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摘要: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因其注重语言的认知结构和文学语言的选择过程而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认知语言学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主要图形与背景,意象图式和认知隐喻三种认知工具展开。本文基于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通过三种认知工具对英国著名现代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离去》进行分析,以期与读者共勉。
关键词:认知工具;《离去》;艺术特色
1.诗歌《离去》的创作背景
《离去》创作于大英帝国衰落之际,拉金选择在田园荒野之中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忧伤情感,其苍凉的主题正与当时的英国现实相吻合。诗歌采用传统的英诗格律,语言运用自如而巧妙,同时又将粗鄙的俚语和口语成分引入到考究的诗歌结构与韵法之中。除此之外,诗歌将想象力与生活细节并重,其风格深受哈代影响,表现出由冷静、忧郁、自嘲等诸多情感混杂而成,完整地绘制出了那个时代英国人的精神肖像。
2.对于认知工具的理解
上文中已经提到,认知工具主要由图形与背景,意象图式和认知隐喻三部分构成。
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中,图形占据主要地位,其类似于前景化特征。由于其通常代表着“新的”或者“运动着的”事物,因此图形在认知语言学中被称为“关注点”或“抢眼点”。而背景是与图形相反的特征,在认知语言学中则被称为“忽略”。
(1)意象图式可以被定义为“我们日常的感知交互和身体经验的反复呈现模式。”(林笑鸽,2007:3)例如,每当我们从椅子上站起来或者在椅子上坐下,或者出入家门的时候,我们便会体验到“起来和坐下”以及“进来和出去”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象图式。人们定义这下意象图式的原因便是为了当新生事物出现时,能够给予其合理的解释。
(2)认知隐喻通过把源域特征映射到目标与产生效果。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结构认知隐喻,本体认知隐喻,方向认知隐喻,三种类型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3.从认知语言学分析诗歌《离去》的艺术特色
如下便是这首英文诗的主体部分,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
Going/ There is an evening coming in/ Across the fields, one never seen before,/ That lights no lamps.
Silken it seems at a distance, yet/ When it is drawn up over the knees and breast/ It brings no comfort.
Where has the tree gone, that locked/ Earth to the sky? What is under my hands,/ That I cannot feel?
What loads my hands down?(菲利普·拉金,2006:05)
(1)以“关注点”为核心的图形模式应用
题目“going”(离去)是一个表示运动的动词,其前景化的运用使其成为了第一个关注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理解的原因有三点:从语言学层面上看,其违背语言学对于文学作品的基本规定,即表示运动的单个动词是不被用作文章题目的,因此其应当成为关注点。从意象图式理论出发,我们可以认为此处包含一个中心—周边的扩展性概念,诗歌中“我”的位置既是诗歌的中心,也是诗歌的起点和最终到达的终点。从认知隐喻方向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离去》中涉及到两个基本结构,“一是“由进到出”的结构,二是由“源头—途径—目标”的结构,只是目标的尽头尚且未知,”(栾义敏,2013:06)因此,在诗歌中,“离去”一次只是告诉读者文中的“我”大致的起点和运动轨迹,并未详述所到达的目的地是哪里。这种对于“目的”的省略的写作手法,通过认知文体前景化手段预示了文中的“我”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这一道理,暗示了人们虽然在努力逃离现实,但是最终却不知能到达何方这一启示。
(2)“图形”与“背景”两种模式的巧妙结合
“图形”指诗歌中的我的“轨迹”,“背景”指我移动的“路标”。在第一节诗歌中,“黄昏”一词指的是图形,“原野”指背景,“穿过”指途径,这些词在诗歌中只是形式的方面,然而其中却蕴含着强烈的意识冲突。首先,“离去”表示由空间上的近距离带远距离,因此其可以用方向认知隐喻描述为“走来—离去”结构,或者用意象图式结构描述为“起点—途径—(未知的)目标”结构,但是诗歌中的“黄昏”却正在“走来”,也就是代表着黄昏源自于外界,并且正想说话者走来。笔者选择用图表的方式对这一运动进行描述:
(说话者?)←(黄昏)←原野←(黄昏)←(源头?)
其次,在这个意象图式中,“离去”来自的源头以及所朝向的说话者都是未知的,所以在图表中用问号来表示。另外,“黄昏”既可以被看作在“原野”之前,也可以被看作在“原野”之后,因为它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用意象图式可以表现为:
目标(说话者?)←途径(穿过原野)←(源头?)
在第二节,主语仍然是黄昏,但是诗人使用了代词来替代它,使其未被直接提及。Silken it seems at a distance, yet/ When it is drawn up over the knees and breast/ It brings no comfort.(菲利普·拉金,2006:05)
此处我们可以观察到黄昏的动态结构不是“离开”,而是相反的“走来”,但此次不同的是,源头不但是单纯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情感的作用,句中的drawn up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用图标由右向左表示如下:
(说话者)←膝盖和胸膛←超过←靠近←黄昏←远方
如果用意象图式则表示为:
膝盖和胸膛(说话者的?)←超过←(黄昏)在远方
目标←途径←源头
也可以用方向认知隐喻表示:
(说话者的?)膝盖和胸膛←(拉上)←远方丝绸般的黄昏
(里面)←(外面)
在第三节,消极的认知结构“下降”,并且以下降作为诗歌结尾。最后一行中描述道“是什么把我的手压得下降了?”,通过这样一种前景化的结尾使这一问句成为了诗歌的焦点,并且诗歌以非常消极的认知隐喻方式使结尾“下降”,从而暗示了“死亡即将降临”这一哲理。
4.总结
本文通过图形与背景,意象图式和认知隐喻三种认知工具对拉金的诗歌《离去》分析得知:尽管诗歌的标题是“离开”,可是所有的意象图式、认知隐喻、比喻和背景都在营造“走来”这一意象,或许诗歌正是以表面的主题“离开”来暗示诗歌的另一种主题。无论其意图如何,这种认知隐喻在诗歌领域的应用才是更应当值得推敲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林笑鸽. 论拉金诗歌的后现代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菲利普·拉金. 菲利普·拉金诗歌[J]. 诗选刊,2006,05:63-65.
[3]栾义敏. 菲利普·拉金诗歌的语言特色[J]. 作家,2013,06:114-115.
论文作者:杨季行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认知论文; 诗歌论文; 图式论文; 菲利普论文; 意象论文; 黄昏论文; 这一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