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实践——以珠海接霞庄改扩建酒店设计项目为例论文_刘毅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梳式布局是其最典型的布局形式。本文结合笔者参与设计的接霞庄项目,分析了岭南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延续原有村落梳式布局的肌理特点,充分尊重和延续地方文化脉络。

关键词:岭南建筑;肌理;梳式布局;三间两廊

1、岭南传统建筑文化概述

所谓岭南,它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主要是五岭以南的地区,大致范围为广西桂林以东、广东、海南以及福建南部[1]。岭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中西方间的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自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岭南人思想开放,逐步形成开放革新、兼容并蓄、务实求变的心理。这些思想上的改变,也影响了当地建筑风格,当地建筑表现形式灵活,在尊重民俗、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依水而建,形式多样,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总体上来说,岭南建筑主要有三种建筑风格,分别为珠三角、粤西地区的广府建筑;二是以客家排屋、客家围屋、福建土楼为表现形式客家建筑;三是潮汕地区的潮汕建筑。

我们通常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其大部分村落布局形式主要有梳式布局、密集式布局、围拢式组团布局和自由三点式或牌楼式布局等等。梳式布局是最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主要包括广州、佛山、肇庆等地区的建筑。“梳式”(亦称“耙齿式”)布局为主,南北排列成行,分别留出“火巷”,成为聚落内的通道。[2]梳式布局朝向、采光、通风良好,非常适合珠三角地区的气候条件,从而形成我国珠三角地区所独有的布局形式。

图2接霞庄酒店区鸟瞰效果图

2、接霞庄项目的设计分析

笔者所参与设计的珠海接霞庄改、扩建酒店项目,是对岭南建筑风格探索的一次尝试。接霞庄位于珠海斗门区西北部斗门镇南门村,珠江三角洲西岸虎跳门东岸,原为赵家庄。毗邻斗门旅游大道,附近珠港高速、斗门大道、龙霞路等多条城际大道。改建之前的接霞庄是一个有着宋代皇室后裔印记的古村庄。始建于清嘉庆初年,经历200多年的风雨洗礼,其村落设计仿广州西关模式,庄内房屋建造及环境布局,恢宏大观,整个庄园掩映在青山绿水、翠竹环绕之中,宛如世外桃园。2007年12月,赵家庄被珠海市、斗门区旅游部门定为“斗门八景”之一。被誉为“南中国独树一帜的私家庄园”。为促进当地城市功能的完善,更好配合古村落风景旅游开发,在维持接霞庄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在南部改扩建一处高档民宿酒店。总用地面积16667.75m2,总建筑面积8300m2,客房数60间,容积率0.5。

本案项目遵循古建筑改造“修旧如旧,补新以新”的基本原则,延续原有村落梳式布局的肌理特点,保留珍贵的历史文化建筑遗址,再此基础上对古村落局部房屋进行适当改造和修缮,并在村落南侧扩建生态型、极具岭南地域风格的高端民宿酒店建筑群。完成后弥补接霞庄古村落旅游开发中,配套设施不足的现状,作为当地古街地段酒店的高端分支和延伸。让人们在旅游观光古村落风貌原址的同时,更好的了解斗门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脉络。

图3接霞庄北侧“古建筑保护街区”和南侧“酒店扩建街区”总体平面图

2.1规划布局肌理

1)广府平原村落规划布局分析及延伸设计

珠三角地区广府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以梳式布局的空间结构为代表。原村落大部分为梳式布局以—条平行于民居面宽方向的横巷为梳把,以多条与之垂直的纵巷为梳齿,主要依靠纵巷解决入户交通,并疏导气流与雨水适应当地的湿热气候。村落民居大多以矩形平面形式呈现,前塘后村。塘后的建筑群,通常以祠堂为首,设置在第一排中间位置,作为民居的引领,横平竖直的排列。尽管许多村落的总平面呈现不同的形状,本质上很多是梳式布局的一种变形。

在接霞庄改建过程中,首先调研古村落的布局特点,接霞庄街巷整齐,交叉简单,层次分明,利于建筑设置。接霞庄四面临水,庄内保有中心塘。庄内北侧为完整的历史遗留保护建筑街区,对历史悠久的石板老街和历史保护建筑作详细测绘实录,对场地内现存建筑逐一进行甄别、分类、定级。设计中以原地成条、成片地保留和改造水系、老街和老建筑(内部空间)为主,可称为“修景设计”或“整饬设计”。[3]这些设计既留意保护和尊重历史上的地脉关系和老街段、老房子,也有选择地赋予新的展示或功能,打造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名片”。建筑依主街两侧南北向布置,并通过次街串联而成。

图4接霞庄新旧街区的布局比较

参考老街的测绘资料,保持原有的地脉和肌理关系,再把以新材料设计的现代风土建筑“嵌”进老街区,并赋予新的功能。同时以村落南部中心塘为核心,进行民宿酒店区域的扩建设计。在扩建设计过程中,以老街区历史保护建筑为“蓝本”,对组团布局形式和传统立面元素、细节尺度进行提炼精简,设计适应酒店功能的新建筑。

在南侧护庄河的桥头,另设酒店区域的主要入口及交通疏散广场,与村落东面的原有入口分离,避免旅游流线和住宿流线的交叉。

整理原有村落的肌理现状和传统梳式布局的特点,以“梳把”状横巷为主街,设有3处必要的公共配套建筑以及集散广场,以满足整个民宿酒店的经营和游客游览服务等需求。通过设计合理的街巷尺度,局部的商业节点放大及景观处理,尽量保持与原有村落布局的“无缝链接”。

图5接霞庄交通流线和功能布局分析

2)景观、交通节点临水,构成元素多样

珠三角村落较有特色的公共空间是水埠及其周边空间,广府传统村落中的公共节点空间形式较为多样,有片状的广场、线性的滨水空间、也有点状的水井空间,景观的构成元素多种多样,植物种类、铺装形式等富有地域特色,使各节点的丰富度得以提高。[4]接霞庄四周还建有一条在200多年前堪称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私家庭院护庄河。通过一条小河与庄内中心塘相连,有桥有水。幽幽古道石板街、“奉天诰命”碑、“梧轩赵氏家塾”匾额,这些特有的景观元素,点缀在接霞庄的历史长河之中。

项目扩建酒店区围绕中心塘,设置内部接待大堂等设施,交通节点结合传统景观设计,意在“复原”步移景异的岭南村落的自然风貌。

2.2岭南民居建筑特点的提炼

1)平面形制——三间两廊

广府民居的基本型三间两廊的平面布局是形制研究的重点。首先平面定义了居住空间的分割和使用方式,“三间两廊”是平面格局的简练概括,但是这里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变化和可能影响三间两廊平面布局形式的因素很多,如入口的设置方式,正屋、廊屋和天井之间的流线组织方式,正厅的分割,卧室内部空间分割,上下层之间的垂直交通等等。[5]接霞庄内也是以三间两廊为主。

通过对传统岭南民居平面形制案例进行汇总梳理,从中提炼出的几种典型的三间两廊户型平面示意图。从中我们总结了大致以下规律:

①入口的设置方式

入口的设置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正面入口和侧面入口,后者最为普遍。入口的方式跟村落内单体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内部的流线组织方式

三间两廊内部的流线组织方式最为普遍的做法是将“厅”作为交通的转换空间,这里的“厅”包括正屋的厅堂和廊房(从侧面进入三间两廊时,廊房成为过厅),这是一种经过式的流线组织形式。另外一种选择是过道式,以过道串联或部分串联厅、房、廊和天井。

③房间内部空间分割

房间内部的空间划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当家庭人口过多时,只需在房的中部设不到顶的木隔断或砖墙便可对房间二次分割,两侧最多可设四间房间,俗称“四门朝厅”。

图6传统三间两廊形制的四种典型形制

图7接霞庄民宿酒店的“三间两廊”平面图及室内空间参考意向

2)传统立面元素提炼

①锅耳墙

外形在五行中属金,而广府地处南方属火。因金生火、水克火,故山墙取金有镇火之意。山墙博风处常刷成五行中属水的黑色,盼能镇压南方火邪和住宅丁火,一般用于大户人家。接霞庄山墙设计中也提炼了锅耳墙造型元素。

②屋脊

以岭南建筑的特征为蓝本,接霞庄参考了岭南地区最为常见的龙船脊。岭南地区河网密布,先民以“船辑为生”的传统,且有划龙舟的习惯房屋的正脊两端高跷形似龙船,因此又称为龙船脊。

③立面细节及材料的运用

关于南区扩建部分的酒店建筑风格,以新建筑的风格与历史保护建筑风格统一为原则,同时灵活运用新材料和新的空间形式,涵盖古建筑民居的风骨和现代的创新细节,使得接霞庄历史村落在传承地方营造特色与古老记忆的同时实现发展更新。

接霞庄在立面的处理上,充分尊重岭南建筑的基本特征元素,同时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设计,恰当的运用现代的元素和当地传统的材料。 南门村的蚝壳墙曾是岭南民居比较常见的一种独特工艺,在建造房屋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极具浓郁的地方民居特色。我们在公共区域的单体建筑上,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节能做法。同时在客房部分运用现代材料在质感和颜色上呼应传统民居立面形式。其他主要墙面、屋顶、窗框、天井等部位材料参照传统样式,使用不同灰度的砖块砌筑,颜色统一而不单调,既呼应了古建街区的历史风貌,同时又灵活处理增添现代元素,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民宿精品。

图9岭南风格的立面设计

3、结束语

岭南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别具一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一些岭南建筑已经失去原有的功能,在充分尊重保留历史文化遗址的基础上通过对村落非历史保护性建筑的进行适当的改建和扩建,重新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内容,从而达到延续当地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的目的。在设计过程中,本案延续原有村落梳式布局的肌理特点,并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田园式岭南风格建筑群。

珠海接霞庄改扩建酒店设计项目,是对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次深入探索和提炼设计,意在保护和修缮原有传统历史街区的同时,适当进行高端民宿酒店的扩建,配合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既使得古老庄园重新焕发活力,又可以成为当地历史文化脉络的展示窗口。传统民居聚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保护、修缮、更新、改造传统民居聚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延续的根本,也是中国当代建筑师新时期的重要历史使命。我相信随着接霞庄改扩建酒店的开发设计及竣工运营,能够真切的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建军. 议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在住宅设计中的传承.《中外建筑》-2005-08-20

[2]唐孝祥.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30

[3]闫峻丹.东地区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设计策略.《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08-01

[4]李宗倍.广府文化背景下珠三角与桂东南传统村落形态比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06-12

[5]李海波. 广府地区民居三间两廊形制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2013-06-01

论文作者:刘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  ;  ;  ;  ;  ;  ;  ;  

岭南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实践——以珠海接霞庄改扩建酒店设计项目为例论文_刘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