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相关研究论文_杨华,

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相关研究论文_杨华,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443500

摘 要: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对于血液病患者的出血症状的减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不同血液疾病发生出血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研究和PLT研究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血液病;预防性血小板输入;血小板计数

引言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通过对各种血液疾病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的患者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达到安全水平,从而防止出血症状的发生。目前世界上多数的医疗机构以20×109/L作为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但相关研究表明,多次反复输入单采血小板可能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问题,且会造成较大的血液资源浪费。因此,血小板输注阈值的降低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国内外都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1.不同血液病发生出血的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因骨髓造血干细胞或者造血微环境受到破坏而导致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ania,IPT)则是一种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的被破坏的血小板数量增多的综合征,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原与血小板上的抗体进行了特异性结合,导致机体脾脏等处出现血小板阻留,并发生血小板破坏,部分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小板短时间内大量减少。AA与IPT发生出现的原因均为PLT降低所导致的。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出现恶性克隆的疾病。该病发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在血管内聚集了一定量的白血病原始细胞,使小动脉、静脉的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导致发生了严重的局部出血。另外,组织器官由于受到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导致正常的造血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减少了血小板的产生。早幼粒与单核细胞白血病还可能会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大片的皮下出血或者多部位出血,且颅内出血的风险极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获得性干细胞疾病,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骨髓出现亢进性增生,并出现了形态异常或者病态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的功能出现障碍。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则是在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使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MDS与ML引发出血的原因均为骨髓抑制导致PLT降低而导致的。

患者出现的出血症状主要包括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牙龈、鼻腔出血,血尿、大便隐血等,其中最严重的是发生颅内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性,对患者的生命有着极大的威胁。

2.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分析

目前,在世界上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显示,PLT<20×109/L已经不再适合作为血小板输注的标准。根据美国和欧洲标准制定委员会的推荐意见,在患者出现由于骨髓自身的因素所导致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时,则可以将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阈值降到10×109/L。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研究显示当出现慢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PLT降低到5×109/L以下时才可能会出现自发性出血的情况。而在AML导致出血的血小板预防性输注上,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采用10×109/L作为阈值的AML患者的出血率与采用20×109/L作为阈值的AML患者的出血率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国内的研究则发现,当AML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时,将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阈值降低到5×109/L时,仍然是安全的,但如果患者在进行化疗前白细胞水平较高或者伴有肝病、严重感染、局部损伤等疾病,且没有进行有效控制时,此时应将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阈值提高到15×109/L以上。另外有研究根据患者的PLT不同分为三组进行实验,三组患者的PLT水平分别在(10~20)×109/L、(5~10)×109/L、(0~5)×109/L,实验结果表明三组患者的出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PT的血小板预防性输注上,有研究表明无感染、发热现象的患者将血小板输注阈值降低到10×109/L仍然安全,且以20×109/L和10×109/L作为血小板输注阈值,患者的出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目前对于无感染、发热、肝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的安全PLT水平以及当PLT为(5~20)×109/L时患者的出血风险是否相同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对血液病患者建立PLT的研究与展望

在发生出血的血液病患者中,部分患者在PLT为(40~50)×109/L时便会发生出血症状,而部分患者的PLT即使低于10×109/L时也没有出血症状的发生。目前在AML患者出血方面的研究,仅仅是根据PLT以10×109/L和20×109/L进行了粗略的分组。尽管目前有研究表明将血小板输注阈值降低到10×109/L仍然是安全的,但是由于不同疾病存在着不同的出血机制,因此10×109/L能否作为不同疾病统一的血小板预防性输注阈值目前尚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除了PLT以外,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也与血液病患者的出血症状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普及较为困难,所以在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血小板输注上,仍需将PLT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有部分学者认为机器对于PLT低于20×109/L的检测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受制于目前的仪器水平,而手工进行PLT检测又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PLT检测仍然以及机器检测为主。

为了进一步对血小板输注阈值的降低进行研究,如果可以按照(15~20)×109/L、(10~15)×109/L、(5~10)×109/L、(0~5)×109/L进行分层,并根据患者血液病类型的不同对患者的出血症状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参考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不同PLT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血小板的输注时机进行提示,能够为帮助患者减少出血,并减少血小板输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征. 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进展[J]. 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8):268-268.

[2]刘丽娜, 穆士杰, 胡兴斌,等. 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的比较[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3, 15(3):206-209.

论文作者:杨华,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相关研究论文_杨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