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_农民论文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_农民论文

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切实论文,加强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的重要社会特征,也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关系到农村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这就对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全面分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个主流。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四个方面比以前确实加强了:一是随着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和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传统的恢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了;二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三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四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基础越来越好。

但如果从整体看,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这几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大的方面看,比如农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做得还不够;农村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的文化事业没有与经济建设同步。现在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此有一些反映是有道理的。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广大农民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和方式日趋现代化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好的创造和好的典型。但是也存在着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适应的状况,突出反映在文化娱乐活动减少了,社会治安状况复杂了等。这些情况也可以说明,在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其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看不到十八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只有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认识考察,才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才能增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如果我们能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从这样的层次上思考,应当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会面临好的机遇,呈现好的势头,正在孕育新的突破。事实正是如此:一方面,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特别是经过一些曲折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包括广大农民群众)已痛切地感到精神文明建设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认识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飞跃。另一方面,广大农民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新的要求,这是符合规律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农村精神面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要我们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组织好、发挥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能抓起来。

二、正确对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弄清、澄清几个问题,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1、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农村工作的最根本的目标,从本质上看,农村脱贫奔小康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协调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奔小康”是中心,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我们既不能因为小康是目标,所以要在小康目标实现了,再来抓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因为小康是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就应该让路,更不能认为抓住了小康,就等于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否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不能到位,落后或者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就会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是现阶段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为农民奔小康服务。我们抓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来抓。特别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产业化。要通过产业化把广大农民在经济利益上联系起来,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搞精神文明建设,搞宣传思想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向市场。

2、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产物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前在整个社会转型、转轨的进程中,包括农村改革的深化以及乡镇企业的转制,给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既深刻又巨大。很多市场经济的观念,将进一步冲击旧体制的束缚,如市场意识、竞争观念等。现实中农民群众确实在不断地接受。比如责任田与责任电问题、交公粮与售余粮问题。

应当说农村的市场化,农村的改革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是改革造成的,也不是市场化直接带来的。事实上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完善越来越高了。因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机遇也越来越好,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3、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深层次地去思考,这其实就是农村的“对外开放”。在这里,农村的“对外开放”明显地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镇化促进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东西,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湖州市区邻近城镇的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好,农民的文化素质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立场坚定,不能因为城市喇叭吹的响,听着不习惯,就把耳朵给塞住,而要正确分析,哪些是不适宜农村的,哪些是农村要学习的。这样,我们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会得到加强,取得成效。

4、农村传统文化习俗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种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建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在农村,有的农民祖祖辈辈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许多特定的生活习俗。我们说这中间,有许多(绝大部分)是符合乡规民俗的,有的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良好的文化传统,我们要肯定,要发扬光大。比如到了中秋节合家团聚;过春节大家走亲访友;敬老爱幼,邻里互助;正常的红白喜事,等等。目前,许多农村正在广泛开展以“遵纪守法,讲究卫生,礼貌待人,邻里和睦,敬老爱幼,扶贫帮困,见义勇为”为主要内容的“树新风”活动。但也确实存在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相背离的东西。比如,一些地方乱建庙宇、乱建坟墓,一部分人思想素质不高,好吃懒做,甚至小偷小摸。对这些问题,要注意引导,要把好的传统发扬光大,通过教育,把不良的习俗进行规范、整治,让它们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开展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针对思想道德建设等薄弱环节,我们当前应当注意抓好以下几个关节点:

1、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找准切入点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要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贯彻“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硬”起来。把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目标、要求进行细化、量化,使之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并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做到经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项工作一起抓,两项指标都作为重要的任务去完成。

其次,加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农民思想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它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特点,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就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承认个人利益,但不能搞极端个人主义,更不能损人利己;鼓励勤劳致富多挣钱,但不能金钱至上,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但这种提高不是自然而然的,而要依重于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和灌输。以此为切入点,就能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选好突破点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落到实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千头万绪,必须突破一点,而这个突破点就在乡、村党员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以乡、村党员干部的“官德”建设作为先导和突破点,这既是乡、村党员干部自身建设的要求,也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乡、村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广大的农民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民群众往往从他们身上看共产党,看社会主义。搞好乡、村党员干部的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对群众就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农民群众就会跟着做、学着做。“子率以正,孰能不正!”因此,作为乡、村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率先垂范,作好表率,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农民群众做到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凡是农民群众不可做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不去做;凡是党和国家倡导的道德风尚,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样,就能以党风带民风,以“官德”保“公德”,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好支撑点

小康目标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紧紧围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来进行,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支撑点。

实现小康目标离不开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的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实力的增强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就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下力气搞好乡村企业,发展“三高”农业和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实力;要与为广大农民服务结合起来,同计划生育、节约土地、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企业等群众性活动;要以集镇为重点,以镇带村,制定规划,逐步推进。广泛开展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教育,开展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抓好扶贫济困,搞好村组服务的温暖工程,在农民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实用科技知识培训,采取科技联户、专业户示范等方法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把每个农民都置身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得实实在在。比如当前在农村一些地区存在一个突出问题:不仅要把农副产品生产出来,而且要卖出去,并且要卖个好价钱。这三者是个信息、技术、市场销售问题,但农村就缺少信息、人才、技术,市场化程度低,难于进入市场,把这些问题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就有针对性,就是围绕了小康目标,就不是空对空,就有实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增加投入,要解决文化经费少,队伍散,阵地少,设施差,活动少的问题,一方面要改善体制,发展多元投入机制,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上做文章。

在跨世纪的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样要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

标签:;  ;  ;  ;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