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实证论文,化与论文,效应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之争
随着WTO多边谈判的受阻,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减缓的同时,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却日益高涨。有的学者认为区域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阻力,区域化的发展将导致全球化难以实现(薛誉华,2003);另有些学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全球化步伐放缓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等矛盾激化的结果,区域化没有牺牲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区域化是全球化的次优选择,全球化是经济区域化的最终归宿点。
关于两者之争,当前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是“彼此消长论”的观点。“彼此消长论”认为,多边贸易体制减弱,区域集团化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强化,而区域集团化发展势头减弱。基于“彼此消长论”而产生的诸多论述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区域集团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中只存在“竞争”而没有“互补”,或者竞争大于互补,本质上并不认同区域集团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补充作用。其二,认为区域集团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既有互补又有竞争,总体上互补关系大于竞争关系,主张保持两者的平行发展(“平行发展论”)。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集团化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与多边贸易体制强化并举的“共生现象”对“彼此消长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指出“互补性竞争”是区域集团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核心的结论(刘光溪,2006)。“互补性竞争”关系的主要内涵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1)区域集团与多边贸易体制一个时期内的主导关系为竞争,另一个时期内的主导关系为互补,而不是二者之间某些方面存在互补关系,某些方面存在竞争关系;(2)没有竞争就没有互补,竞争扩大了互补内涵,互补关系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竞争的层次和范围,进而形成一个竞争与互补关系相互转化的“互促互容”的动态发展局面;(3)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则与纪律及其审议报告程序,可借助于两步宽容、双重成员资格、动态规模效应、第三国反应、趋同性和优势互补等主观与客观因素的作用,加以制约区域集团排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形成和发展,进而遏制“没有互补”的竞争关系的产生;(4)互补与竞争关系的相互转化,为贸易自由化的整体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5)互补性竞争推动和加速了区域集团与多边贸易体制的最终汇合,使得基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得以实现。
遗憾的是,由于研究方法与相关数据搜索的困难,目前日渐被官商学各界接受的“互补性竞争”论更多的是定性研究,没有得到严密的数理模型推导与数据的实证检验,其理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开始运用博弈模型支持“互补性竞争”理论(谢建国,2003),即区域集团化的大量涌现是诸如WTO等多边贸易合作深化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是后者进程停滞或退化的一种表现。
二、全球化下区域集团化产生的四大效应分析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存在互动效应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区域集团化的形成会产生四大效应,即多国本地市场效应、空间不平衡效应、多米诺效应和轴辐效应。这四大效应使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协调发展。
(一)多国本地市场效应产生生产转移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下,区域集团内部取消贸易壁垒,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本地市场(本地市场效应),而且本地市场效应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增大而增大,即存在着本地市场扩大效应。在多国本地市场效应下,区域贸易安排使贸易集团内部成员的产业在这一新产生的、扩大的市场中受益,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转移效应”。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贸易安排产生的生产转移效应取决于三个因素:区域集团内部成员间的开放度(φ′)、全球开放度(φ)和区域集团的市场规模(S[,E]),且1>φ′>φ。(1)随着φ′的提高,边际生产转移效应也提高,故最终转移规模随着φ′的提高而增大。(2)若φ′-φ(可称为“边际优惠”)是常数,则生产转移规模随着全球开放度φ的提高而增大。这是本地市场效应的必然结果,随着开放度φ的提高,区域集团外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更自由,区域贸易安排的生产转移效应更加显著。(3)生产转移效应产生的绝对规模随着区域集团的市场规模S[,E]的减少而增加,因为产业转移的数量取决于区域集团外可转移企业的数量。
(二)区域集团内部本地市场效应的空间不平衡
区域集团的形成对成员国间的产业分布将形成两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1)区域集团形成所产生的本地市场效应,导致区域集团内部的产业数量、贸易流量随着区域内开放度的逐步提高而增加,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2)只要集团内各成员间的贸易不是完全自由的,区域集团的形成将改变集团内部各成员国的产业布局。由于集团内部本地市场效应的放大效应,产业将转移到市场规模最大的成员国,这就加剧了集团内部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平衡,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实际上,如果集团内部所有成员间的贸易壁垒完全消除,那么区域集团内的所有产业将聚集于集团内市场份额最大的成员国。这两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用图1表述,其中n[,i](i=1,2,3)分别表示集团成员国1(市场规模较大)、成员国2(市场规模较小)和非成员国3的企业数量(即产业份额)。
图1 区域集团内部两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集团内产业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程度及趋势取决于以下因素:(1)集团成员国间的市场规模差异程度越大,其内部产业空间分布越不平衡。(2)集团成员间的开放度φ′越大,集团内部产业空间分布越不平衡。(3)区域集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与深度将影响区域集团内产业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发展趋势。若区域集团与区域外部贸易受到很大限制,且集团内部市场规模非对称程度较大时,区域集团内产业空间分布将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其产业空间分布不平衡加剧;若集团内部贸易自由化(φ′↑)与全球贸易自由化(φ↑)同步进行,则集团内不易形成核心-边缘结构。
(三)轴辐效应激励各国参与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
“轴辐效应”源于“轴心-附属”协定,即一个国家(轴心国)与其贸易伙伴(附属国)签订一系列双边优惠贸易协定,但附属国之间不存在优惠贸易。这一协定最终有利于轴心国而不利于轴辐国。“轴辐效应”表明,由于市场可及效应,轴心国作为产业区位会更受青睐。
当轴心国与附属国之间的贸易开放度φ′足够大、附属国间的贸易开放度(全球开放度)φ足够小时,说明附属国的保护程度较高,而轴心国的开放度较大,这就提高了轴心国的市场吸引力,造成产业向轴心国聚集。但同时也导致当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当φ′增大到一定程度,市场拥挤效应占主导,导致轴心国产业份额降低,不具有所谓的轴心效应。而当φ′-φ很小时,轴心国的市场吸引效应占主导,轴心效应发挥作用,轴心国最终拥有更多的产业份额。相反,若附属国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会使轴心国受损。
(四)多米诺效应产生内生的集团规模扩大
“多米诺效应”的根源在于区域贸易安排的形成或现有区域集团内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所导致的产业或投资的转移。这种转移使得非成员国内产生了新的政治经济压力,这种要求加入贸易集团的压力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而与日俱增。显然,某一区域一体化举措可能诱发几轮的非成员国加入区域集团的行动。因此形象地称为“多米诺效应”,其结果是区域集团规模越来越大。
区域集团内部存在的本地市场效应表明,随着区域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入此集团所获得的利益就越大,集团内产业份额以更大的比例增长,因此,集团内贸易成本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同理,不参与贸易集团的机会成本也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而变大,这种成本上升源于集团外国家的产业流失。这说明,区域集团规模越大,集团外成员加入的动机就越强,因此集团规模再次扩大。如此循环往复,导致贸易自由化向全世界逐步扩散。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
本文对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互动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的结果对当前较为流行的一个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该观点认为,近年来区域集团贸易组织与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大量涌现是由于诸如GATT/WTO等多边贸易合作为标志的全球化进程停滞或退化的一种现实表现。与此相反,上述分析表明,区域集团贸易组织与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大量涌现正是全球化合作加深的一个必然结果。随着多边贸易合作程度的加深,区域集团贸易组织的规模与数量都将上升。这是由于随着外部关税水平的降低,在激励相容的条件下,区域集团贸易组织比以前更容易维持。而且,随着多边贸易合作程度的加深,非区域集团贸易组织成员国利益更容易受到其他区域贸易组织的损害。因此,从外部激励来看,多边贸易合作程度的加深也会提升非成员国组建或加入一个区域集团贸易组织的动机。本文对这几年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也验证了两者互动关系。
(一)全球贸易增长势头强劲,区域集团数量与日俱增,两者互动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从全球年度贸易和产出指标来看(见表1),最近3年的全球商品生产和商品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并且全球商品贸易增长明显快于商品生产。
表1 世界商品出口额增长情况和主要产品组产量增长情况
(单位:百分比)
2002
2003
2004
世界商品出口额
3.55.09.0
农产品
3.53.53.5
矿产品
1.04.55.5
工业制成品 4.05.0
10.0
资料来源:WTO:《2005年国际贸易统计》。
近几年区域集团数量与日俱增,多米诺效应显著,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趋势(见图2)。根据历年WTO年度报告,199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进入实施阶段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数目不过27项;2002年3月,WTO成员共通报250个区域贸易安排(RTA),其中168个目前有效,FTA占72%;到2002年底,总共有259项登记备案,其中176项已处于实施阶段,双边FTA约占90%;至2003年4月底,WTO146个成员中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边FTA;到2005年6月底,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达到了328个,其中大多数是在最近几年出现的,2005年1到6月就新增了21个;截至2006年2月底,全球已经生效的RTA件数已高达193宗(预计到2007年将超过300宗),且与日俱增。其中FTA高达160宗(商品贸易协定124,服务贸易协定36),关税同盟有11起之多。
图2 WTO通报、生效RTA及FTA增长情况
(二)主要区域集团的商品贸易额持续增长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三个主要的区域集团EU(25)、NAFTA和ASEAN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三个区域集团的进出口贸易额持续上升,其背景为区域集团各成员国逐步削减其关税、非关税措施,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步提高。
图3 主要区域集团进出口贸易年度增长情况(单位:10亿美元)
(三)主要区域集团的本地市场效应明显,内部贸易程度高
据WTO秘书处估计,目前在国际贸易中,至少有50%是在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下进行的。区域内贸易壁垒的消除尽管可能会对区外成员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内部市场规模的扩大将刺激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客观上对全球贸易产生了积极作用。
表2概括了6个最大的区域集团的贸易,其内部贸易总和占世界商品出口的份额超过了三分之一。表2中数据表明,在全球化下,区域集团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内部贸易的高水平与贸易总额、市场规模、一体化深度和收入水平正相关。相比东盟、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市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具有规模更大的市场、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大的贸易量以及更高的一体化程度。
(四)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互动指标静态分析
根据上述全球贸易增长势头与区域集团数量、贸易额的正比递增,及主要区域集团高水平的内部贸易等数据,我们粗略地验证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互动关系,但还存在相当的片面性,即无法分析两者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关联性。当前关于两者的实证研究方法更多的是使用传统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指标进行测算。由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跨国界的自由流动,而单纯利用一国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等指标分析两者的趋势比较偏颇。为了更准确地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规定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静态互动指标:即全球贸易总量波动程度与区域集团贸易总量波动程度之间的关联度。当全球和区域要素配置优化程度提高时,全球与区域贸易总量波动的相关性就会提高。
1.研究方法。指标的具体测定方法如下:分别计算全球与区域集团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时间序列,然后求出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即可获得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互动指标。
2.标本说明。由于区域集团组织生效时间不一以及数据选取的困难等方面的原因,为了统一指标体系,本文选用1990-2004年作为研究时段。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EU(15)、NAFTA(3)、ASEAN(10)、MERCOSUR(4)和ANDEAN(5)五个主要的区域集团作为样本。这五个样本具有以下特征:覆盖全球各大洲、经济总量较大;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涉及主要区域经济集团;能够获得其比较全面的出口贸易总额数据,所有的原始数据来源均来自于历年WTO《国际贸易统计》。
3.回归分析。我们用1990-2004年世界和五个主要的区域集团的出口贸易总额数据,先求出各自的增长率,然后分别对两者增长率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世界与主要区域集团出口贸易总量波动的关联系数
EU出口增长率 NAFTA出口增长率 ASEAN出口增长率 MERCOSUR出口增长率 ANDEAN出口增长率
世界出口贸易总量增长率0.832 0.931
0.630 0.677 0.389
4.回归评价。以上回归结果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至少在5%水平显著),从回归结果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各区域集团都或深或浅地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其中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两个区域集团由于一体化水平较高,与世界贸易总体波动的关联程度最为明显(关联系数分别为0.832和0.931),而安第斯共同市场正好相反。
(五)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互动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为了进一步从动态上分析各主要区域集团与世界经济波动的互动关系,本文就两者的相关程度变化进行了测算。本文选择1991-2004年这14年为一个时间序列,以移动平均的方式产生了6个子序列组:1991-1999年、1992-2000年、1993-2001年、1994-2002年、1995-2003年和1996-2004年,对这6个子序列组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主要区域集团出口贸易总量与全球化的互动指标变化
年份 EU(15) NAFTAASEAN
MERCOSUR
ANDEAN
1991-1999
0.737 1.3810.5680.584 0.436
1992-2000
0.715 1.2870.6140.597 0.351
1993-2001
0.775 1.0300.5820.654 0.412
1994-2002
0.823 0.8260.6250.657 0.396
1995-2003
0.801 0.7610.6810.643 0.339
1996-2004
0.942[*]
0.8080.7300.607 0.351
注:2004年欧盟正式由15国扩大至25国,此数据为原15国出口贸易总额。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时间进程上分析,欧盟、东盟和南方共同市场与世界经济波动相关性加强,而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安第斯共同市场与世界经济相关程度减弱。(1)欧盟一体化水平高,各成员国市场化程度高,区域内贸易达到60%以上,因此,受区域外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同时,由于多米诺效应的作用,欧盟区域集团规模进一步扩大(2004年欧盟由15国扩大到25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相关性也显著地提高。(2)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世界经济波动相关性一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整体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亚洲特别是东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3)处于非洲的南方共同市场与全球经济相关程度加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该集团成立的时间较短,区域集团化的第一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正处于逐渐显现阶段。(4)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多极化的格局减弱了作为主要成员国的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多层次的双边贸易安排所带来的“轴辐效应”。这都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世界经济总体相关程度变弱的一个直接原因。(5)处于美洲的安第斯共同市场,由于成立时间较长,区域集团的整体经济实力较弱,成员国经济水平相差较大,正处于区域集团化的第二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弱于世界整体发展速度,与世界经济波动逐渐脱节。由于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明显有边缘化的倾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区域集团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