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证分析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证分析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小康社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03)04-0001-0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文献,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对21世纪初期到2050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对策等都进行了高瞻远瞩的策划。其中,最具有新意的是关于小康社会的问题。本文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试就小康社会的若干基本问题做些探讨。

一、关于小康社会的本质和概念

关于小康社会的本质和概念问题,据我们的初步研究,从先秦到中共十六大共有5种有代表性的提法。

1.劳动小康概念。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康概念。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讲劳动可以致富。

2.社会小康概念。西汉的戴圣在《礼记·礼运》中对小康社会做了最早也是最全面的界定。他写道:“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国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戴圣的小康概念是按照儒家思想来解释的。

3.大同小康概念。在我国对大同问题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所谓大同概念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与此相联系的概念还有国外的乌托邦社会、理想国社会、伊甸园社会等。大同社会主张财产共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社会状态。大同小康社会就是指生活富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4.经济小康概念。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29日接见新加坡政府代表团时讲:“所谓四个现代化,只能搞个‘小康之家’,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即使我们的经济指标超过所有国家,人均收入仍不会很大。总之,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脚踏实地。”我们从《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共查到有40个地方用了小康概念,共有小康、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小康社会、小康的国家等5种提法。邓小平的小康概念突出了经济要素,注重经济收入问题。

5.全面小康概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我国的小康建设问题做了立体性和整体性的论述,因此可以概括为全面小康概念。其实,江泽民同志早在十三届七中全会上就讲过:“所渭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二、关于如何准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提法

关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府部门,都是个新的概念和提法。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或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于小康社会的本质问题,我们一定不能从单一的人均GDP上去理解,实现关于小康社会的若干主要指标,只是为提高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只有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立稳脚跟。所以,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注重国家内在的各种素质的提高,既要包括经济素质的提高,也要包括政治素质的提高,更要包括文化素质的提高。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在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中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的共同提高。关于小康社会的指标问题,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国外有联合国的小康指标,世界银行的小康指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小康指标,著名专家的小康社会指标等。我国也在1990年和1995年分两次大规模的研究小康社会的指标问题,分别制定出了我国城市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我国农村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上述指标不论来源于哪个渠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小康社会指标都可以分为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两大类。所谓刚性指标是指可以严格进行量化的各种小康指标,而所谓柔性指标是指不能进行量化的各种小康指标。刚性指标的弹性非常小,而柔性指标的弹性非常大。我国进行小康社会建设一定要把这两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城市小康社会建设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共同进行和同步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要比城市小康社会建设的难度大得多,这是因为农村人口是全国最大的弱势群体,而且在农村,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我国目前的“三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集中了开发难度最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其人口。所以,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放在这些地区。否则,城市发展了而农村依然如故,那就不能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国家,目前的二元结构特点已经完全超出了刘易斯和贝克尔的理论设想。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二元结构特点具有了多层次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二元结构;二是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二元结构;三是中部与西部之间的二元结构;四是西部内部发展快的省区与发展慢的省区之间的二元结构。所以,在我国进行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注意采取有效的对策,努力消除上述四个二元结构的问题,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东部省市也应该建立向西部地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快东部和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力度。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在小康社会建设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大要素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是有很大发展的。最早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指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核心是指现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后代人对资源的需求,人口的发展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二战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联系起来,重点是探讨环境质量与人口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这次党的十六大报告则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大要素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三、关于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问题

关于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国内外都有许多研究成果,这里从三个方面对此做些基本的介绍。

1.单一性小康标准。主要包括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度量标准和以恩格尔系数作为度量标准。(1)世界银行于1990年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把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三种类型。规定,198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45美元及以下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545~6000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小康相当于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2)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以下(平均200美元)确定为“贫困型”,300~480美元(平均330美元)为“温饱型”,570~2160美元(平均1380美元)的中下等收入水平为“小康型”,2290~5420美元(平均3240美元)的上中等收入水平为“宽裕型”,6200~27500美元(平均17080美元)的高收入水平为“富裕型”。(3)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制定了一个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为绝对贫困,0.5~0.6为勉强度日,0.4~0.5为小康水平,0.3~0.4为富裕,0.3以下为高度富裕。

2.综合性小康标准。主要有6种:(1)联合国标准。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在1970年关于生活及福利水平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赤贫、贫困、小康、富裕生活及福利水平的度量标准,主要涉及热量摄取、蛋白质摄取等16项详细指标。(2)世界银行标准。1990年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另加20个社会指标共21个指标组成了国际贫富标准的度量指标体系。(3)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教授在调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后,提出了现代化的10项标准。(4)美国社会卫生组织提出的ASHA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等6项指标。(5)美国海外开发理事会戴维莫里斯博士领导研究制定的PQLI生活质量指数,包括了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成人识字率三个指标,是衡量“人类最低需要”满足程度的指标。(6)法国的经济福利指标体系包括平均期望寿命等11项指标。

3.我国的小康社会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城乡差异较大,经济呈二元结构。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于1992年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我国全国、城市和农村三个小康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全国、城市和农村三个小康标准。全国标准取值方法主要是计算城乡两个标准按人口加权的平均数。就目前的标准而言,农村小康标准体系由16个指标构成,其核心指标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城市小康标准体系由14个指标构成,其核心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实际收入和平均期望寿命。

四、关于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阶段

关于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阶段问题,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我们暂时用老三步与新三步来概括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阶段问题。

1.邓小平同志的老三步战略阶段思想。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他的小康社会概念的同时,就对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做了具体的概括,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人均GDP从250美元提高到500美元,实现第一个翻一番;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人均GDP从500美元提高到1000美元,实现第二个翻一番;第三步从2000年到2050年,人均GDP从1000美元提高到4000多美元,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2.江泽民同志的新三步战略阶段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三步是指:第一步从2001年到2010年,人均GDP从840美元提高到1500美元,实现第一个翻一番;第二步从2010年到2020年,人均GDP从1500美元提高到3000美元,实现第二个翻一番;第三步从2020年到2050年,人均GDP从3000美元提高到12000多美元,实现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3.老三步与新三步的关系。从邓小平同志的老三步和江泽民同志的新三步战略阶段思想中可以看出,江泽民同志的新三步是邓小平同志的老三步战略阶段思想的细化和全面展开,邓小平同志的战略阶段思想的内容及其主要指标比较简单,而江泽民同志的新三步战略阶段思想的内容及其主要指标比较丰富。按照50%的产值分配率(在一定的GDP水平当中个人分配所占的比重。一般规律是,越是发达的国家产值分配率就比较低,而越是落后的国家产值分配率就比较高。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吃饭财政”是一个道理。)估计,到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城市居民约为10000元,农村为3500元左右。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城市居民约为30000元,农村为15000元左右。

五、我国2000年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1.城乡比较。据统计分析,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上海、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青海、新疆7省、市、区外,其余24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小康水平均高于城市小康水平,但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农村的生活发展水平比城市高。因为很明显,农村小康水平和城市小康水平虽然都反映了农村、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但其评价标准却有很大的不同,二者没有可比性。现实情况是,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6279.98元,生活消费支出4998.00元,其中食品支出1958.31元;同期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仅为2253.42元,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670.13元,其中食品支出仅为820.53元。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的35.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为城市的33.42%,人均食品支出农村为城市的41.90%。若以“八五计划”期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平均年增长率4.73%计算,到2022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水平,才能赶上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因此,大致可以认为,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比城市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大约落后20年左右。

2.东、中、西部比较。我们按常规分类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部分。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个省,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市、区。2000年,东部地区平均小康综合水平达176.9分(100分为达到小康水平的最低分值),超过小康标准76.9分,最高的上海综合水平达284.8分,在全国遥遥领先,北京以234.8分紧随其后,最低的海南也取得116.5分。中部地区平均小康综合水平达103.4分,超过100分的小康最低标准,但其中吉林得分96.7分,黑龙江得分97.4分,还没有达到小康最低标准。西部地区平均小康水平综合得分75.5分,内蒙古得分最高,仅为93.4分,西藏得分最低,仅为56.3分,次低的是贵州得分57.8分,没有一个省、市、区得分达到小康最低标准100分。从相对得分看,西部地区平均综合得分是东部地区平均综合得分的42.7%,是中部地区平均综合得分的73.0%。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小康水平综合得分差距明显。农村、城市比较,农村平均小康水平西部地区是东部地区的39.9%,是中部地区的66.7%;城市平均小康水平西部地区是东部地区的48.2%,是中部地区的92.7%。农村小康水平的东西部差距要大于城市小康水平的东西部差距。

3.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比较。我们粗略地把全国31个省、市、区分为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指5个民族自治区(广西、西藏、宁夏、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省。6个民族省份2000年平均农村小康水平、平均城市小康水平和平均综合小康水平分别是76.2、84.8和77.4,25个非民族省份2000年平均农村小康水平、平均城市小康水平和平均综合小康水平分别是136.3、118.2和128.5。民族地区平均农村小康水平、平均城市小康水平和平均综合小康水平分别为非民族地区相应值的55.9%,71.7%和60.2%。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平均农村小康水平差距大于平均城市小康水平和平均综合小康水平差距。从民族县经济水平绝对数看,1999年全国658个民族县人均GDP392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29元,而同期全国平均人均GDP654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4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0元。民族县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贫困地区和较发达地区比较。(1)平均农村小康水平居全国前5位的省、市是上海(284.4)、北京(239.3)、辽宁(221.2)、浙江(212.9)和天津(193.7),平均分值为230.3;居全国后5位的省、区是西藏(45.9)、云南(55.2)、贵州(55.9)、青海(57.6)和甘肃(70.5),平均分值为57,只相当于全国前5位平均分值的24.8%。(2)平均城市小康水平居全国前5位的省、市是上海(284.8)、北京(233.3)、天津(179.6)、广东(174.1)、浙江(172.1),平均分值为208.3;居全国后5位的省是贵州(63.8)、甘肃(67.3)、四川(73.7)、青海(73.8)和江西(73.9),平均分值为70.5,相当于全国前5位平均值的33.8%。(3)综合小康水平居全国前5位的省、市是上海(284.8)、北京(234.3)、浙江(193.0)、天津(183.5)和广东(176.2),平均分值214.5分;居全国后5位的省、区是西藏(56.3)、贵州(57.8)、云南(62.0)、青海(63.2)和甘肃(69.7),平均分值为61.8,相当于全国前5位平均值的28.8%。从经济水平绝对数比较,处于贫困地区的民族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则更为落后。2000年全国人均GDP7078元,甘肃省为3838元,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为2100元,临夏回族自治州为1435元,仅为全国平均的1/5。经济水平的落后,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民族地方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小康建设的前进步伐。

5.奉命老区比较。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区位的等等因素的影响,革命老区不少地方经济发展还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1999年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宁都县人均GDP2829元,兴国县2344元,宁冈县2610元,永新县2345元;陕北延安革命老区的延长县人均GDP2052元,吴旗县3612元,黄龙县2642元,子长县2154元。从总体上看,井冈山革命老区和延安革命老区人均GDP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

六、关于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条件和难点问题

1.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宏观经济总量GDP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1979年到200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5%。2001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万亿人民币,2002年超过9.5万亿人民币,排世界第七位。人均GDP2000年为840美元,2001年为900美元,2002年为950美元。二是金融资产总量雄厚。各种银行资产、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国家内外债资产的总量超过5万亿人民币。三是国际经济关系总量迅速扩张。近几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都在4500亿美元以上,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在2000亿美元以上。到2002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6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量居世界第二位。还有大量的境外投资。四是城乡居民的收入连年增长,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指数高。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0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0年的39.2%和49.1%。五是财源建设快,财政收入增长形势好,国债发行能力强。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0年,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28.1%下降到2000年的15.9%,农业就业者的比重由70%下降到50%以下。

2.我国目前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现状。2000年我国的总体小康社会水平在75%左右。2000年人均GDP,东部地区为1400美元,中部地区为850美元,西部地区为600美元。东部地区全面实现小康,中部地区实现了78%,西部地区实现了56%。到2000年,我国尚有三项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066元人民币,实现85%。二是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的比重只有80%。三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取量为75克,实现90%。2000年甘肃、贵州等落后省区的人均GDP只有500多美元,到2010年实现翻一番才1000美元,而东部地区2000年就有1400美元。可见,我国目前小康社会建设的不平衡问题也相当严重。

3.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到2001年我国仍有3000万人没有稳定解决温饱;全国仍有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社会保障条件之下;到2001年底,全国下岗职工800万人,其中实现再就业的只有79万人;到2001年底,全国城市失业人口达800万人,失业率在4~5%。另据研究,到2010年我国的人口规模将达到15亿,与2002年相比净增2亿人,这样大的净增人口规模对小康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证分析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