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论文_马文宝

陕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论文_马文宝

摘要:新的时代来临,意味着新的篇章和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艰苦时期人民所坚守的革命精神是托起新时代的基石和后盾。虽然和平难得,但更难得的是铭记艰苦岁月里,那些真实的生活和寓意,而传承更重要的是对艺术文化底蕴的汲取。

关键词:陕北民间舞蹈;秧歌;安塞腰鼓;内涵

前言

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提出过人民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回顾党和国家的发展和历史,从起义到坚持战斗,从长征到成功会师,从延安时期到夺取全国政权,到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的到来,每一次的坚持和成就,都是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而来。这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艰苦奋斗是工作、生活、思想的作风要求,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强大的精神力量之源泉。正是因为这段艰苦的时光,我们才能看清来时的路,想好以后要走的路;正是这段岁月孕育了陕北艺术的初心和灵魂。合着秧歌的形式,人民舞出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众将士们慷慨赴国难的勇气和决心。秧歌的流传发展不仅是民间舞蹈的传承,更是将一代人的精神传承下去,通过秧歌的形式,激励更多的人在崭新的时代里不忘初心、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让革命精神继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

1陕北民间舞蹈-秧歌

陕北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原名又叫“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以此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旧时秧歌舞是源自于民间的闹社火、祭祀土地神灵。清朝时期李调元也曾就秧歌这一现象作《粤东笔记》,其中形容描绘的也是:农民每逢春季来临之时,男男女女们一起在田间以鼓为声,竞相劳作插秧的场景。此李调元也是对秧歌的起源作了说明了。也因此有人就指出了秧歌其实是来自于南方地区,并非陕北本土源起的文化现象。作家曹谷溪也曾就陕北秧歌考究记载,现陕北地区闹社会、舞秧歌,更多的是图个热闹红火。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节正月日子里,可持续到二月初二,年节气里热闹喜气。早年期间陕北秧歌主要是男扮女妆居多,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向前,人民意识的解放,女同志也逐渐加入进来。陕北秧歌的装束以色彩亮丽的秧歌服为主,女角手持扇子、汉巾,男角手持伞、头上包着毛巾。秧歌表演中人数不定,有数十人的,也有多达百余人的,通常表演者中会有一个伞头(相当于指挥和领舞),整个秧歌队伍会在伞头的带领下和着节奏音乐,尽情的扭起来、跳起来。秧歌吸收了陕北地区当地流传的水船、踢场子、高跷、跑驴、狮子等其它民间艺术形式当中的元素,综合成浩浩荡荡的大秧歌队,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2陕北民间舞蹈-安塞腰鼓

许慎《说文解字》说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到了近代,对于“礼”的考证,王国维先生经过研究给出了更详细的解读,概括起来是,遵“礼”实际上是劳动人民抒发敬仰之情的方式。到了后来“礼”开始被当作规范化的准则而强制实行并逐渐形成一套阶级化特征明显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某些地区,现在仍然对此意识形态有所传承。当“礼”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统治阶级以及平民的日常生活中时,礼学开始被重视。勾承益先生在《先秦礼学》中提出:“礼学是自古及今一切关于礼的学术活动的总称,是以礼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学术。”当今形势下,国家在大力提倡以德治国,注重创建“礼仪之邦”,从这个角度来看,礼学的内容与政治、道德等学术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关系。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宗教礼仪之道,在安塞这个相对封闭的地域中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宗教礼仪之道的崇尚程度体现出了当地人的精神寄托和精神追求。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安塞人对于祖先的崇拜与信仰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化的行为方式了。而他们又并非是没有原则的一味追寻,在宗教礼仪的引导之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崇尚显得简单却意义深刻。以前的安塞,由于生活、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自然灾害频繁,致使民众对于自然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解释诸多的自然现象。因此,他们常常对世界深怀困惑,便常常寻求超越自然的神灵的保佑甚至下意识地希望得到神灵的指点,祈求生活稳定,身体平安,而表现信仰需要寻求一种方式,腰鼓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民众祈求神灵保佑时主要的宗教祭祀活动。在宗教活动中,寄托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想往,他们单纯、善良,用腰鼓表演的方式祈愿。过去在一段时间里,安塞地区瘟疫盛行,人民为了生存便通过腰鼓活动驱疫镇妖。腰鼓的响声配合鼓手们鲜艳的服饰,成为威慑灾害的主要形式。当生存有了起码的保障后,为了保护好美好安定的生活面貌,腰鼓活动变成了民众们祈求神灵显灵超度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对信仰的追求方式一直沿袭到了现在,现代腰鼓活动形式和内容有拜庙、转九曲等,从形式上而言,是对祖先、神灵的景仰,实则体现出安塞人民心存感恩、不忘本的美好品质。另外,现代对于腰鼓传承民间文化的方式也丰富多了,每逢过年,沿门子拜年的“抱娃歌唱”和“三参三拜”等习俗,都是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与祈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安塞腰鼓是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但由于它受传统因素的影响较深,而表现出了显著且严肃的仪式性,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它对神灵等与信仰有关的事物的尊重程度远远超过了自娱与娱人的的成分。另一方面,安塞传统礼仪传承下来的重礼尚义成为安塞人最明显的性情特征,这也成为群体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性的性格特征进一步加强了群体之间的向心力,有助于严谨有序的仪式性生活方式的形成,而一旦涉及到仪式性的行为方式,便具有了不可轻易违抗的力量,行为发生主体便有了自觉维护的使命感。因此,这一影响使得安塞人的性格更加稳定以至于成为自然的反映。

陕北人的审美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历练中总结出来的,他们对于个人和群体有着基本的审美判别标准。陕北人认为人应该本色一些、本分一些,另外,他们讲究朴素无华的生活方式。在安塞腰鼓表演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并非肆无忌惮式的难以满足,整个表演总是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真诚,对于祖先的崇拜和爱戴,在全力以赴的一场腰鼓表演中完整表现。说陕北人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其实,这恰恰表明了他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向往,只不过这种信仰的坚持是通过腰鼓表演而实现的,与其说是一种欢闹的表演,倒不如说人们在用特有的方式向神灵示意自己的诚心以及感谢之情。且不去费尽心思地指责这些民众的愚昧,实则我们可以将其当作一种心理暗示亦或者是心理安慰。诚然,这样的说确实有些牵强附会,但在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地域里,信仰有时候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化了。而且早已有了社会功能的色彩,如若再谈论特定人群已经奉为真理的审美取向,又何必吹毛求疵。

性善论在孟子的礼学思想里占据重要的位置。针对人性善的品质,自古就有论述,发展到现在,人性善不仅仅指人在出生时的本性善良,并且要求人在后天环境下,即使经受着严重的社会污染时仍然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善良。

结束语

艺术的传承要从宏观上进行推进,更要从微观上进行细致的考量。陕北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代表在今后的传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体现人们的智慧,不仅要传承陕北民间舞蹈的传统艺术,更要从技术性的角度和艺术性的角度共同推进陕北民间舞蹈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使陕北民间舞蹈能够既保留传统文化的色彩,又富有现代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许良.陕北秧歌沿革的文化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9):15-16.

[2]张新德,张煦智.安塞腰鼓[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马文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陕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论文_马文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