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而且这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所以,必须要将生态理念注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注重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城市内部的绿色建设,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引言
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更高要求,它更具体、详细地提出了对城市发展规划的条件。生态环境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可持续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为了全面完成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以环境为本,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1生态城市的目标及规划设计涵义
1.1生态城市的目标
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尽量向低碳生活靠近的一种概念,它的目标是社会繁荣、人民幸福、经济发达、体制完善、环境优美等。在城市这个系统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让人类、社会和自然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所遵循的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了贯彻这一理念,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系统,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工业产业严格遵守环境要求指标等。
1.2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了两方面,一个是城市规划,另一个是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是综合管理城市的前期工作,主要是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结构进行规划,起指导和规范城市设计的作用。城市建设是根据城市规划研究确定的内容,有目的、针对性的进行基础建设,以此来实现资源、环境、社会间的交融,在保证城市发展、环境良好优秀的前提下取得利益最大化。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在不断努力前进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不违背国家政策,有效地对城市进行规划,促进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2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设计与绿色生态不协调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为了促进城市的生态发展,必须重视城市规划设计中绿色要素的应用。城市规划设计与生态设计的相结合,在理解层面上不可只浮于表面,应深刻理解。今天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与绿色生态不相匹配。中国的城市生态建设多是基于原有的城市建设进行绿化发展,并没有对新技术合理运用,使得城市规划生态化局限于绿色景观,没有更好地发挥环保价值,难以满足城市生态要求。
2.2城市生态规划造成了城市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城市规划没有采用生态战略,往往采用了科学规划方法,却没有对这些方法从生态的角度合理应用。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不仅要考虑为城市居民创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还需要高度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城市规划设计中,单一的模仿使得城市规划和设计失去了城市的独特性,城市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城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也随之消失。
2.3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没有建立生态安全体系
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但城市居民不包括在生态保障体系中。没有通过宣传教育发挥对城市居民的引导作用。城市居民没有低碳生活理念,不利于生态城市规划。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中,需要建立生态安全体系。目前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之间没有建立关联性,新技术,新能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应用,城市的生态发展受到了阻碍。
2.4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城市生态发展相结合
城市规划和设计不仅包括生态要素还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然而,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虽然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加强,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相结合。更没有从城市的整体生态角度出发,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已经规划实施的城市景观破坏,而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并没有对破坏的城市景观进行修复,即便是修复了局部景观,也失去了原有的城市生态效应。
3优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
3.1加强绿化,优化城市环境
绿化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绿化建设能够减少噪音、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绿化效果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使公园的绿地和湖面相呼应,构成绿地斑块,并使河道与街道绿化形成的绿色廊道结构,与农田、防风林等郊野景象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完善绿化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满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绿化植被和绿化形态结构,例如,道路两侧设置防护林,广场设置景观墙,住宅小区的绿地等,并与城市的能源消耗、用水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分布、环境污染等其他指标统筹规划,合理设置,构建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2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构建绿色海绵城市
水是生命之源,在城市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水资源紧缺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优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加强污水处理,减少废气、废物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构建绿色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雨水处理系统,把经处理的污水、雨水用于农田灌溉,优化排水、蓄水系统设计,通过绿色海绵城市的构建,提升城市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并把绿色海绵理念运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升城市的整体蓄水、排水能力,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城市抗旱防洪实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降低能耗,优化能源使用
降低能耗,优化能源使用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减少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能源的使用,如煤炭,对能源使用合理规划,以低碳、节能、环保为基本出发点,例如,发电的余热可以用来取暖,既减少了废气排放和环境污染,又节约了能源,优化了城市环境。通过能源生态指标的制定,约束城市建设中的违规行为,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
3.4生态交通
交通运输是城市的枢纽,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如电动车,构建低碳环保的城市生态交通运行体系,运用网络优势,提高各个交通网点之间沟通联系,将各个路段的交通信息实时传递给交通运行的管理部门,实现对城市交通的实时监控,不断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从实际出发,倡导绿色交通,多步行,尽量少驾驶私家车出行,乘公交车代替私家车,减少污染和噪音,加大绿色出行方式的资金投入,在城市的街道上设置共享单车,既环保,又能增强人们的公德意识,通过生态交通体系的构建,推动城市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5道路设计
道路是交通和人们出行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道路路线,缩小两点间道路的直接距离,减少施工的工程量,节约原材料,合理规划道路线位,减少因道路施工建设对植被区和景观区的占用,旧路改造以改为主,有效运用旧路的优势和原材料,促进资源的重新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加强道路横断面的设计优化,加大绿化带的配置力度,隔离噪音,优化空气质量,优化道路等级,减少和避免车辆的绕行、拥堵现象,缓解交通压力,降低因汽车尾气的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3.6重视生态景观设计,突出城市特色
城市景观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外在体现,代表着城市的风格和发展状况,因此,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占重要地位,在设计过程中,把控好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的内在联系,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把城市文化和生态环境有机融合,通过生态景观体现生态效益,突出城市的人文特点。江河湖两岸的林带、公园、广场都可以融入景观设计,还可以通过生态景观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突出城市的循环经济特色。
3.7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例如在城区内应加强对一些较大的河流的保护,在人工河道设计中,应尽量保留自然的堤岸曲线,并通过绿化设计,保护水土,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既有助于调节气候,又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对防风固沙,抗洪排涝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人文、经济和环境因素,调整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将设计方案和实际考察的资料相比对,反复推敲,加以修正,保证设计方案科学合理,通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促进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结束语
总之,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的重点是在满足城市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现状,采取一系列生态规划措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方朝晖.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4):67-68.
[2]刘晓阳,曾坚,张森.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策略探讨[J].建筑节能,2018,46(10):1-7.
[3]王景景.关于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J].智能城市,2018,4(18):63-64.
论文作者:吕新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设计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