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石油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及总体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吴孟卿[1](2021)在《A+H股配对交易策略 ——基于Copula函数》文中认为A+H股是指由同一家公司发行,同时在港交所和内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同权股票,理论上应当同股同价。实际上由于两地市场交易机制、国际化程度及交易费用等差异,交易价格往往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这些股票由同一家公司发行,其基本面因素和风险因素相同,因此应当具有高度相关的价格走势。综上这些股票之间很可能存在套利机会。随着沪深港市实现互联互通,投资者可以在本地市场买卖A+H交叉公司的股票,因此利用A+H股价格差异和价格相关性进行配对交易,获取无风险收益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截止2020年7月,A+H股上市公司已有114家,超过80家可进行融资融券。因此基于配对交易的理论,A+H股很有可能包含大量优质的配对交易标的。基于这些标的进行配对交易,套取无风险收益具有潜在的吸引力。本文从条件概率的视角基于Copula理论来拟合A+H股的对数收益率序列的分布,动态选择A+H股配对组合的交易标的,从而设计有效的交易策略进行套利,并基于通用的策略绩效指标验证策略的有效性。本文研究发现:A+H股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对数收益率间具有协整性,这证明了A+H股存在套利机会;之前关于A+H配对交易的研究均证实了这一点,但是这些研究多使用了协整策略进行套利,无法捕捉到两地股市间存在的非线性相关性。而大量研究已经表明,A股港股间存在大量的非线性相关性,因此仅依靠协整进行策略研究难以全面反映A+H股价格及其衍生序列间的相关性,可以基于此进行改进。本文利用前人筛选出来的45家在沪港通开通前上市且具有融资融券业务的A+H股,根据标准化价格距离平方累积值SSD最小准则选择其中价格相关性最高的5对标的,将其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的人民币计价股价序列处理成对数收益率序列用于拟合序列概率分布;然后,基于上述概率分布构造收益率序列的分布函数,利用AIC、BIC准则选择最佳Copula函数进行拟合,基于形成期内最佳Copula函数的的参数,通过求偏导得出回测期内A+H收益率的条件概率分布,以此作为A股、H股错误定价指数MI_A、MI_H并基于此构造交易策略。当MI_A大于0.9且MI_H小于0.1时做空A股做多H股,当MI_H大于0.9且MI_A小于0.1时做空H股做多A股,在MI_A、MI_H反向越过0.5时平仓。在扣除包括融券费等所有交易费用后,在三个回测期内交易策略分别实现了7.13%、5.07%和4.99%的调整年化收益率,平均胜率为68.94%,每期最大回撤率均不高于7%。这表明本文提出的交易有效。我们在拟合Copula函数时发现选定的A+H股间存在上尾相关性高于下尾相关性的现象,且总体上银行类A+H股价格相关性普遍高于其他行业。最后,笔者就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与展望。
王晓丹[2](2020)在《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巨震,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中国政府以“国家队”身份、以超过一万亿的资金规模直接入市救助股市。后期又面临大量资金是否和如何退市问题。此次中国“国家队”资金救助股市为世界各国(地区)所关注,也为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实验,本文重点考察和研究这一重大的经验事实。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释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和研究现状,突出了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现有关于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的相关文献做梳理。从股市危机的特征和政府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从文献中总结政府救市策略的目标、具体方式和政策效果,并重点突出股市干预基金的设立及运行效果;进而立足于中国政府股市干预策略,以及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缺陷;最后指出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金融史的角度,以政府救助方式为划分,并遵循重大股市危机发生的时间轴,对20世纪以来历次典型性金融危机中各国(地区)政府救市的经验做比较,尤其集中于政府直接注资股市的策略比较,对比较成功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详细展开,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股市的政府干预策略差异。着眼于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政府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并详细剖析2015年股市危机的救市计划,为中国股市危机的应对措施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对政府入市策略做理论分析,结合中国股市的典型性特征,基于噪声交易模型,分别从股市危机的形成、中国政府救市的目标与策略、入市干预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入市效应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运行情况和策略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救市资金及其后续调整的详细统计是救助策略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五章首先集中关注2015年中国股市大波动期间,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队”救市资金的统计,分别从资金入市的市场背景、资金的筹集规模、入市结构安排、选股原则、后期资金动态调整、等各方面剖析政府此番的注资行动;并对“国家队”各持股成员拆分比较,以完整展示救市资金运行全貌。第六章基于第四章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计划的政策效果,分别从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对市场整体层面和被救助对象个体层面的波动性影响、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检验等三个方面,对政府此番股市救助策略的实施效果作评价。第七章是政府救助策略的处置问题研究。在政府入市模型的框架之上,退市理论研究探讨了政府退市的目标设定、交易策略、预期效果等,并在两期模型中给出了政府退市的必要条件和持仓调整的操作策略,对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初步的机制设计。本章第二部分基于退市模型的结论,通过对救市资金的投资成本和各期收益水平的核算,指出“国家队”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为退市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八章对研究成果做总结,指出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各国(地区)股市危机救助历史的梳理与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救市的策略选择及救市资金的后期运行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入市方面:政府入市救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政府通过增持股票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政府的股市干预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并且干预力度越大,个股的收益率波动性越低;降低股票的噪声交易程度是救市资金降低股市波动性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退市方面:国有资金大量滞留股市是有负面作用的,退市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退市的目标比入市实际上更多元,所以退市行为更应该谨慎和有策略。考虑到政府对不同目标的偏好或权衡,其实后危机时期政府救助资金退出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和时机。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入市资金的损益平衡,其实2017年底已经出现过全部退出的时机。但是,实际上政府至今还活跃在股市中,说明政府在某些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的目标函数中可能包含了“投资收益”最大化。如果如此,政府救市资金理论上没有确定的最优退出时间或时机,相机抉择是最优策略。本文的创新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把政府干预股市的行为分为入市和退市,分别分析,尤其是退市策略分析。因为现实中往往是入市很果断,退市很麻烦,需要特别慎重。政府入市的后处置直接决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却往往在策略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将政府救市资金退出问题纳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政策研究中,为救助资金的后续处置机制作出理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择机撤出救助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全球各市场类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退市制度设计。探讨救市资金的处置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现有资金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较为细致的核算救市资金自入市以来的成本和各期收益情况,为救市资金的后续处置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为退市策略的机制设计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对政府干预股市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内生化处理,并设定政府入市的目标函数与退市的目标函数不同:前者是稳定市场,后者的目标函数中是包含投资收益的。鉴于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基本属性,结合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政府入市的理论研究以稳定股票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干预目标具有合理性,已有文献也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以本文对2015年政府救市资金的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救市资金的筹集渠道、干预效果和资金变动等现实情况,本文对救市资金在后危机时期的处置研究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政府退市的目标函数,符合政府干预政策的市场逻辑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把投资收益作为政府重要的干预目标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的,本文对政府救市资金退市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政府对各市场领域的干预行为评估。第三,在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理论判断,并在实证分析中加以验证。理论上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交易噪声实现,这为政府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不足也是三点:第一,在理论分析中,把退市目标简单化处理为“获得投资收益”,确实过于简单和抽象,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政府与双重目标即投资收益和稳定市场,甚至有更多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构建相应模型太复杂,模型构建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后再深入研究。第二,受数据可得性的局限,在统计分析中,本文采用季度性数据追踪救市资金的持股情况,但是季度性数据难以捕捉政府救市资金的具体交易时点及价格,导致救市资金的成本收益核算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除以出资方证券公司的资产账户收益情况为补充外,要反映救市资金的真实收益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第三,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仅对政府救市资金的干预效果以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标准衡量,并未考虑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对救市资金的作用机制也仅以降低噪声交易渠道解释,指标选择比较简单。
于露[3](2020)在《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低碳能源产业发展用以改善环境,天然气行业作为低碳能源中重要的一项,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天然气行业,一批天然气企业在国内迅速崛起,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对象,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在天然气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如何从中去伪存真,如何从不同角度衡量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并且最大程度地规避投资风险,找到适合投资的天然气股票,是投资者所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为帮助投资者理性的投资,本文通过探讨天然气行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且行业中哪些上市公司更有投资潜力,使投资者合理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在天然气这一领域上选择优秀的投资目标从而提高投资收益率。另外,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为其他行业的投资者提供一定的研究方法参考,各投资者可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针对自己行业的特点,在建立模型时引入贴合本行业特点的指标,从而形成新的研究结论。本文首先阅读研究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并对其加以整理概括,整理出国内外有关投资价值的相关理论,最终选取了基本面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对天然气上市公司加以分析。宏观层面通过分析宏观经济背景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这两方面得出国家大力推崇低碳发展,发表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了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中国的天然气行业投资总额更是在世界名列前茅,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天然气行业发展必将是我国发展的一大重点;中观层面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天然气能源的相关投资正处于稳步高速增长中,天然气行业景气指数一直呈现上升状态,一大批天然气相关企业崛起、成长,并且行业内竞争加剧,一些子行业突显出较大的成长空间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中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从微观层面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53家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2017、2018年度财务报告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估,并综合因子得分排名结果和其市盈率、市净率排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天然气、东方环宇、新潮能源、新疆火炬、新疆浩源这些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综合宏观、中观、微观可以看出天然气行业是值得投资的,投资者可参考比较上述五家公司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最大程度地规避投资风险。
王玥欢[4](2020)在《股票投资择时策略研究 ——基于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带动着金融创新的进程,投资者通过开发多样的量化投资策略来指导股票投资。在量化投资领域中,择时交易作为其非常重要的研究模块,长期备受投资者青睐。为研究如何在正确的时机进行股票交易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择时策略算法,不仅能够准确客观评价交易机会,客服主观情绪偏差来提高投资效率,同时还能够让投资者快速掌握股票未来价格走势规律,对期望获得超额收益的股票投资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方法的择时策略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的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来对历史交易数据进行分类,剖析出历史数据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走势作为该择时算法的交易信号。其次,对各交易信号出现后的第二日涨跌情况进行预测的同时,借助基于K-中心点(PAM)算法的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类别的第二日股价走势做出预测,根据这两项预测内容来制定合理的交易操作。最后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泛化性,以期为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为:(1)基于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方法建立的量化择时策略实证效果理想。研究发现这两种聚类方法在函数型数据分析方面收敛速度较快,建立的择时策略算法平均胜率超过55%,对期望获得超额收益的股票投资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聚类分析方法在股票价格走势聚类方面效果理想,学习能力较强,其多次聚类结果呈现出“类内属性相仿,类间区别明显”的特点,另外,基于这种聚类方法的涨跌情况预测分析平均胜率达到60.42%;(3)基于PAM算法的聚类分析方法在拟合股票未来走势方面效果理想。该方法在择时算法股价走势预测实证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预测结果能够基本贴合实际走势且各走势重要时点预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平均胜率为56.25%。
赵思齐[5](2020)在《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央企及其所属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国企中的龙头企业,中石油集团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号召,通过其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石油济柴)和集团公司之间的重大资产置换等市场化操作,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的整体上市,为央企及其所属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本文研究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主题聚焦于中油资本混改路径及效果。从我国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中油集团自身发展战略的方面分析本次混改的背景,并分别从国企背景、企业自身、产融融合等视角分析混改的动因,从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和筹集配套资金等方面分析了混改的过程和路径,同时运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分析了混改前后所产生的变化,最后通过混改前后一段时间内的股票价格变化简要分析了资本市场的反应。本文研究发现:中油资本将混改与整体上市、业务调整等相结合,创新了国企混改路径和方式;本次混改符合中央关于国企混改的精神,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促进了公司治理的严格化和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推动了企业战略转型和整体发展;中油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整体上市,给企业注入了全新活力,财务绩效有所改善,市场反应积极。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中央企业及其关联公司在实施混改时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严密的设计和系统的规划,选择合适的混改路径与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混改工作;为了实现股权多元化同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必要以不同方式引入国有或私人股东等战略投资者,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促进企业战略转型,推进业务调整,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杨殷月[6](2020)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油资本的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经营情况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并重要的影响,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体制建设的关键。近几年,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国企混改”)迎来了新一轮的热潮,成为了当下经济发展的热点。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强调了未来国企改革的发展方向是混合所有制,肯定了国企混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政策的提出意味着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现阶段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重点,会对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国企混改展开深入研究分析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本文的研究分析是以我国国企混改发展为基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中油资本通过资产重组实行整体上市的方式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事件,综合运用了案例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来研究混改对中油资本的绩效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中油资本的混改情况,具体是从参与方、混改动因和混改历程这几个方面展开的。然后,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混改对中油资本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第一、从横向、纵向两个层面分别分析了混改对中油资本财务绩效的影响;第二、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了混改对中油资本的市场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研究了混改对中油资本绩效的综合影响。最后,得出了研究结论,第一、混改提高了中油资本的财务绩效;第二、市场也对中油资本的混改做出了正向的、积极的反应;第三、混改后,中油资本所拥有的金融业务是全牌照、多板块的,实现了产融结合,发挥了融融效应,优化了组织结构,提高了风控能力,从而使中油资本的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随后,总结了从中油资本混改中得到的启示,从而为其他国企混改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任梦歆[7](2020)在《奇虎360回归A股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由沿海扩展至内地,提出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愈发繁荣,借此我国的资本市场也逐渐开放。随着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自身的经营发展策略,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还不完善,上市流程冗杂且耗费时间长,在此情况下,许多企业便把目标转向了海外市场,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要求低、速度快,深深吸引了国内大批急需资金的企业。21世纪初,为顺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大力支持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对境外上市政策放宽,由此引起了不少企业进军海外资本市场的热潮。随后的几年,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大量选择私有化退出境外资本市场,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进行再上市。本文通过分析奇虎360公司,探究互联网公司境外上市私有化回归的动因与回归后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深入了解到上市公司做出回归A股决策的真实原因。奇虎360作为在境外上市的明星公司,无论是公司本身还是公司的创始人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境外上市和私有化退市中都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因此通过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究其私有化回归的动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次,分析奇虎360在A股借壳上市后的经济和财务效果,判断其选择私有化回归这一决策是否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及正向的发展动力,从而也为其他在海外上市并想要私有化回归的中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文章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同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第二部分概括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上市企业私有化回归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另外还介绍了论文里用到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国上市中资企业回归A股的概况和奇虎360的简介及其从纽交所退市和借壳上市回归A股的过程。第四部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我国相关制度等背景,具体分析了奇虎360进行私有化退市的动因。第五部分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研究了奇虎360回归前后的市场效应和财务效应。第六部分结合上述分析,并根据其中出现的问题得到相应启示,为即将回归和意图回归的中概股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投资者做出合理的决策、监管者改进制度建设,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王康[8](2020)在《上市公司资产置换财务绩效研究 ——以中油资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7月,首批央企国资改革试点名单公布,国企改革正式开始。中国石油集团也紧跟改革步伐,成立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运营金融业务,将旗下多项金融业务划转至中油资本,至此中油资本一举成为最大的央企金控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将石油济柴与中油资本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使金融业务获得更广阔的空间,重组规模达到755亿元,是2016年A股市场最大的重组案例。2018年随着国企改革的步伐加快,以资产置换方式进行资产重组越来越受到上市国企的青睐,本文通过研究中油资本资产置换案例,给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和国企改革提供借鉴。本文对中油资本以资产置换方式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资产置换的基本概念、类别、步骤、动因、风险和相关理论。其次对本次重大资产置换重组的交易双方进行详细介绍,回顾资产置换的过程,分析资产置换的动因,然后运用事件法、EVA评价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和熵权TOPSIS法对中油资本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在重组方式、重组标的物的选择和重组过程都是成功的,短期内改善了公司经营状况,为金融业务带来了新机遇,取得了较好的短期财务绩效,是中国石油集团的一次成功的战略布局。虽然中油资本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短期内提高了财务绩效,但由于资源利用低、后期整合不到位等原因,致使企业发展放缓,中长期财务绩效不容乐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提升运营效率、优化资产资源配置。同时发现中油资本存在非公有资本引入过低、股权结构不合理、经营风险增加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混改细则、引导非公有资本的进入、加强信息披露、优化股权结构、建立资源共享管控模式、引入专业人才、建立动态薪酬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对前沿科学技术投入的对策和建议。
王梦云[9](2020)在《市场如何惩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 ——基于投资者印记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困扰,其中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新闻的曝光使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细胞,决定了宏观经济的质量与活力;投资者作为市场中企业的相对主体,其市场反应是鉴别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晴雨表”,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与市场反应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当企业发生了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后,投资者会受到哪些影响,市场会通过何种方式对失责企业进行惩罚?通过本文的研究,了解市场惩罚失责企业的内在机理和路径方式,有助于投资者的自我诊断和理性决策,有助于资本市场的正向调节和相关监管政策的颁布实施,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本文选取中石油两个失责事件和一个负责事件作为研究案例,特别地引入印记理论,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利用事件研究法对中石油的三个案例进行市场反应分析,从惩罚强度(累计异常报酬率偏离值)和惩罚长度(恢复时间)两个维度,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市场反应。同时结合NVivo11.0软件对中石油股吧中有关事件的评论进行核心编码,得到投资者对事件的相关态度,最后基于投资者印记视角,对上述中石油案例的市场反应进行相应的模型构建与归因分析,从而深入探究市场如何惩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行为。研究发现:当企业发生失责行为后,市场一般会通过股价下跌等手段惩罚企业;在两个失责事件发生时间、事件性质及产生后果相似的情况下,市场会对后者进行更为严重的惩罚;另外,当频频失责的企业进行负责行为时,市场会对该企业的负责行为表现出“不作为”的态度。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当企业发生失责行为时,市场会对企业做出负面反馈以惩罚企业,这一过程会刺激投资者留下“印记”。(2)当企业再三出现失责行为时,投资者“印记”结合“企业再次失责”信息会令投资者产生失望的消极情绪,导致市场会对企业加重惩罚。(3)在企业多次发生失责行为的背景下,投资者“印记”结合“企业负责信息”会让投资者对该负责行为产生质疑,从而表现出市场“不作为”,让企业为之前的“不负责任”承担“现时责任”。(4)除了上述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失责印记”还会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对股市的满意度,以及推动规整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
朱芳慧[10](2019)在《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资本市场反应研究 ——以中国漂绿榜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的盛行,绿色环保的价值理念风靡成潮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一环境变迁以及对经济利益的灵敏嗅觉之下,一些企业开始以“绿色马甲”来包装自己,“漂绿”应际而生。作为一种实质上的伪社会责任行为,漂绿一旦发生即悖离了有责任感的经济原则,严重侵蚀社会福利,挑战社会秩序。目前关于漂绿行为的界定、表现形式、产生动因及治理等研究已有零星成果。然而,却鲜有学者通过实际案例考察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资本市场反应。基于上述问题的考虑,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方面:第一,企业漂绿行为这一现象具有哪些特征?形成动因?第二,资本市场能否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曝光给予惩戒?惩戒效应又是否显着?第三,不同特征的企业漂绿行为的曝光是否会引起资本市场不同的反应?本文基于中国漂绿榜,针对2013年至2016年上榜企业的漂绿行为进行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得到我国企业漂绿行为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动因,其次通过事件研究法查究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资本市场反应。结果表明,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够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曝光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十分显着。为究其因,本文继而根据已得结论中漂绿行为总体现象的特征,进一步对资本市场的反应进行分类考察。结果显示,在漂绿表现形式、企业性质、地域分布、行业归属的特征因素下,资本市场对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惩戒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漂绿行为越严重,市场的反应越消极,两者呈正相关;国企遭受的惩罚比民企更严厉;中部地区企业的消极程度比西部以及东部企业更显着;食品、化工行业相较于电子、能源及医药行业反应不足。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我国企业漂绿行为的有效治理建议。纵观全文,希冀有以下几方面贡献:第一,通过对企业漂绿行为的相关研究,从漂绿角度深化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等关联理论,同时丰富漂绿这种新现象的理论内容;第二,探讨资本市场对不同因素下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惩戒程度的差异,有利于丰富当前有关漂绿行为的实证研究结果,并拓展针对漂绿行为曝光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三,根据研究结论有助于甄别某些具有隐蔽性的漂绿行为,以及逃过或轻受资本市场惩罚的几类企业,帮助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对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经济惩罚功能,避免全社会陷入漂绿的巨大陷阱。
二、中国石油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及总体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石油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及总体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A+H股配对交易策略 ——基于Copula函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主要特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Copula函数理论回顾 |
2.2 基于Copula函数的错误定价指数理论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配对交易研究综述 |
2.2.2 基于A+H股价差进行套利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关于Copula与配对交易研究综述 |
2.2.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3章 A+H股交叉套利问题分析与交易策略的构思 |
3.1 A+H股配对交易套利分析 |
3.2 交易策略设计思路 |
第4章 交易策略的设计方案 |
4.1 配对交易标的股初步筛选 |
4.2 交易数据的选取与构建 |
4.3 交易信号与交易机制设置 |
4.4 交易费用的计算 |
4.5 回测交易详情展示——以农业银行为例 |
第5章 交易策略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评价 |
5.1 策略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
5.2 交易策略方案的评价 |
5.3 交易策略方案的风险提示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创新 |
1.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
1.4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
2.1.1 股市危机的特征 |
2.1.2 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利弊之争 |
2.2 政府救市政策的方式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
2.2.1 政府干预政策的目标及方式划分 |
2.2.2 股市平准基金的设立 |
2.2.3 政府干预股市的政策效应 |
2.3 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行为研究总结 |
2.3.1 中国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
2.3.2 中国政府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及影响分析 |
2.3.3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成因分析 |
2.3.4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理论研究与不足 |
2.3.5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实证研究与不足 |
2.4 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处置理论探究 |
2.4.1 政府干预措施退市的必要性 |
2.4.2 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困境 |
2.4.3 中国政府救市行动的后处置研究进展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各国(地区)政府股市救助政策的比较 |
3.1 自由放任走向积极干预的美国股市 |
3.1.1 “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主义 |
3.1.2 “黑色星期一”:建立熔断机制 |
3.1.3 2000年互联网泡沫:交易制度改革 |
3.1.4 2008年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
3.1.5 2020年股市崩盘:无限量量化宽松 |
3.2 股市平准基金盛行的亚洲市场 |
3.2.1 日本经济泡沫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
3.2.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政府注资 |
3.2.3 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政府借贷 |
3.2.4 1998年中国香港金融危机与盈富基金 |
3.2.5 中国台湾股市危机与股市平准基金 |
3.3 中国大陆的股市干预史 |
3.3.1 中国2015年以前的历次股市干预 |
3.3.2 2015年中国政府救市计划简介 |
3.3.3 中国政府的股市干预措施总结 |
3.4 各国(地区)政府救市政策对比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政府入市的理论分析 |
4.1 噪声交易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 |
4.2 入市模型基本假设 |
4.3 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均衡 |
4.4 政府股市干预的行为及其目标 |
4.5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均衡 |
4.6 政府入市效应的理论假说 |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政府救市资金运行的统计分析 |
5.1 救市资金持股统计 |
5.1.1 持股规模 |
5.1.2 持股结构 |
5.2 救市资金动态追踪 |
5.2.1 持股规模变动 |
5.2.2 持股结构调整 |
5.3 救市资金持股指数编制 |
5.3.1 指数计算说明 |
5.3.2 救市资金整体持股指数 |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政府救市效果的实证检验 |
6.1 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6.1.1 流动性衡量及假设 |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6.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
6.1.4 DID流动性实证结果 |
6.1.5 稳健性检验 |
6.2 救市资金对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影响 |
6.2.1 模型设定及假设 |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
6.2.4 GARCH模型检验结果 |
6.3 救市资金对个股波动性的影响 |
6.3.1 模型设定及假设 |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3.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
6.3.4 GMM稳健性检验 |
6.4 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噪声交易的量化 |
6.4.2 噪声交易机制检验 |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资金退出策略(后处置)研究 |
7.1 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理论研究 |
7.1.1 退市模型设定 |
7.1.2 定义均衡策略 |
7.1.3 退市均衡策略求解 |
7.1.4 两期模型下的政府退市策略设计 |
7.1.5 政府退市模型的政策含义 |
7.2 救市资金退市的现实依据 |
7.2.1 收益率估算方法 |
7.2.2 救市资金初始成本核算 |
7.2.3 救市资金累计收益率核算 |
7.2.4 救市资金与A股股指收益比较 |
7.2.5 救市资金收益横向比较 |
小结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综合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分析理论及方法 |
2.1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的理论 |
2.1.1 投资价值定义 |
2.1.2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概念 |
2.2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方法 |
2.2.1 价值流派的基本面分析 |
2.2.2 市场流派的技术面分析 |
2.2.3 本文投资价值分析方法的选择 |
2.3 本文投资价值分析的具体思路及方法 |
2.3.1 本文投资价值分析的具体思路 |
2.3.2 本文投资价值分析的具体方法 |
第三章 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中观及宏观层面分析 |
3.1 基于宏观层面的相关因素分析 |
3.1.1 天然气行业宏观背景分析 |
3.1.2 天然气行业宏观政策分析 |
3.2 基于中观层面的相关因素分析 |
3.2.1 天然气行业概括及现状分析 |
3.2.2 天然气行业景气指数分析 |
3.2.3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
第四章 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微观层面分析 |
4.1 微观层面因子分析法具体指标的构建 |
4.2 微观层面因子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型 |
4.2.1 因子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
4.2.2 微观层面因子分析法的模型 |
4.3 微观层面因子分析法具体分析过程 |
4.3.1 因子分析法指标选取的原则 |
4.3.2 具体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
4.3.3 数据处理 |
4.3.4 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 |
4.3.5 因子分析 |
4.3.6 综合得分排序结果 |
4.4 因子综合排名与市净率、市盈率表现对比分析 |
4.5 对比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研究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4)股票投资择时策略研究 ——基于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
2.1 函数型数据的定义 |
2.2 函数型数据的重构 |
2.3 函数型数据的聚类分析 |
2.3.1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函数型数据聚类算法 |
2.3.2 基于PAM算法的函数型数据聚类算法 |
第3章 基于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的择时策略构建 |
3.1 择时策略设计背景及思路 |
3.1.1 择时策略设计背景 |
3.1.2 择时策略实现思路 |
3.2 中国石油股价高频数据 |
3.2.1 数据描述与预处理 |
3.2.2 函数型数据的拟合 |
3.2.3 函数型数据主成分分析 |
3.3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 |
3.3.1 聚类簇数K的确定 |
3.3.2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聚类结果分析 |
3.4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结果的股票后续表现分析 |
3.4.1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结果的第二日涨跌情况预测 |
3.4.2 基于PAM算法的函数型数据聚类股价走势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的择时策略有效性验证 |
4.1 择时策略算法有效性验证思路 |
4.2 验证集数据择时策略有效性验证 |
4.2.1 涨跌情况预测有效性验证 |
4.2.2 股价走势预测曲线与实际曲线对比 |
4.2.3 股价走势预测有效性验证 |
4.3 股票投资择时策略的泛化性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5)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权理论 |
2.1.2 股权结构理论 |
2.1.3 公司治理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 |
2.2.2 整体上市相关研究 |
2.2.3 产融结合相关研究 |
3 混改路径分析 |
3.1 案例选择背景 |
3.2 混改各方情况介绍 |
3.2.1 石油济柴 |
3.2.2 中石油集团 |
3.2.3 中油资本 |
3.3 中油资本混改动因分析 |
3.3.1 基于企业国有资本视角 |
3.3.2 基于央企产融结合视角 |
3.4 中油资本混改路径 |
3.4.1 中油资本混改重要时间点 |
3.4.2 混改路径 |
3.4.3 混改的具体实现步骤 |
4 混改效果分析 |
4.1 混改对上市公司影响分析 |
4.1.1 对股权架构的影响 |
4.1.2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
4.1.3 对业务结构的影响 |
4.2 混改的财务绩效分析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营运能力分析 |
4.2.3 盈利能力分析 |
4.2.4 成长能力分析 |
4.3 混改的市场反应分析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油资本的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的研究 |
1.2.2 混合所有制改革必要性的研究 |
1.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文章结构和技术路线 |
1.3.1 文章结构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述 |
2.1.1 混合所有制内涵 |
2.1.2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 |
2.1.3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 |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 |
2.2.1 现代产权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3 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协同效应理论 |
2.4 绩效评价方法 |
2.4.1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4.2 市场绩效评价方法 |
第3章 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况 |
3.1 混改参与方介绍 |
3.1.1 石油济柴 |
3.1.2 中国石油 |
3.1.3 中油资本 |
3.2 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
3.2.1 注入优质资产的需求 |
3.2.2 拓宽融资渠道的需求 |
3.2.3 对接资本市场的需求 |
3.2.4 实现产融结合与融融协同的需求 |
3.3 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及方案 |
3.3.1 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 |
3.3.2 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 |
3.3.3 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的特点 |
第4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油资本的绩效影响分析 |
4.1 混改对中油资本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1 混改对中油资本财务绩效影响的纵向对比分析 |
4.1.2 混改对中油资本财务绩效影响的横向对比分析 |
4.2 混改对中油资本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
4.2.1 股价波动分析 |
4.2.2 超额累计收益率分析 |
4.3 混改对中油资本绩效影响的综合分析 |
4.3.1 金融牌照齐全,扩大业务范围 |
4.3.2 实现产融结合,发挥融融效应 |
4.3.3 优化组织机构,提高治理水平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
5.2.1 选择合适的混改方式 |
5.2.2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
5.2.3 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奇虎360回归A股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境外上市企业私有化研究 |
2.1.2 境外上市企业私有化动因研究 |
2.1.3 借壳上市效果研究 |
2.1.4 香港上市企业回归A股效果研究 |
2.1.5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价值低估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规避管制理论 |
第三章 奇虎360回归A股现状 |
3.1 中概股发展概况 |
3.1.1 中概股美国上市概况 |
3.1.2 美国上市中资企业回归概况 |
3.2 奇虎360公司介绍 |
3.3 奇虎360回归A股的过程 |
3.3.1 赴美上市 |
3.3.2 纽交所有化退市 |
3.3.3 借壳江南嘉捷A股上市 |
第四章 奇虎360回归A股动因分析 |
4.1 内部动因 |
4.1.1 公司价值被低估,影响融资发展 |
4.1.2 降低美股市场上的交易成本 |
4.1.3 调整公司经营战略,保持国内网络安全地位 |
4.2 外部动因 |
4.2.1 美股市场监管制度严格,大环境低迷 |
4.2.2 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
第五章 奇虎360回归A股效果分析 |
5.1 奇虎360回归A股短期效果分析 |
5.1.1 私有化的正向溢出效应——基于事件研究法 |
5.1.2 企业价值提升 |
5.1.3 融资效率增加 |
5.1.4 股权结构优化 |
5.2 奇虎360回归A股长期财务水平分析 |
5.2.1 偿债压力缓解,偿债能力稳步提升 |
5.2.2 营运能力小幅下降,逐步恢复原有水平 |
5.2.3 盈利能力增强并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
5.2.4 增速在波动中上升,成长能力提升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奇虎360私有化回归动因总结 |
6.1.2 奇虎360私有化回归效果总结 |
6.2 启示 |
6.2.1 中概股应理性作出私有化回归决策 |
6.2.2 政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6.2.3 投资者应理性投资,避免盲目跟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上市公司资产置换财务绩效研究 ——以中油资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资产置换的基本概念、类别和步骤 |
2.1.1 资产置换的基本概念 |
2.1.2 资产置换的类别 |
2.1.3 资产置换的步骤 |
2.2 资产置换的动因和风险 |
2.2.1 资产置换的动因 |
2.2.2 资产置换的风险 |
2.3 资产置换的理论基础 |
2.3.1 协同效益理论 |
2.3.2 多元化经营理论 |
2.3.3 资源配置与再配置理论 |
2.4 财务绩效的概念 |
2.5 财务绩效的理论基础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2.5.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5.3 战略管理理论 |
3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案例分析 |
3.1 资产置换双方企业的概况 |
3.1.1 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3.1.2 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3.2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的方案 |
3.2.1 资产置换的时间轴 |
3.2.2 资产置换的主要内容 |
3.2.3 重大资产置换 |
3.2.4 混合支付方式补足差额 |
3.2.5 募集配套资金 |
3.3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原因分析 |
3.3.1 国企改革势在必行,进行战略布局,走专业化道路 |
3.3.2 上市公司连年亏损,保壳任务严峻 |
3.3.3 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提升企业效率,实现资产增值 |
4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财务绩效分析 |
4.1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短期股价效应的评价 |
4.1.1 研究设计 |
4.1.2 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
4.2 中油资本EVA评价 |
4.2.1 中油资本的EVA |
4.2.2 中油资本EVA的财务绩效评价 |
4.3 资产置换前后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1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
4.3.2 运营能力指标分析 |
4.3.3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4.3.4 发展能力指标分析 |
4.4 熵权TOPSIS法的财务绩效评价 |
4.4.1 熵权TOPSIS法的计算过程 |
4.4.2 熵权TOPSIS法的财务绩效评价 |
5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和借鉴意义 |
5.1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存在的问题 |
5.1.1 非公有资本引入过低 |
5.1.2 中油资本股权结构不合理 |
5.1.3 资源利用低,企业发展放缓 |
5.1.4 经营风险增加 |
5.2 对策建议 |
5.2.1 完善混改细则,引导非公有资本的进入 |
5.2.2 加强信息披露,多方式优化股权结构 |
5.2.3 建立资源共享管控模式,引入专业人才,建立动态薪酬管理体系 |
5.2.4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对前沿科学技术的投入 |
5.3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对上市公司的借鉴意义 |
5.3.1 选择契合的重组对象 |
5.3.2 选择简单高效的重组方式 |
5.3.3 混合支付的交易方式 |
5.3.4 严格的信息保密措施 |
5.3.5 三层股权框架的设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市场如何惩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 ——基于投资者印记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4.1 理论方面的创新 |
1.4.2 方法方面的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涵义及其成因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涵义 |
2.1.2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 |
2.2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市场反应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1.1 印记理论概述 |
3.1.2 印记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
3.2 投资者印记视角下市场惩罚企业失责行为的机理分析 |
第4章 案例介绍 |
4.1 案例公司简介 |
4.2 案例事件选择 |
4.2.1 中石油大连海域污染事件(事件一) |
4.2.2 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储罐爆炸事件(事件二) |
4.2.3 中石油发布《中国石油2013 年度环境保护公报》(事件三) |
第5章 研究设计 |
5.1 事件研究设计 |
5.1.1 研究方法及步骤 |
5.1.2 市场模型 |
5.2 编码归因分析质性研究 |
5.2.1 研究方法及工具 |
5.2.2 样本选择 |
5.2.3 编码过程 |
第6章 案例分析 |
6.1 连续失责事件与投资者失望 |
6.1.1 连续失责事件的市场反应 |
6.1.2 市场加重对储罐爆炸事件惩罚归因分析 |
6.2 负责事件与投资者质疑 |
6.2.1 中石油发布《环保公报》的市场反应 |
6.2.2 市场投资者对《环保公报》发布事件的归因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1 论文研究结论 |
7.1.2 论文研究启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中石油2005~2019 年期间失责事件不完全统计 |
(10)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资本市场反应研究 ——以中国漂绿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创新和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漂绿行为的发展及表现形式 |
2.2 漂绿行为的动因研究 |
2.3 漂绿行为曝光的后果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 |
3.1 漂绿的内涵 |
3.2 漂绿相关理论 |
4 中国漂绿榜分析 |
4.1 中国漂绿榜的概述 |
4.2 漂绿行为总体现象的特征分析 |
4.3 漂绿行为的动因分析 |
5 中国漂绿榜的市场反应研究 |
5.1 研究方法和步骤 |
5.2 漂绿行为曝光的市场反应 |
5.3 不同表现形式漂绿行为曝光的市场反应 |
5.4 不同性质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市场反应 |
5.5 不同区域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市场反应 |
5.6 不同行业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市场反应 |
5.7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中国石油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及总体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A+H股配对交易策略 ——基于Copula函数[D]. 吴孟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D]. 王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2)
- [3]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D]. 于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4]股票投资择时策略研究 ——基于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方法[D]. 王玥欢. 华侨大学, 2020(01)
- [5]中油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及效果研究[D]. 赵思齐.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6]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油资本的绩效影响研究[D]. 杨殷月.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7]奇虎360回归A股动因及效果研究[D]. 任梦歆.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上市公司资产置换财务绩效研究 ——以中油资本为例[D]. 王康.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9]市场如何惩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 ——基于投资者印记视角的研究[D]. 王梦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10]企业漂绿行为曝光的资本市场反应研究 ——以中国漂绿榜为例[D]. 朱芳慧.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投资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 混改论文; 回归模型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