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城市_能源论文

打造“节约型”城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节约型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是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任何一个出了问题,城市都不能可持续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这四个方面均做出详细和具体安排,力求首都发展的每一步都扎实、有力。

谨慎“动土”能省就省

北京是个山区较大、平原较小的城市。山区面积约10072平方公里,是维护北京良好环境的重要生态屏障,应重点加以保护;平原地区面积约为6338平方公里,扣除农、林、水域以及其它维持生态所必需的用地,可用于城乡建设的用地只有2400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必须“动土”,北京今后将是怎么个动法?

《规划》明确,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500平方公里土地可城建

根据城市规划人口和用地的统计标准计算,2003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约115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约101平方米;农村建设用地约842平方公里,人均用地约265平方米。

《规划》确定:到2020年北京市实际居住人口1800万左右,其中城镇人口1600万。按这个人口规模,城镇建设用地为1650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约105平方米。也就是说,规划期内扩展城镇建设规模约500平方公里。

新扩面积多用存量土地

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积极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是《规划》用地的指导思想。所以,本次规划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原则,规划期内扩展城镇建设规模所需的500平方公里用地,相当部分通过集约管理、土地置换等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整合,以及一定的新增予以解决。

保护预留土地资源

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提高顺义潮白河以东、通州运河以东、亦庄新城等重点建设地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严格控制昌平浅山区、大兴南部、亦庄新城永乐地区等城市远景发展需要预留的重要土地资源。

建立统一、公开、透明的土地市场

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完善土地市场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行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方式,建立统一、公开和透明的土地市场。

建设先进的节水型社会

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北京现状可供水量在平水年份为40亿立方米,在枯水年份只有34亿立方米,平原地区平均地下水开发率达到109%。

按照《规划》,未来的北京应成为节水型社会。城市建设量水而行,按照水资源的实际供应能力,引导和调控需求。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合理利用多种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形成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的水循环系统。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2%。

修订、完善北京市行业用水标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用水效益低、耗水高的工业在北京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挖掘工业节水潜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以上。

年利用8亿立方米再生水

逐步使中水成为城市绿化、河湖生态、道路浇洒、生活杂用、工业冷却等主要水源;积极稳妥地利用再生水替换部分农业灌溉水源;进一步研究再生水其它利用方式。

建立再生水利用法规、政策、管理体系,促进和规范再生水利用。

加大推广再生水利用力度,不断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程度。2020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达到8亿立方米以上。

新铺地面要能透水

采取措施减少不透水面积。新建人行道、停车场等需要铺装的地面,原则上应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必须采用不透水面的地段,要尽量设置截流、渗滤设施,减少雨水外排量。

规划修建张坊水库

开辟新水源,积极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保留南水北调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发展用地;加快南水北调黄河以北段工程(应急工程)建设,为在南水北调全线贯通之前,外调河北省岗南、黄壁庄、西大洋等水库或黄河水源应急向北京供水创造条件。按期实现2010年引水5亿~10亿立方米,2020年引水12亿~14亿立方米的目标。

规划修建张坊水库,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

城市发展坚持生态优先

《规划》的目标是将北京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为实现这个目标,《规划》确定了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

城市发展坚持生态优先

《规划》确定,北京在2010年以前为生态城市的起步阶段,2010年至2020年为生态城市的成型阶段。

促进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即从传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

北京的城市发展策略必须坚持生态优先。

确定建设限制分区

《规划》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将河湖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山区泥石流高易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中心城绿线控制范围、河流、道路和农田林网以及城市楔形绿地控制范围等划入禁止建设地区;

规划将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蓄滞洪区、山区泥石流中易发区、地质环境不适宜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山前生态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物地下埋藏区、绿化隔离地区以及中心城外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机场噪声控制区等划入限制建设地区;

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以外的地区为适宜建设地区。

林木覆盖率达55%

目前研究结论表明,北京若需维持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平原地区应至少保证350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空间。若要实现更高的城市与地区环境发展目标,则需更大的绿色空间加以保证。

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18平方米。

重点建设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控制中心城向外蔓延的生态屏障,规划由两个绿环、九片楔形绿色限制区及五片组团间绿色限制区构成绿地系统。两环是指沿温榆河及永定河两岸绿色生态走廊、六环路绿化带;九片楔形绿色限建区位于新城之间,沟通中心城与外围绿色空间的联系;五片组团间绿色限建区是沿着放射路在中心城与新城之间,起到防止建设连片的作用,并且沟通楔形绿色限建区之间的联系。

建设中心城环状绿地

环状绿地:以二环路,南、北护城河绿地为基础,形成围绕旧城、大体呈现明清城垣“凸”字形轮廓的绿化带;围绕中心城以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形成公园环及四环路、五环路景观防护林带。

保留京津运河(北京段)建设的可能性

河湖水系将以建设现代化水利为努力方向,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制定出合理的、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河湖水系的水网布局,保护和恢复重点历史河湖水系和水工建筑物,为建设生态城市创造条件。

按《规划》,将保留利用北运河为主建设京津运河(北京段)的可能性。

建设清洁节能型城市

北京能源资源极为有限。有少量水力发电资源,电力供应60%从华北电网调入;天然气主要依靠陕甘宁长庆气田和华北油田,原油全部由外地调入;自产煤主要分布在门头沟区和房山区,原煤主要由山西调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北京能耗水平过高,能源浪费严重。能源仍不够合理,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市域绿化系统规划图

《规划》指出,北京要建设清洁节能型城市。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大力引进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除长庆气田、华北油田等国内气源外,应积极在国际市场开辟气源。天然气的利用,应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气和公共设施用气,鼓励以天然气为能源,替代工业、采暖用煤,适当发展小型冷、热、电联产装置和分布式电源。中心城除保留必要的热电用煤外,逐步消除终端煤炭消费。

市域范围内,继续推进清洁能源替煤工程;以煤炭作为能源的项目,必须使用洗选加工后的洁净煤,并配套建设必要的环保装置。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广热泵技术,推进浅层地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鼓励利用垃圾、污泥进行发电和制气。

单位GDP能耗要降一半

通过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力度,推广节能措施,加强节能管理。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在现有基础上降低50%以上。

防灾减灾北京重点设防

《规划》指出,“北京是国家重点设防城市。必须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在完善单一灾种防抗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确保首都安全。”

建立全市协调统一的灾害防控网络

加强政府对城市安全的综合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建立全市协调统一的灾害监视、预测、预报、预警、情报信息平台、指挥和救援等综合网络,加强灾害科学的综合研究,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物资储备与供应,全面提高救灾专业队伍的减灾救援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综合法律和规范系统建设。

中心城按不低于2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继续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防洪减灾方针。

中心城按不低于2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新城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分区设防条件等,按50年~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建制镇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按照规划标准治理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石河、拒马河、泃河等骨干河道,以及凉水河、小中河等主要河道。

修扩建陈家庄、张坊、二道河、靠山集、西峰山、栓马庄和西水峪等水库,治理病险水库,消除隐患,控制山区洪水,增加水资源。

重大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坚持“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分级负责、统一指挥、部门分工”的原则, 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减灾体系。

严格执行国标BG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一般建设工程按区划图或地震小区划提供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断裂带和砂土液化区;重大建设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将城市绿地、公园、学校操场、广场作为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的有效人均用地标准为1.5~2.0平方米,长期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标准为2.0~3.0平方米。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抗震救灾,将部分地下空间作为抗震救援物资储备场所。

提高综合消防能力

本着“防消合一”的原则,建设城市、森林消防体系,整合报警和通讯网络,均匀设置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消防能力。

扩大消防队站的综合救援服务职能,建立统一的消防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设置,各区(县)设立一个消防支队,全市形成总队、支队、中队三个层级的城市消防子系统。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防火三个系统建设,建设市、区(县)两级林火扑救指挥子系统。

标签:;  ;  ;  ;  ;  

建设“节约型”城市_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