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编制中常见的问题及实施技术指导_教学过程论文

学习计划编制中常见的问题及实施技术指导_教学过程论文

学案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实施技术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指导论文,常见问题论文,学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一种客观需求。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从着重教的过程设计逐步向关注学的过程设计转变,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教学案的编制,逐步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考虑其中,他们一方面突出了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指导,另一方面加强了课堂反馈训练的容量扩充。为了适应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不少教师进一步增进教的环节与学的环节的整合,积极尝试将教案设计转向教学案的编制。教学案具有如下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如何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主体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学案编制的教学实践看,其实质是通过对学生课前自学、课上导学、自主训练与课后反思的引导,让教师进一步确立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进一步揭示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可替代性,即学生所有知识的建构与形成,是在外界提供适宜条件下,最终要通过学生自主建构而形成。学案的编制有其存在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案的功能,值得思考。

一、学案教学功能的定位

从功能角度看,学案研制的目的之一主要适应于那些概念抽象、不易理解的章节和容易混淆的问题,与教学设计相对应,是导学助学的工具。它不仅便于学生自学,也有助于学生课堂反馈,检查学习效果。具体看,学案的教学功能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1.课前指导功能

课前,学生通过教师下发的学案,一方面能了解新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新课前的预习重点以及扫除基本知识学习障碍。一般来看,学案中课前预习环节通常有明确的要点指导,有的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有的以活动或操作要求出现。学案的课前预习在功能上,能对学生的新课学习定向,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新课重点内容,解决基本概念,并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客观上为教师课堂授课时间的优化提供了基础,使教师可以做到:学生课前已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看懂的不讲,学生讨论后能解决的不讲,教师自己还不明白或讲不明白的不讲,讲了学生还不明白的也不讲。

2.课上导学功能

通常,新课学习需要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学案对重点、难点都有一定的突破设计。有的明确了课堂典型例题,有的明确重点内容的导学要求,让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方向性。客观上说,学案中重点内容的学法指导或学习提示,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具有导学助教的作用,同时为教师教学实施提供内容支持,也为教师减少不必要的讲授时间提供了可能。

3.教学反馈功能

为了加强新课重点知识或内容的巩固,一般学案中会重点设计和选择一些典型例题、反馈练习。典型例题的设计,有的是教材中例题的重要补充,有的是一些重点例题的变式。通过精选反馈练习,落实当堂训练与反馈,有助于巩固教学效果,达成新课当堂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教学实效性。

4.课后梳理功能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培养学生知识归纳能力,一般学案中会设计知识梳理或归纳环节。有的以知识框架、图表等结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学案中知识梳理环节的设计,为培养学生知识归纳、自主反思的习惯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学案编制存在的常见问题

1.栏目设计混乱

就教学目标而言,有的学案呈现学习目标,有的列举教学目标,有的罗列考点目标,不一而同,这反映了教师或备课组对学案的功能定位模糊,即:到底是为教服务,还是为学服务没有定位准确,甚至不少教师还片面认为替应试服务。有的学案栏目与教案基本雷同,对学的过程缺乏关注。有的学案有预习栏目,没有预习方法指导。有的学案有课前诊断,有的没有重点内容的呈现。有的学案典型例题能结合学情自主设计,有的则是教材例题的翻版。有的学案有板书设计、知识梳理(或思维导图)、课堂反馈练习,有的仅有作业题号布置,没有明确的分层作业习题设计。总体看,学案栏目设计缺乏一定功能定位,缺乏学科特点,内容过于宽泛。

改进建议: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学习特点,设计学案栏目,突出对学的过程支持与专业指导,避免与教案格式混淆;同时学案格式中建议要有旁批、订正的留白,以便学生进行二次订正和批注。

2.目标编制缺位

不少学案中,对目标的编制缺乏一定的认识深度,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内涵。教学目标是指在教与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特征的预期变化,包括知识、技能、行为、态度、情感等方面。从实践情况看,学案中教学目标的编制,通常存在以下的问题:

(1)问题一:前后不一。教师备课时,为应付检查,没有结合学情和教材认真编制学案的教学目标,而直接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复制、摘抄现成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又离开或脱离所抄写的目标来实施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备课时,写的与想的不一样,上课时,讲的与抄的不一样。其后果是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脱节,教学随意性过大,缺乏教学目标的达成意识。

(2)问题二:缺乏规范。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美国课程专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在学案目标编制过程中,经常缺乏规范,不同程度表现为以上教学目标四个要素的错位与缺失。

(3)问题三:层次错位。学案的目标编制主要表现为陈述含糊,具体目标难辨;三维教学目标的逻辑不清,目标知识水平的要求定位不准。其后果是:要么导致教学要求的超标,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要么导致教学内容的超量(范围),要么教学要求偏低,不能达到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

(4)问题四:无法检测。学案的目标编制主要表现为未严格对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一些目标的编制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行为动词,或随意性地采用一些描述性用语,导致教学内容完成后,一些预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准确的测量与评价。其后果是教师不知道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教学失去针对性,导致课堂效果差。

综上所述,学案中教学目标编制的依据包括课标要求、学生特征(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不同需要)、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影响教学过程的外部条件)等方面。具体说,学案中目标编制时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结合课标,整体规划和确定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二是依据教材,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将总体目标细化设计成为体现递进要求的阶段目标;三是关注学生,具体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学习的起点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每节课弹性的具体课时目标;四是考虑条件,保证教学在媒体技术支撑下提高效率。

3.教案学案混编

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吃透什么是学案,把教案和学案的形式混淆,将教案简单地汇编成电子稿,重新印制,认为就是学案。其实,教案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的教学规划与实施方案,更多的偏重于怎么教,并没有突出怎么学。学案的核心是指导学生怎么学,其本质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导学导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通过学案降低学生在疑难问题上的学习难度,为学生的学习铺垫台阶;同时学案增加了课堂反馈训练内容,将课外作业进行整合,集中编制在学案上,不再给学生留有其他书面作业,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改进建议:进一步明确教案与学案的功能,认识到教案与学案栏目设计的区别。学案栏目的设计要进一步着眼于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扫除认知障碍,并在课上导学环节突破难点,在课后知识梳理环节进一步反思学、巩固学。

4.使用时机错位

从教学实际看,由于教师对教案与学案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案编制与教学脱节。不少教师因为没有认识到学案的导教导学功能,同时受到过去偏重于讲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课堂上教师依旧是讲的过多,没有适时将学案编制与教师教的过程有机整合,导致学案成为教学过程中可有可无的材料。在学案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在课前检查学生的学案是否做了,没有将学案中发现和暴露的问题与教师的新课教学整合,忽视了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资源。有的教师没有将学案的内容与教材上的练习进行整合,仅仅在课堂反馈时使用学案,出现了很多练习内容的重复,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

改进建议:要进一步明确学案的功能,准确把握教学设计的流程,突出教的环节设计与学的方法指导紧密结合。具体说,要把握学案的使用时机,课前注意突出学案的诊断作用,了解学生新课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据此调整教学设计。课堂上要进一步重视学案的导学功能,充分利用学案中的导学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在重点知识与内容上,要加强学案的反馈功能,通过当堂的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保证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及时巩固与内化。在课后,一方面学案突出新课重点内容的梳理与整理,通过思维导图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新课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整合学生的作业,注意学案中作业的分层布置与分类要求,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切实发挥作业的巩固作用。

5.批改检查延时

学案的批改一般要突出课前的预习检查,注意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课堂授课时重点例题变式训练的巡批,或当堂及时批阅;要落实课后作业的及时批改,达到巩固新课知识的作用。但是,部分教师把学案的批改当成是一般性作业的批改,不仅疏忽了预习作业的检查,而且不重视课堂训练的及时反馈,同时学生课后巩固性作业也批改不到位,有拖拉现象。这客观上使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延时。

改进建议:进一步强化教师课堂反馈的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反馈,及时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信息,通过反馈矫正,及时落实对教学过程的诊断,从而提高教与学环节的有效性。

6.内容选择重复

目前学校的教辅配套齐全,但是缺乏一定的筛选机制,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学案中课堂训练的内容没有与教材合理整合,很多课堂练习缺乏必要的筛选和精减,导致学案中不少内容与配套的教辅以及教材内容重复,进而导致学生重复训练,这对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提高缺乏实质性益处,客观上也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外训练的积极性。

改进建议:教师应进一步明确新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要知道学生新课学习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应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应准确把握新课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学案当堂训练内容,恰当安排课后作业,突出针对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

三、学案的编制技术与实施要点

提高学案编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需要进一步优化学案编制的技术,完善“学案”的内容,实现“学案”的校本化。具体说,要进一步规范学案使用的方式与时机,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即“学案与教案的关系;集体备课与自主备课的关系;课前自学与课堂导学的关系;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关系;学案编制与教辅内容的选择关系”。另外,在学案的编制环节,还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一是要加强对学案本身的研究,提高认识,明确学案的教学功能,着眼学案内容的合理性、栏目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检查的及时性;二是要加强学案编制内容的精选;三是适当考虑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实学案中的训练容量;四是要处理好评价手册、补充习题、课后习题与学案之间的关系,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避免学案使用流于形式”。

从提升学案编制的实效性角度看,要进一步着眼于学案编制技术的优化以及实施过程的指导。因此,教师在编制学案以及利用学案进行学科教学时,应着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1.栏目设计与定位

学案栏目的设计应依据学习的规律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确定。因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基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学案栏目的编制应突出学的前置性、自主性、反馈性以及反思性。学案具体栏目编制的定位,应当突出操作简单,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要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失去使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同时,学案中具体栏目的设计应做到:学习目标的定位要清晰易达成,重点难点的定位要明确易突破,预习环节的定位要前置抓基础,课堂练习设计定位要变式保效果,课后作业布置内容要分类重精选。

2.教学目标的编制

(1)目标编制要避免基本要素的缺失。学案中教学目标的编制容易出现关键要素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行为主体错位,即教师习惯于把教的过程或教授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当做教师或讲授的内容,而不是学生或学习结果。二是行为动词缺失,即只列出了教材的主题、原理或概念,看不出是教学目标,疑似教学重点或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行为变化。三是行为动词不当,即要尽量避免用“懂得”“提高”“体会”“领悟”等含义不容易确切把握的词,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很难操作和测量。四是行为条件的缺失,即对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缺乏明确的表述。行为条件,通俗地讲,就是“在什么条件下”,特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五是表现程度的疏漏。表现程度,又称学习水平,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通俗的表达为“能做到什么程度”。通常用百分比表达,一般从准确、速度、质量等方面来确定。

(2)目标编制要避免基本规范的缺位。学案中教学目标的编制要强调规范性,规范性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测量和教学行为的落实。但是由于教师对目标编制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通常出现以下不规范表现:表现之一:三维目标混淆。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备课时,不重视三维目标的编制,不注意区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尤其是容易将技能目标与方法目标相混淆,导致教学目标的课堂达成失去针对性,教学行为出现随意性。表现之二:背离学科课标。具体表现为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过于强调知识的难度与深度,导致随意拔高和扩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与课标的基本要求相背离,结果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表现之三:目标层次不清。表现为对一些结果性目标的知识水平层次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确定知识水平的层次过于随意,教学要求变化过大。其后果是教师对知识要求过于随意,不同学校和班级知识目标的要求差异过大,学生学习负担不均衡。表现之四:目标三维不全。具体表现为知识目标要求不全,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忽视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内容的渗透,其后果是导致目标缺乏整体性。

标签:;  ;  

学习计划编制中常见的问题及实施技术指导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