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否定律的整体特征_否定之否定论文

论否定律的整体特征_否定之否定论文

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规律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运动规律。黑格尔把它当作自己《逻辑学》的总体逻辑框架;马克思把辩证的否定观看作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恩格斯则强调,当说自然、历史和思维“是否定的否定的时候,我是用这唯一的运动规律来概括所有这些过程。”[1] 484就是说,在恩格斯看来,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一的”一条从整体上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所有过程的运动规律;或者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所有运动过程“唯一的”一条整体性规律。以往人们对这一规律的研究和阐发,注意了它的其他特征,而对它的整体性特征还没有全面、深入探讨。从整体上看,事物发展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到在人工培育下,大丽花或兰花的品质改良过程的时候指出:“这个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向前推进这种完善化”,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许多个否定之否定构成的上升过程。在恩格斯的时代,大麦的品种改良还是极其缓慢的,“谷物的种变化得极其缓慢,所以今天的大麦差不多和100年以前的一样。”[1] 478-479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人工培育使谷物品种的改良变得很快,例如小麦,几年之内就会有一个新品种产生出来。我们就以小麦为例,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作初步探讨。

从整体上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或者说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是探讨前后相连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关系,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性环节,是探究前后相连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终点和开端及其关系。众所周知,否定之否定过程包括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其间有两次否定。以往人们都认为,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肯定阶段是这一过程的开端,否定阶段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是终点,所有的哲学教科书上也都是这样说的。然而,如果经过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这样说是不确切的。如果只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似乎肯定阶段是开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终点。但从整体上审视事物发展的过程,情况就不同了。在这里,我们就以小麦为例,说明简单地把肯定阶段看成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把否定之否定阶段看成终点,是很不确切的。

如果不是抽象地、而是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看问题,在由许多个否定之否定构成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在这里仅限于讨论前后相连的三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又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前一个小阶段是第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终点,后一个小阶段是第二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而不是由否定阶段将其与否定之否定阶段相隔开的、独立的肯定阶段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整个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其终点。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麦种下地,在适当的条件下长出麦株,麦株是对麦种的否定;它成熟后打下麦粒,这是对麦株的否定——第二次否定,是小麦生长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终点。这是第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我国有些哲学教科书,把植物的生长过程表述为“种子——植株——种子”,这是不确切的。作为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二个否定,其实不是“种子”,而是子实;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它才能成为种子。这个过程确切的表述应该是:“种子——植株——子实”。例如小麦,它成熟后收获的是麦粒,还不是麦种;只有把它种下,长出麦株,它才成为麦种。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麦种——麦株——麦粒”。但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只有这些麦粒中的一部分作为麦种被种到地里,才能成为它的开端,进入了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在阳光、水分、肥料充足的条件下,它就茁壮地生长起来,成熟后结出新的麦粒。这是第二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然后,这些麦粒的一部分作为麦种又被种下,开始第三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产出更多的麦粒。而大部分的麦粒,作为食物或工业原料,进入另外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在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和终点的关系问题上,我国有的哲学教科书认为,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每一个周期的终点,同时就是下一个周期的开端,[2] 197是不确切的。这种认识的本意有其合理性,即为了说明“事物的前进发展,就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形成由无数个‘圆圈’衔接起来的无限的链条。”[2] 197但是,它在表述上却把否定之否定的每一个周期的终点,和下一个周期的开端等同起来,就是不正确的了。否定之否定的每一个周期的终点,都是与下一个周期的开端连接在一起的,但不等同。这是因为:其一,这里的终点和开端,分别在相连接而不重叠的两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之中,因而不是重复的,不能等同起来;其二,它这里所说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指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二个否定阶段,后一个周期的开端是指后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肯定阶段,就如麦粒和麦种。同样一颗麦粒,在播种之前仅仅是麦粒,即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终点;在播种并开始萌发以后,它就成了麦种,成了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在这个时候,它的胚芽开始生长,它体内的淀粉、糖分等开始分解,即它内部的成分和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就是说,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麦芽穿破麦皮之前,除去外形相同,麦种和麦粒的质已经不同了。

综上所述,在小麦生长的、前后相连的两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中,连接前后两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包括麦粒—麦种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麦粒,是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二次否定,是其终点;第二个小阶段——麦种,是后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即其第一个阶段——肯定阶段。在这里,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进入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进入了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那个小阶段,才是它的开端和肯定阶段。从这样一个角度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和终点,它的开端即肯定阶段,就是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第二个小阶段,而不是离开否定之否定阶段而独立的肯定阶段;它的终点即第二个否定,就是它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第一个小阶段,而不是整个否定之否定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不仅指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三个阶段、两次否定的一个周期,而且进一步指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看,“螺旋式上升”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的概括表述。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这种“螺旋式上升”特征,黑格尔、恩格斯、列宁都做过阐述。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了这样一个概括性的阐述:“科学表现为一个环绕自身的圆圈,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而同这个圆圈的开端,即简单的根据连接着;同时这个圆圈是许多圆圈的一个圆圈”。列宁对黑格尔的这一阐述作了一个高度的、肯定的概括:“科学是圆圈的圆圈。”[3] 201列宁还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螺旋式上升特征作了一个科学的概括。他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4] 560如果说黑格尔、列宁都是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角度,阐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螺旋式上升特征,那么,恩格斯则从事物本身发展过程的角度,阐述了这一特征。他在《反杜林论》中写道:“我们只要按照园艺家的技艺去处理种子和从种子长出的植物,那么我们得到的这个否定的否定的结果,不仅是更多的种子,而且是品质改良了的、能开出更美丽花朵的种子,这个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向前推进这种完善化。”[1] 479后来,他把这一规律从整体上作了高度的概括,把它称作“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5] 259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经典作家所说的、作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整体特征的“螺旋式上升”,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向前推进种子的完善化。很明显,这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一串圆圈”,而不是像有的教科书所说的,是从肯定到否定之否定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归性的对立统一”的一个圆圈。[2] 197仅在“一个圆圈”的范围内讲螺旋式上升,说明并没有真正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螺旋式上升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连续性。对于这一点,上文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不再赘述。概括地说,在事物发展的整个否定之否定的长过程中,前后两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总是通过终点和开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发展之链。这种连续性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的重要基础,如果失去这种连续性,螺旋式上升就会中断,世界的辩证发展就不会实现。

其二,循环上升性。这和人们通常所说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上升性特点,在内容上是不同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否定之否定的“上升性”或“前进性”,意味着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内部的两次否定都是辩证否定,都是“扬弃”,即舍弃了前一环节中的消极东西,保留和发扬了其中的积极成果;每一次辩证否定都产生出新的东西,从而把事物推向更高阶段。[6] 263我们这里所说的循环上升性,是指否定之否定过程之间的上升性。在这种上升性中,后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重复和发展。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大都是经过若干次的否定之否定,才能出现明显的上升或前进。例如小麦,由于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谷物的种变化得极其缓慢”[1] 478,千百年才能出现品种的改良;就是在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得到一个优良品种,也要经过几代,即几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循环。恩格斯所说“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即“旧岩层不断逐层毁坏和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最后“变成粉末状的土壤”[1] 479,也是说的这种情况。

循环上升性作为整体性特征,还表现在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上升性,大多数情况下在循环上升性中才能表现出来。人工培育小麦优良品种,由母本和父本杂交形成的新品种的优良品质,在进行杂交的这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这一个“圆圈”中,还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只有在下一代小麦中,即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亦即“圆圈”的循环中才能显现出来。而在恩格斯所说的地质学变化系列中,岩石经过了几亿年的时间、无数次的否定之否定,才变成了土壤,显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性。

可见,循环上升性作为否定之否定的整体性特征,包括了否定之否定过程内部的上升性特点。“循环上升性”是整体,“上升性”是部分,整体是部分的存在的前提。如果只研究部分,很难对部分有一个全面充分的认识。当然,只研究整体也不行;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其三,开放的周期性。以往人们讲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周期性,只讲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表现为一个周期,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这个周期是应该讲的,但只讲这一个周期,不讲事物发展整个过程是由许多个相互连接的周期构成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周期性就是不完整的。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由许多个相互连接的周期构成这种情况,就是开放的周期性。这一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周期是开放的,它的终点和开端不是完全重复的,而只是某些特征的重复、仿佛向出发点的回归。另一方面,开放的周期性是螺旋式上升能够实现的必要条件。事物发展过程的螺旋式上升要能够实现,必须使各个否定之否定过程能够连接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的重要前提,是每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在完成其周期的时候,必须是开放的;如果哪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周期封闭死了,那么整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螺旋式上升就中断了。地球上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就是这种情况。

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的整体性特征,还表现在它与唯物辩证法其他两个规律的关系上。恩格斯在谈到自然、历史和思维是否定的否定的时候,得出“我是用这唯一的运动规律来概括所有这些过程”的论断,就包含了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中,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运动整个过程的规律的思想。恩格斯的这一论断,不可能是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唯一的运动规律,因为在《反杜林论》中,他同时阐述了质变量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的运动规律,而作为规律,都是对事物运动过程的概括和总结;因此,这一论断所说的“唯一的运动规律”,只能是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概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各界所有运动过程的“唯一的运动规律”。

概而言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概括事物的整个运动过程的规律,而质变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从某个角度、对某个部分的规律的揭示。否定之否定规律包括了其他两个规律的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包括了质变量变规律。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两次否定都是由量变引起的质变;两次质变就是两次否定,事物发展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通过两次质变来完成的。所以说,质变量变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部分。

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有两个方面。其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直接地包括了对立统一规律。直观地说,从肯定到否定和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都是事物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进一步说,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动力和源泉,而动力和源泉就是事物整个运动过程的一部分;虽然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实质性的内容,但仍然是一部分。

其二,从事物运动形式上看,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普遍的运动规律,包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规律;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较复杂的运动形式,总是包含着只遵循对立统一规律的较简单的运动形式。列宁认为:“一般说来,运动和变易可以不重复,不回到出发点……但是,无论天体运动,或机械运动(地球上的),或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它们都不仅把运动的观念,而且正是把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即辩证运动的观念注入人类的头脑。”[3] 295“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即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动;可以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即否定之否定规律不发生作用的简单的运动。比如简单的机械位移,即“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1] 462,这是矛盾运动,但不是否定之否定运动。所有的否定之否定运动,包括天体运动、机械运动、物理化学运动、动植物和人的生命演化,都包含了简单的机械位移。

总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而在这三大规律之中,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概括所有事物发展过程的“唯一的运动规律”,另外两个规律是它的某种部分;三大规律是一个整体,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互不分离的。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去研究三大规律,才会对它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标签:;  ;  

论否定律的整体特征_否定之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