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课程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有关课程实际上开始于1982年教育部在五所中学的试点,当时称为计算机课程,一直处于试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到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一系列会议文件都在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2000年11月,教育部同时下发了3个涉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文件,正式把课程名称确定为信息技术;确定了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高中(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初中与小学普及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确定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要求。从此,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必须在我国中小学普及的必修课程。回顾十年的历程,现在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一、课程目标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经历了计算机文化(computer literacy)阶段与计算机工具阶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但是字里行间容易让人把信息素养看为主要是信息情感和态度问题。2002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实验中,组织人员编制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属于高中《技术》领域)。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构成的综合素养。”完成了课程目标是信息素养的确立,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从此,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一直定位为培养和提升包括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信息技术与参与信息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人文修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中小学生综合性信息素养。广大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行政人员、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已经认可了这个总目标。
但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遵循的指导纲要和高中课程标准的差异,还由于目标的描述尽管全面但不可能非常详细精确,所以十年来目标问题仍然是课程研究与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多种因素,全国性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现在还没有制定和颁布,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建设相当混乱,笔者认为即使颁布,各个地区也需要自己根据当地情况具体化执行。而首要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究竟是什么?江苏省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以后,制定了自己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了各个学段的细分,其特点是提出要“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突出了参与信息活动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反映了该省的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需要。
研究者对于信息素养目标的讨论也在深入,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有的提出应该关注信息科学的素养,都希望以其为课程的目标。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目标任务,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只是在强调信息素养的维度和程度上偏重不同,如果我们认识到信息素养本身的发展和层次性,所有概念还是可以统一在信息素养的范畴内。笔者认为当前重要的是厘清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对于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不同的基本要求,以及对于不同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的不同层次要求,这样有利于我们建设一个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发展
各种教材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发展。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无论其目标是计算机文化还是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指导纲要所规定的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着计算机而组织的,除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外,主要的是计算机各种应用软件系统的使用,因此产生了部分教材变成了某些应用系统的使用说明书的现象。2000年的指导纲要虽然名称上成为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也有了信息素养,但是不可避免地沿袭着过去的影响,小学内容的6个模块中有4个模块是计算机内容;初中内容的7个模块中有5个模块是计算机的内容;高中内容8个模块中有7个模块是计算机内容;而且名称都是“用计算机……”。2002年的课程标准则比较根本地完成了从计算机课程内容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的转变。例如,规定为必学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组成;内容按照信息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进行组织。而其中,信息获取的内容标准是:①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其例为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②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③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检索并获取网上信息。④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明确了以信息活动为中心的内容体系。而且,第一次把人工智能列入了中学课程选修模块中,无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结合的学习目标。
由于2000年指导纲要的简略和过于空泛,教材的编写与审查工作依据编写与审查人员的经验性成分相当突出,高中教材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十几套,它们是从送审的上百套教材中评选出来的;通过审查的教材有的比较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的仍然以突出计算机作为技术工具的内容体系编写。而2003年的课程标准颁布后的审查则有了明确的依据,审查通过的5套教材内容体系上符合要求,而内容组织安排上各具特色。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基本上由各个省市进行审查,因为依据的主要文件仍然是2000年的指导纲要,所以现在各个地区的教材品种很多,内容差异相当大。根据高中课程内容建设的经验,目前义务教育课程内容需要比较明确的、围绕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体系建设。江苏省进行的工作提供了一个范例,他们的指导纲要把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选修的拓展内容包括主题活动、程序设计和机器人3个模块,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进行选择,内容围绕信息素养的发展而形成体系,以与高中标准相衔接。
三、课程的地位问题
从信息技术课程设立以来,关于它的地位问题就一直在讨论之中。一方面,有些人认为,现在语文等学科中已经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学生从小就接触信息技术,所以不必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了;另一方面,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大学科)。
首先,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取消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现在是不可能取消的,一方面它承担着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系统地提高与归纳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并上升到理性应用的程度,同时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需要专门的信息技术课时学习;另一方面,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人力资源的流动性需求又非常大,不是所有学生都可能在学校外接触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的义务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学校提供未来劳动者所必需的信息技术课程。值得思考的是,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培养的信息能力的核心是什么?笔者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类学科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追求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的可实现、可操作的算法思维与创新精神。而这些是不能由其他学科替代的。
同时,理性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目前只能是小学科,不过这个小学科大有作为。纵观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其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据的课时都比较少,各个学段均不到100课时,平均每周1~2课时左右。为什么课时少呢?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是新课程,要在原来的课时计划中再挤出时间已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随着其他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这些隐性的信息技术活动实现。而信息技术教师就是要在课程内努力上好课,为学生打好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帮助和支持其他学科的教师做好其他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工作,这样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更加有利于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升,也有利于他们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也能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出来。
四、教师队伍的成长
也许,最大的课程建设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发展,由不到10万教师,10年内发展到百万人的庞大队伍,而且,面临的挑战包括课程的名称、目标、内容体系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各个方面,还包括学校信息化过程中的方案论证、系统环境的检查验收、校本信息技术培训等工作。值得高兴的是,他们不仅比较好地完成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并且在各个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队伍的迅速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教育部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这些培训还得到了微软(中国)、英特尔等公司的支持。可以指出的是,培训内容已经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使用逐渐转换为教学方法、新技术的学习;而培训方式发展为更加适合于职业培训中面对面的参与式培训与网络平台上的远程培训相结合。广大教师通过培训不但掌握了组织项目学习、主题活动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而且学会了如何着重引导、适度教导、针对性辅导,欣赏学生、鼓励学生等一系列非常实用的教学技术和艺术。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条途径是Blog、QQ、MSN、论坛等形成的学习社区,信息技术教师又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以一种非正规的形式学习新技术、新教学方法,以解决在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中具体的技能、技巧问题;而且教师体验了非正规学习社区,有助于他们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利用这样的概念和形式,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非正规学习,学生经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不仅学习了远程交流的方法,提高了信息素养,而且也实践了非正规学习的过程,掌握了一种终身学习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