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沟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而要使学校系统结构优化、发展健康、功能高效,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品质。非正式学生组织是影响学校系统的子系统之一,普遍存在于中学生之间。“一个学校领导如果不了解他(她)所在的学校或学区中的非正式组织是如何运行的话,那就会遇到真正的麻烦。”(注:(美)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冯大鸣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特别是非正式学生组织,如果管理不当,就会对其所在的正式组织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现代管理中,沟通被看作是达到组织协调、实现组织行为及目标的重要手段,很多人甚至认为沟通是管理的职能之一。可见,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尤其在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中,由于非正式学生组织有特殊的心理、情感和组织特点,所以有效的管理沟通最易达到管理的目的。
一、非正式学生组织及其作用
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的。“非正式组织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自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注:(美)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冯大鸣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正式组织是由某些特定的需要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而自发产生的。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关系;没有固定的目标、计划、职责及任务。但是,他们以其特有的精神导向和感情的一致性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并对组织的行为和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力。非正式组织是关系组织管理成败的重要客观因素。
班级中的非正式学生组织是管理者最应当重视而又恰恰最易被忽视的要素。非正式学生组织存在产生于正式组织之间,又区别于正式组织,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就中学生的非正式组织而言,其成因都与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需要相关联。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青年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成熟感和成人意识;身心发展、观念思想与环境有着激烈的撞击和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他们要在正式组织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正式组织在很多方面又无法满足他们的丰富需要和个性化。于是,中学生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经验、感情、价值观、利益等各方面的一致性自发形成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组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个性的充实发展,非正式学生组织的出现更加明显和普遍。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是不容小看的任务。如果管理得当,可以为正式组织和个人的发展、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有积极作用;如果管理不当,他们的消积作用是潜移默化,并且也是强有力的。归纳起来消积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不当会导致组织目标实现的低效
目标一致是组织的核心问题。而在现实中,正式组织、个人和非正式组织都各有各的目标、行为和原则,三者之间具有多种矛盾和要求,这就导致了班级在目标和行为上的分层分级,难以控制协调,不易达到组织管理的要求。老师对非正式学生组织重视不够或管理不当,都会间接加强不同目标间的差异,造成组织内耗和低效。
(二)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不当会降低正式组织的内聚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感情能增强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增长成员的责任感,从而有助于组织行为和目标的完成。这种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及促进程度在管理心理学中被称为内聚力。组织内聚力是影响组织效率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不当,会导致他们排斥组织,不能很好地融入组织,从而严重降低组织的内聚力。
(三)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不当会造成他们的非健康发展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他们具有很多优点,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自我意识、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仍处于不成熟状态和具矛盾性,他们需要良好的管理和适当的引导。如果管理方法不合理或任其随意发展,非正式学生组织很容易滑入歧途,成为危害学校、他人和社会的不良群体。
二、非正式学生组织管理沟通的障碍分析
沟通一般被定义为信息、观念的传递与交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简单地以发送信息者或接收信息者的身份参与沟通,忽视了沟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导致对沟通有效性的把握极其有限,不能真正地达到沟通的目的。由于沟通有效性的低劣,组织会在无形中受到严重的损失和失去很多提高效率和品质的机会。了解组织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障碍是提高沟通有效性的基础。就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沟通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障碍:
(一)沟通类型单一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学校中大多是权威型,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沟通一般只采用单向沟通和上行沟通。这两种类型的沟通有一个共同点,即,对信息及信息的发出较为关注,忽视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情况,也就谈不上把握其观念和行为的实际改变了。由于老师习惯于直接向学生提出要求和向下传递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学生作为沟通的主体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导致沟通的质量低。
(二)沟通渠道不畅通
教师的管理沟通通常都是直接面对正式组织和学生的,没有专门针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沟通计划和意识。教师和非正式学生组织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一对应的正式沟通渠道和条件,使得相互之间远离有效的理解和交流。
(三)沟通过程中反馈性差
反馈是沟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沟通双方只有不断把自己收到的信息和理解到的东西回送给对方才能提高沟通的有效性。青年学生在非正式学生组织中更容易张扬个性和找到归属感,因此他们对其组织有维护意识;再加上特殊的心理、情感特点使得他们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常具有很强的防御和逆反心理,采取消积应对态度。从而不愿意提供反馈或提供虚伪反馈,导致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四)管理者沟通技巧差
沟通并非简单的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别人,而是需要适宜的沟通技巧来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管理者自身沟通技巧(包括态度、方法、观念等)的欠缺是与非正式学生组织沟通中存在的最大障碍。
三、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有效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要求的就是有效沟通。所谓有效沟通是指“接受方在收到信息后,能够正确按发出方的意图去理解、把握信息,从而采取符合发出方意图的行动。”(注:徐亚灵,王家宁主编.利维特管理学原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即,有效沟通不仅是正确传递信息,还要有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在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要进行信息的编码、传送(渠道)、译码及反馈等一系列过程。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沟通,就是要尽力克服沟通障碍,针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特点形成有效沟通,最终达到管理目的。
(一)提高管理者的自我意识
要想达到管理的目的,进行有效的沟通去影响和改变别人,管理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端正自己的观念,加强自我意识。提高效率的原点永远是自己。你对非正式学生组织了解多少?你对他们持何种态度?是否存有偏见?你在学生心中是怎样的老师?你在以往的管理中存在什么不妥之处?你想要达到的管理沟通的目的是什么?你的态度是否真诚?不作任何思考的盲目沟通都将是失败的管理沟通。坦白地了解自己,使自己具有精确的自我意识是进入有效沟通最优的起点。
(二)缩小管理者与非正式学生组织之间的距离
1、缩小管理者与非正式学生组织之间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指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了解和心理相融程度。教师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沟通是有目的的,即影响学生。学生们都依据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行动,这种感知又与个体内在的经验系统和个性有关,个体会根据各种内在因素对教师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正是这种内在因素使得在沟通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可能很有限,所以,要想达到管理沟通的目的,教师必须缩短与学生的内在心理距离,达到彼此间心理的相融和接纳。非正式学生组织的学生可能很个性化,在某些方面都或多或少把自己区分于组织之外;很多言行、态度可能很令老师头痛。但是他们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对被尊重、承认、和信任的渴望,他们更容易接纳肯理解他们的人。有的时候老师只需要付出哪怕一点点真诚的热爱和尊重,学生就会向老师打开紧闭的心灵大门。所以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去接近他们,并以民主的心态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双方的心理距离尽可能的缩短。简单地依赖权威和传统管理都会导致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更谈不上有效的沟通了。
2、缩小管理者与非正式学生组织之间的物理距离
物理距离指存在于双方之间直接的沟通渠道和环境。非正式学生组织是客观存在的,老师不仅要从观念上认真面对和重视他们,也要在日常管理中使非正式学生组织感受到你的重视。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起具可操作性的沟通网络,主要是一系列非正式的沟通网络。由于非正式学生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相互间有着强烈的情感依附和明显的互动性,所以应减少单向机械、缺乏交流的沟通模式。在已缩短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老师能够自然地进入组织成员的基础上,与非正式学生组织建立起轮式沟通(即教师同时与每个成员进行双向沟通)、环型沟通(即老师与两个成员进行双向沟通,这两个学生同时分别与另外一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以此类推形成环状)、网状沟通(即没有固定通道的约束,大家可同时与任何人进行沟通)等沟通渠道。模式可以是多样的,但一定要注意建立的沟通渠道有有效的反馈和参与性,要突出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可以直接同教师进行交流,而不存在中间环节。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有效也就意味着教师与非正式学生组织之间的物理距离的缩短。
(三)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技巧
1、倾听的技巧
积极的倾听是开展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倾听不是一般意义上简单地听,倾听不仅需要耳朵参与,还需要用心、用脑体会和思考。早在公元前2700年的一本古埃及著作中就谈到了倾听在管理中的价值,“不(一定)批准他申请的每一件事,(但是)耐心地听取他的申请,对他的心灵是一种安慰。”(注:转引自(美)克劳德·小乔治著.管理思想史.孙耀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倾听有治疗的价值,倾听能增加沟通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管理沟通时倾向于多说少听,这样表面上是表达了对学生的要求和自己的态度,实际上却在无形中扩大了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限制了学生的表达,从而将沟通固定在单向的有“沟”无“通”的低效状态上。尤其是非正式组织的学生,他们有表达自己观点和需要的愿望,教师的倾听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机会也使他们感受到了尊重,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影响。倾听必需要做到态度真诚;对话题和沟通对象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对任何信息都认真吸收,并不时做出适当的反应等。
2、情感沟通的技能
在管理沟通中教师总有这样的感觉,道理已清清楚楚地讲明白了,学生就是不理解,就是听不进去。这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情感沟通。人是集理智、情感于一身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影响不单是理性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从管理沟通的效果来讲,听者不接受,是因为说者盲目说教,不知进行情感沟通。单纯的理性沟通只适合于头脑十分成熟冷静,善于理性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人,而这样的人在青年学生中是很少的。非正式学生组织的成员有极其敏感的自尊心和情感体验,他们仍不成熟。与他们进行沟通首选要重情、合情,然后才能运用理智,否则会导致他们态度冷漠,甚至逆反、厌恶。进行感情沟通,就是要充分理解和真诚地体谅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沟通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内心,包容和接纳他们的现状,充分理解他们的感情,并在合适的时机告诉学生你的感情,彼此寻找共同的情感交点。只有充分把握和了解了他们的情感动态才能在管理沟通中占据主动,听者才会在情感交点处开始认真地听取、理解和接受信息。
3、识别反馈的技巧
在沟通过程中,双方不断地把相关信息互相回送给对方,这种信息的回送就是反馈。反馈可以是言语的、非言语的(态度、表情、身体语言等)及行为的。反馈是沟通得以有效地展开和调整的关键。但是要想有效利用反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听者并非总愿意提供反馈,即使提供了反馈也未必是真实反馈。处于青年期的学生寻求自主和个性,他们往往远离权威、教师和家长,在管理沟通中并不是合作的沟通者。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努力按管理者的意图去理解信息和提供反馈,如果有反馈很可能只是应付性的或提供中性的不代表自己真实看法的反馈。因此,在管理沟通中管理者要注意有意识地积极寻求反馈,注意减少学生的防御心理,注意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及表情、行为,注意辨别可能的不真实反馈和中性反馈,注意紧跟学生反馈深入沟通以确定反馈的真实性。
4、言语及非言语沟通技巧
人际关系的沟通理论认为“沟通是意义的交换,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发送者一样都是由希望、期望、倾向性、价值观和偏见构成的复杂综合体”(注:黄志成,程晋宽编著.现代教育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词的意思不在词本身而在于对它的理解。”(注:转引自(美)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冯大鸣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为了有效地沟通,双方需要拥有共同的理解。由于影响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管理者必须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修养。管理沟通中应明确自己沟通的目的,分析接收者的理解能力、方式和可能出现的理解失真,尽量使用通俗简明的语言,用适合接收者情况的方式编辑信息,避免使用说教式的教育行话,以降低接收者可能出现的误解和排斥。注意非言语沟通的有效利用。非言语沟通指恰当地运用姿势、表情、身体语言等实现的沟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很敏感,目光是和蔼还是厌恶,语调是温和还是尖刻,表情是微笑还是不屑……所有的一切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对沟通的态度。高素质的言语沟通配合以恰当的非言语沟通将很自然地提高沟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