学的起点选择都是目标概念。比如,美国学者Aswath.Damodaran在《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提出的公司财务学的框架结构,就是以目标函数为起点展开的。在可以接触到的西方财务学的教科书中,第一章的总论部分的确也是重点阐释财务目标函数,突出目标函数的导向作用。但是,另一个值得关注但被忽视的现象是,很少有财务学教科书在阐释目标函数之前不首先对“公司财务”进行“定性”。现举几例说明:美国学者Eugene F.Brigham与Michael C.Ehrhardt合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财务管理是什么”,之后再讨论“公司目标”。William R.Lasher的《财务管理实务》一书,第一章“基础知识”首先分析财务的性质与研究领域,将财务管理定性为“一个企业内货币和与货币相关的经营活动的管理与控制”,之后再介绍“管理目标”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Stephen A.Ross等人的《公司理财基础》一书,第一章公司理财导论中首先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公司理财”及“财务管理决策”,“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作为本章第三个问题排在其后的。英国学者Peter Atrill的《财务管理基础》一书,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中首先讨论的是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公司的经营目标”是随后研究的。尽管Aswath.Damodaran所绘制的财务框架图(图1)将目标函数置于最高层次,但在其《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一书第一章总论的内容安排,也是把“什么是公司财务”作为排在首位的问题讨论,其后才是“公司的目标函数”和“公司财务目标函数”。詹姆斯.C.范霍恩(James C.Van Home)所著的《财务管理与政策》一书也许是个例外,该书第一章取名“财务的目标与职能”。在论述时,作者首先阐释的就是目标函数——“价值创造”。即使如此,作者也没有忽视对公司财务进行“定性”。在与目标函数同时展开的内容“财务职能”部分,作者明确将财务定性为“公司必须制定的三项主要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这就是说,西方财务管理学教科书从来都是“性质或本质起点论”,所谓的目标起点论只是国内学者对西方财务学理论的一种不恰当的归纳和认识。

财务学或财务管理教科书中“定性”先于目标“定位”的情形也表现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领域。近乎普遍性的观点认为,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从目标开始演绎的。从展现概念框架的美国FASB的概念公告看,第1号公告的题目就是《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6号概念公告阐述由目标所指引的其他会计基本概念,涉及质量特征、要素及其确认、计量与报告等。在FASB的概念公告中,对“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CF)的定义是:“CF是一部章程,是由目标和与之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连贯的理论体系。它能导致相互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FASB的概念公告及其对“概念框架”的解释,给了人们一种误解:概念框架的起点概念或最高层次似乎就是目标。FASB的概念公告,尽管在阐释形式上“是以目标作为研究起点”,然而事实上,对财务会计的“定性”始终都是“定位”(目标)的前提。如果FASB不是把会计定义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或“一项为决策提供经济信息的服务活动”,就不可能有目标概念的“决策有用性”的观点,而“决策有用性”正是财务会计目标函数的最流行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财务会计的性质和作用仍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前提或基石,是概念框架中高于目标概念的实质上的研究起点。在认识FASB的概念公告特别是它所涉及的研究起点时,笔者的看法是也有一个“实质重于形式”的问题。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一项事物,在我们对它“定性”之前,是不可能有所谓“目标”定位的。在财务的性质和职能明确之前,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去构建财务的目标函数。

三、公司财务概念框架:设计与释义

综观历史和现实,有关经济、法律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总是多元化的,诸如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历史主义与自然主义、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等等,总是在多种学科的研究中并存的,由此导致的理论差异丰富了人类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不过,考察公司财务学的历史和现实,我们所能发现的事实是,公司财务学始终都是按照单一路径发展的,也就是个体主义方法论、形式主义和新古典分析模型,这在学科发展中还是很少见的现象。不过也正是这样一种单一发展格局,为研究和制定公司财务概念框架创造了便利条件,至少在很多财务概念上,省掉了很多由方法论差别所引起的认识分歧,当然,基于研究者认识上的差别依然存在。

依笔者之见,在主流财务学的范畴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可用图1展示。

图1 公司财务概念框架

图1所涉及的概念,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都有研究或描述。不过,即使是在主流方法论的框架内,其中的多数概念也都有重新解释的必要:

1.财务本质与职能。关于财务本质,国内相继出现过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分配关系论、本金投入收益论、财权流理论等多种观点。姑且不论这些解释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公司财务的主流定义,仅从学科性质和归属看,这些解释或多或少地也难以保持公司财务学与经济学的学科一致性。在西方学者的视野里,现代财务学始终是被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来看待的。按照通常的解释,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学科。从逻辑一贯性的立场看,公司财务的本质和职能就应该与财务资源(资金或资本)的配置相联系。实际上,财务本质上应该是一个资本资源的配置系统,或描述为一个现金配置与流转系统。这个观点,能够有效地将本质与职能、作用、目标及其实现手段在逻辑上一致起来。

2.财务环境与假设。仅有少数的财务学教科书将假设问题纳入财务学框架,比如Aswath Damodaran的《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多数学者在教科书中避免提及假设问题。这种做法给人一种错觉:环境及假设似乎只是财务理论结构的一个外生性变量。对环境及假设问题的轻视或忽视导致了一些负面的后果,“普世主义”财务学情结导致财务学理论在应对环境变化面前总显得很被动乏力。从现实情况看,公司财务的环境性因素,诸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技术的等等,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生着变化。面对急剧变革的环境因素,现在该是把环境及假设植于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时候了。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自然地应该引起对财务假设或财务学假设的问题及其研究的重视。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财务学的假设有哪些,学界的看法不一。Aswath Damodaran曾在《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中将其归纳为四组:股东与经理目标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成本为零假设或零嵌入性假设。国内学者对财务学假设的归纳观点丛生。笔者之见,公司财务概念框架所依恃的假设体系应该也包括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其中:基础性假设其实就是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诸如公司系合法虚构、经济人、资源稀缺性、资本雇佣劳动、信息不对称、均衡性、公司与市场二分性等。这些基础性假设,实际上也是新古典分析范式的重要构件。基本假设是财务学假设研究中最核心的部分。基本假设肯定不限于Aswath Damodaran所归纳的四组,诸如可持续经营、收益性与流动性相统一假设或现金流动制等,实际上也是公司财务学的基本假设。

技术性假定常常在假设研究领域被忽视,即使是会计学假设的研究也不例外。然而事实上,许多对具体财务决策与分析问题产生影响的假设,也就是技术性的假设,是理论建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建构,就假定投资者能事先知道投资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假定投资风险用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标识,假定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期望收益率和风险两项等等。没有这些技术性的假定,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模型是难以建立的。实际上,每一个财务方法都需要一系列技术性的假定来支撑或作为前提条件,否则该方法就难以建立起来。由于技术性假定仅仅影响个别的或具体的财务方法问题,因而可以不纳入概念框架。

3.财务目标。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领域,王化成教授曾经归纳了16种表述,即利润最大化、净现值最大化、资本成本最小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现金股利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投资者经营者和社会利益最大化、超利润目标、产值最大化、综合现金净流量最大化、长期资本增值、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资金运动合理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坦率地说,其中有些表述是在没有真正理解公司财务学内涵特别是方法论基础的情况下提出的。实际上,在主流财务学的框架内,公司财务的目标函数只有一项,过去的提法是利润最大化,现在的表述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说到底都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为利润是归属于股东的利润,价值也是归属于股东的价值。综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财务学理论,目标的设置都不会偏离股东财富,否则既背离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基础,又会在财务学与经济学之间人为制造隔阂。因为,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公司法学、管理学和财务学理论中,在企业价值取向上近乎普遍的看法是:公司是由股东所有的,董事是股东的受托代理人,其首要任务和主要职责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确保股东利益是公司的最终着眼点,任何淡化这一着眼点的观点都是离经叛道。在恪守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信奉股东至上的思想基础上,公司财务学的主流是不可能超越股东而设置目标函数的。

4.财务对象与财务要素。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会计要素”或“财务报表要素”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文献提出或研究过“财务要素”。对财务要素的忽视,引发了笔者对公司财务学研究内容完整性的思考。检索公司财务学的教科书,我们所能看到的研究内容不外乎三项,即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这三项似乎就是主流财务学的三项要素①。逻辑上看,这三项要素似乎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公司要发展,就需要有新的项目投资,而新的项目投资需要合理的融资结构和政策,项目运行后发生的净现金流需要合理分配,以协调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并支持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主流的公司财务学是以可持续经营为基本假设前提的,所以三项要素的逻辑顺序就是:投资—融资—股利分配。

问题是,由三项要素组成的公司财务学或财务管理学在内容上是完整的吗?笔者曾在《会计研究》等杂志撰文分析主流财务学内容设计上的问题,并提出如下观点:所谓的“财务管理”,其实应该就是“对财务报表的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功能是提供“财务报表”②的数据,财务作为一个资源配置系统的功能是根据会计提供的报表数据和其他信息对“财务报表”进行管理;依此观点进一步推理,财务管理的内容就应当涵盖财务报表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涵盖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的全部内容,而能够覆盖这四张报表的财务管理内容应该是包括四大模块,即资产管理(资产负债表左边管理)、权益管理(资产负债表右边管理)、收益管理或利润管理(利润表管理)、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表管理)。

内容的设计与要素的设置是相关的。按照四大模块的设计思路,财务要素可以设置为资产、权益、利润和现金流转四项,也可以具体化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益、成本费用、净利润、现金流转七项。财务要素与会计要素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主要的差别在现金流转上。迄今为止,国内外的会计准则均未单独设置现金流转或现金流量表要素,常见的解释是现金流量表是依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调整编制的,不需要单独设置要素。另一种可能的解释,也许就是本文第四部分描述的观点:现金流量表是财务的而不是会计的报表。笔者设置的四项财务要素,主流教科书对应的概念分别是投资、融资、股利分配和营运资本,但其含义有所差别。诸如资本预算、资本结构等基本概念,其实是对财务要素概念的延伸或扩展。

5.财务决策分析工具和财务管理工具。财务决策分析需要借助于一些工具,Aswath Damodaran的“财务工具箱”装了四把工具(会计报表与比率、现值、风险报酬模型、期权定价模型),每一把工具都是基本的财务概念。笔者设计的概念框架,与主流教科书的差别有两点:一是在对“会计报表与比率”进行重新思考的基础上,区分出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两个概念群。至于这两个概念群的意义差别,本文第四部分专门讨论;二是增加了“财务管理工具箱”。教科书中介绍的会计报表与比率、现值、风险与报酬、期权定价等,均系决策分析的工具,而非财务管理的工具。现代财务管理,需要战略、控制和分析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方法也应构成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有关公司财务理论结构的研究文献普遍地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契约理论、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资本市场效率理论等,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基础性理论,而在本文粗略的概念框架中,这些理论要么是作为财务假设的范畴,要么是作为财务决策、控制与财务分析的具体化理论来看待的。没有将这些概念或理论纳入本文的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结构图,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在公司财务概念框架中扮演角色,事实上,这些常用的公司财务学概念与理论,都内含在公司财务概念结构体系之中,只是本文没有展开叙述而已。

四、确认、计量与报告:会计概念与财务概念的分裂

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对会计的定义常常是与“财务信息”一词联系在一起,认为会计就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问题是,会计信息与财务信息是否等价?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是否可以等同?笔者的看法是,国内外的财务与会计文献在梳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时,都疏忽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会计数据与财务数据、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的差别,自然也就忽视了将确认、计量和报告等基本概念在会计与财务之间进行区分的必要。在可以接触到的国内外文献中,确认、计量与报告三个概念,通常都是与会计联系到一起,认为是会计(确切地说是财务会计)的专有术语和功能,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组成要素。人们或许没有想到,事实上至少是在现在可以看到的论著中并没发现,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概念其实也是财务学的基本概念,构成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组成部分,并且财务学意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与会计学意义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涵义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或许它们相关联,但意义有别。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既有利于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构造,同时又有利于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更加明晰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1.会计确认与财务确认。在一般意义上,确认概念所容纳的问题包括“应否”、“何时”、“如何”三个。在会计学上,确认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并且已为人们所熟知的。问题是,确认的概念可以用于财务学吗,或者在公司财务学领域有必要单独提出“财务确认”这样的概念吗?

提出这样的问题注定会遭到质疑甚至反对,但笔者坚持这样的信念:财务学的概念框架里需要单独预留财务确认的位置,并且财务确认与会计确认的意义有别。在通常意义上,公司财务主要是解决投融资问题的学科。投融资的基础是资产,而在财务学与会计学上,资产的意义和确认条件是有很大差别的。会计学的资产意义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在财务学意义上,资产的确认应具备三个条件,即变现能力、投资能力和偿债能力。这是与财务上投融资的内涵相一致的资产确认条件。财务上的资产确认与会计上的资产确认在条件和范围上的差别集中体现在两个问题上:其一,具备三个能力的资产,会计都确认吗?显然不是。比如品牌、自然资源等,具有很高的变现能力、投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却在会计的确认范围之外。其二,会计确认的资产都具有三种能力吗?观察资产负债表就会发现,会计上被确认为资产的一些项目,诸如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其实是不具有变现能力、投资能力和偿债能力的“虚资产”,因而在财务学意义上不能纳入资产确认的范围。这两方面的差别,是导致我们在学习财务学时常听说“表外资产”和“表外负债”的重要原因。表外的资产和负债,不是会计的资产和负债,却是财务的资产和负债。

其次,在“何时”确认的问题上,财务确认与会计确认也是完全不同的。会计以“权责发生制”或“应计制”界定确认的时间基础,而财务确认的原则是“现金流动制”或“现金制”。很显然,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原则。以“利润”的确认为例,尽管会计学和财务学都有“利润”的概念,并且都是基本的概念,但在会计学上,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和计算的,利润的多少与现金净流量的多少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这就是收益性与流动性背离或脱节的基本含义。在财务学意义上,“利润”概念是与现金制直接联系的,也就是说,财务学的利润确认是假定收益性与流动性是统一的,利润都是带来净现金流量的。会计利润与财务利润在确认标准和术语定义上的差别,导致了会计学上现金流量与财务学上现金流量计算方法的差别:

在会计学上,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的)=净利润+折旧±往来净值;

在财务学上,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的)=净利润+折旧。

再次,在“如何”确认的问题上,会计学所关注的范围是“财务报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利得、损失等。而在财务学上,所有这些要素都只是在能导致现金流转的后果时才有意义。也许,会计所奉行的是利润至上的逻辑,但是财务学所竭力提倡的观念或口号却是现金为王或现金至尊。会计学采用收益观或资产负债观来定义财务报表要素,而财务学采用的却是现金流转的观点。不同的观点,会引起相同要素的内容结构上的差异性。

因此,基于会计学上确认与财务学上确认条件、范围、时间基础和内容结构上的差异性,单独提出一个有别于“会计确认”的“财务确认”的概念,完全是有必要和可能的。新的“财务确认”概念,将构成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2.会计计量与财务计量。计量曾被作为会计的核心功能而被贴上了会计的标签,国内外会计文献给人的感觉就是计量属于会计的专有术语,而事实上,在“会计计量”之外,客观上还存在一个意义不同的“财务计量”。

在一般意义上,计量就是确定金额的过程。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会计学的计量概念与财务学的计量概念是有差别的。在会计学上,计量的基础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的单位有面值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单位两种,计量模式就是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的组合。因此,在会计学上,计量基础、计量单位和计量模式都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这导致对同一计量对象或客体,计量结果也存在多元性的特征。会计计量需要在多元性特征中进行选择,这是会计计量结果饱受质疑或怀疑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公允价值,这次的金融危机也暴露其计量的弊端。

财务学也需要计量概念。如同美国学者威廉·L麦金森在《公司财务理论》一书中所提出的:“财务学是一门定量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财务学更倾向于数学化。其原因也不难理解,从本质上说,财务涉及数字、方程式以及财产(与未来价值相比)的现值问题”①。但是“财务计量”在目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别于“会计计量”的概念。

其一,计量目的。会计计量的目的主要是确定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财务计量的目的是为拟订、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提供数据基础。现代财务学是以投资决策为重心的,对投资决策而言,需要客观地计量投资的预期风险和收益,并且对预期风险和收益的计量是基于现金流转的基础。这样,预期收益就成为财务计量的重要内容。对预期风险和收益的计量,其目的显然是服务于投资决策方案制定的。

其二,计量内容。在会计学上,计量的范围和内容是企业单位可以用货币进行金额表示的交易或事项,这些交易或事项总是与资产、负债、收益、费用等财务报表要素相联系。而在财务学上,计量的事项范围和内容总是与财务决策方案的拟订和选择有关。对决策而言,财务学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方法其实就是给予风险的“成本—收益比较法”,顺其推理,预期风险、预期投入和成本、预期收益和价值等,便构成财务计量的主要内容,并且还要计量和观察预期风险、成本、收益和价值等要素的时间分布。财务计量的多数内容需要用货币单位,这点与会计计量是相同的,但财务学对风险的计量和分析已经将计量单位从货币向非货币扩展。

其三,计量基础。出于确定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的计量基础在“时态”上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时的乃至面向未来的,但用于决策的计量基础可能是唯一的,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考察财务学的三大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前后一贯的计量基础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使得“现值”概念成为最重要的财务学基础性概念,“现值技术”成为财务管理的最基础性的“工具”之一。财务学的计量概念总是与现金流转概念保持一致性,这在会计学上还是很难做到的,至少还不是会计学的内在逻辑所能保持的。

3.会计报告与财务报告。说到“报告”,人们说得最多的是会计报告。流行的“财务报告”一词,实际上也是指“会计报告”。习惯上,人们不会区分“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或“财务报告”与“会计报告”,而是将二者当成同义语来使用。至于为何如此,换句话说,为何国内外会普遍地将会计上编制的报表或报告称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国内外流行的观点看来,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可用货币计量和表达的“财务性”信息。

其实,既然本文在会计确认与财务确认、会计计量与财务计量之间建立了差别,实际上也就等于将会计信息与财务信息、会计报告与财务报告区别开来了。因此,客观上存在两个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在一般情形下,会计信息是生成财务信息的前提或基础,财务信息的生成依赖于会计信息,但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调整转换成财务信息后,用于财务与经营决策的制定。会计的有些信息是可以直接用于决策与管理,而另有一些会计信息需要调整转换成财务信息后,方能用于分析、评价和决策工作。

注释:

①一些教科书将营运资本管理纳入财务学体系。考虑到这一点,也可以将西方财务学内容归纳为四项。

②这里是借鉴了习惯性的称呼或用法,即认为会计所提供的是“财务报表”。然而实际上,把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混淆的做法是否适当还是需要讨论的。在本文的第三部分,笔者专门讨论会计概念与财务概念的分裂问题,将会在概念上把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区别开来。

标签:;  ;  ;  ;  ;  ;  ;  ;  ;  ;  ;  

论企业财务的概念框架_目标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