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时常听到学生对课程的“议论”:闭卷考,死记硬背没意思;开卷考,不着边际没头绪。将心比心地想,学生的话也不无道理。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从闭卷到开卷,怎能一味地靠背、记、考提能力、铸品德?关键得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拥有乐学、爱学、愿学的感觉。尤其是日常存在的方法不当、死记硬背等现象,偏离了课改本质,更需标本兼治,让学生始终跟着学好思品课的感觉走。
第一,多接触社会,拥有“课程即体验”的“自信感”。初中思想品德的主旨是让学生在丰富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引发对问题的思考,掌握要求与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让学生拥有课程即体验的感觉,教学中,我常采用社团活动,开展社会小调查。如学习《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让学生调查莱芜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针对汶河水质的变化及泰钢的环境问题各抒己见,明确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音符,自然增强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自觉性。我会与学生定期开展社会小调查,如在学习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组织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养成了观察社会、洞察现象的良好习惯。
第二,多读多记,拥有“课程即积累”的“认同感”。实施开卷以后,不少人认为学习思想品德根本不用多读多记,其实又犯了“非左即右”的极端主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应该“储备”大量的基础知识,在多元的积累中感悟、内省、提升,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课的价值位置及特定功能绝不是应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有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与之相适应,否则我们的事业就难于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核心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既懂得掌握基本政治原理的原因,更要牢记基本政治观点,多读多记,广泛涉猎,强化提高。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学生必须牢牢把握;学习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两个先锋队”的内容,要求学生记住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进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打牢思想的基石,自觉增强“认同感”。
第三,多关注时政新闻,拥有“课程即时事”的“敏锐感”。初中思想品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国策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听新闻、看新闻、关注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的习惯。特别是到了初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召开的“党代会”、“两会”期间理论上的创新,都应该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及时把课堂扩展到课外,把时政新闻搬进课堂。在教学中,每节课前,我会与学生进行5分钟的时事评析,要求学生把时政热点与政治理论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我们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眼界开阔了,思想更敏锐了。
第四,多探究学习,拥有“课程即探究”的“自能感”。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到探究式学习,往往局限于小组讨论、学生答疑或学生搞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其实,探究式学习是多元的,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活动、进行活动与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合作与交流等,都属于探究的范畴。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制小论文竞赛”、“法制手抄报评比”、“周边环境问题、及市场问题的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自编问题”等,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拓展、开放。复习课可一改复习概念、强化记忆的局面,让学生自己梳理、分析、总结,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政治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品德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拥有好思想,树立好品德,这是成人之源、树人之基。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找到爱上课程、学好课程的“感觉”,在体验中、读写中、时事中、探究中提升思考力、创新力、学习力、凝聚力,为共筑共圆中国梦贡献力量。
论文作者:朱梅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6
标签:学生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课程论文; 社会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感觉论文; 时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