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效益:中国农业跨世纪的追求_农业论文

走向高效益:中国农业跨世纪的追求_农业论文

走向高效益:中国农业跨世纪的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跨世纪论文,高效益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途径

迄今为止,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自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其自身经济效益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长期处于提供初级产品地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被人为地分割,从而使农民分享不到农产品加工、运销等环节的增值效益,分享不到市场交易利益。农业收益的偏低,必然影响到农业生产者扩大生产,增加供给的积极性,并导致农业技术、农业装备停滞不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低层次上徘徊。改变这一状况,使农业走向高收益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对种养加、供产销、贸工农实行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列,变分散、孤立的农户小生产为统一、联合的社会化大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连接在一起,不仅使农民能获得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收益,并分享农为品加工业、运销业的增值效益,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而且将由此有力地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和深度开发,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业生产经营空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实现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的建立,能够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结构多元化、农业管理企业化、农产品开发优质(品牌)化、农村工贸集聚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的过程,以一“化”带八“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可以断言,一“化”带八“化”的最终实现之日,就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农业成为高收益的产业之时。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市场化,是指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逐步把农业推向市场,使一切农业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它必然冲破传统的计划农业体制的束缚,强化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使之在遵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经营决策。这使得农业生产者的生产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计划任务指标,而是围绕市场需求和由此决定的收益状况。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把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联为一体,改变了种养加脱节、农工贸分离、产供销割裂的状况,实现了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的市场的对接,这不仅会促进农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且会推动产品质量和结构的优化。在一体化经营的体制下,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这样就使生产要素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市场进行流动和配置,从而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增长集约化,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必然推动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农业产业化是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它把农科教融为一体,对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进行合理配置、密集使用,形成了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新动行机制,既可以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又为采用高新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围绕主导产业或骨干产品而开展一体化经营的,这就使农业得以向规模经营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地可以根据其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发展“一地一业”、“一地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并把分散、零星的小生产组合成统一、完整的规模经营,实现生产专业化、经营系列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我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是建立在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基础上的,往往是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的带动,在某一区域开发一种或几种主要产品,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建构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优化质量,增加供给、提高收益的农业集约化增长机制。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多元化,是指农业产业化将打破农业结构的单一性、封闭性,使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而扩展、延伸到农产品的加工工业,流通产业,把第二、三产业融入农村经济体系之中。农业结构多元化最具典型性、时代性的表现是现代化的养殖业和农村工业的崛起,而农村工业应主要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工业,这才是典型意义上的农业工业化。完全脱离“农”字号、不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工业化,只能说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蜕变,即一种非农化行为。我们在现阶段所主张的农业工业化,主要是指农产品加工化,和用工业手段武装农业(如耕种收割机械化、栽培饲养工厂化等)。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高产、优质的种、养殖产品提供了产品市场化的保证,大量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并能带动装备、机械等工业的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的多元化,实现了整个农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增进了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并对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具有特殊意义。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管理企业化,是指农业产业化改变了传统农业那种分散、单个的经验式管理方式、方法,实现了对农业各个环节一体化的企业式管理。通过“公司+农户”等联结方式,构筑了一体化联合体,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一体化的企业式管理系统中,处于分工有别却紧密相连的不同车间(或不同工序)的地位。联合体采取合同契约的制度、参股分红制度、全面经济核算制度等,对整个系统的营运和成本效益实行企业化管理,尤其是“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模式,以法人身份出现,带动农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化。这种一体化的企业式管理,不仅使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而且在各环节之间建立起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农业的企业化管理具有决策科学、组织严密、运行有序、各方协调的特点,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产品开发优质(品牌)化,是指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然改变农产品“单”(品种结构单一)、“大”(大路货)、“初”(初级产品)、“低”(档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状况,实现主要农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系列化、大众化,从而使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一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促使农产品开展朝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首先,在生产领域,农业产业化将有效地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应用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提高初级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价值。其次在加工领域,农业产业化将推进农产品的系列加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农产品加工的精、深化,使农产品转化增值。在产后环节,农业产业化将围绕主导产品,运用现代包装、保鲜、储藏、运输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手段,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借助于现代促销手段,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出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牌”产品。围绕“名牌”产品的培育,农产品的开发走向系列化,即形成一个农产品研制、繁育、种养、加工、包装、保鲜、储藏、运输、销售以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的完整系列,并使主要农产品在品种、规模、档次等方面成龙配套。这不仅使各种主要农产品分别被开发成为一大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增利,而且能满足现代消费优质化、多样化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贸集聚化,是指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然促进农村工业和农村商贸、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并由此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走的是规模经营、聚集共生的路子。为了减少基本建设投资,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产生高度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农村工贸必须集聚发展,建立工贸小区。工贸小区不仅能聚集众多的加工工业企业,还可以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建筑安装、供水供电、煤气等产业,一些服务性部门如商业、饮食业、住宿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等机构也会与之配套地得到发展。同时,农村工贸小区还会逐步建立一种新的、适合农村工贸企业、服务行业职工的福利、保障体系,造就一种既区别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的户籍制度,使工贸小区的职工和居民能以其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彻底地摆脱对土地传统的依赖关系,真正成为新型的城镇人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科技现代化,是指农业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农业逐步为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所武装。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深化与优化也要借助于科技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增进,归根结底取决于科技进步。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必将建构农业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推广机制,强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对现代农业科技的自觉吸纳机制,并同时推动农业装备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的现代化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率的稳定提高。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经营机制,将农户与市场连为一体。由于中介经济组织(如公司、工厂、协会等)以与农户签订经济合同、协议的方式,明确了双方的权力与义务,这就使农户的经济预期趋于稳定,从而促进农户经济行为合理化,而农户经济行为的合理化,则大大的有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保护。特别是在农户追求的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长期化的情况下,农户将更加重视对农业的投入、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一方面必然给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能为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如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等,这些服务都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将使农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较高水准上趋于统一。

农业产业化所带动并最终实现的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结构多元化、农管理企业化、农产品开展优质化、农村工贸集聚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反过来又有效地促进并保障了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施。其结果是必将赋予中国农业以全新的内容,使之不仅包涵有高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如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等特征。这样,就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并由此走向高收益。

当然,一“化”带八“化”、八“化”促一“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要依照循序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决策,有序推进。一般说来,农业产业化要经过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的特征是,农业已由单一经营转向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开始向专业发展,贸工农之间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的方式,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或买卖关系),农村工业开始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级阶段的特征是,专业化生产程度达到较高水平,那些生产要素容量大、比较效益高、市场潜力大的生产项目形成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之间依括龙头企业,通过利益纽带实现了紧密型的联合,农村工贸的聚集式发展导致工贸小区的形成。农业产业化高级阶段的特征是,专业化和规模经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贸工农、产加销之间通过产权纽带实现了一体化,形成了共同体,农村工贸小区繁荣推进了农村城市化。

二、措施

要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带动以上所述的八“化”,并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我们在现阶段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要加速建构市场化的农业资产运营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力量和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农业资产的运营机制也必须市场化,即农业资产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流动、组合和运营,并以此实现保值增值。为此,当务之急一是加速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尤其是着力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及市场中介组织,以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当前,要着力培育面向农村的劳动力市场。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和有序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大量过剩,是农业劳动者收益低下的重要原因。而且,过量的劳动力滞留在相对狭窄的土地上,也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的推进,影响了农业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能迅速通过市场进行流动和重新配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一方面要立足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业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即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稳定转移。二是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要求,推进以土地股份化为主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有偿使用和依法转让机制。所谓土地股份化,是指允许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化为股本参与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开发和规模经营等,并按其股本大小获取股权收益,土地股份化实现了土地由原来单纯的资源属性向资本属性的转化,它使农民能从土地入股中获得稳定的收益,解决了农民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的离土又恋土的矛盾心态,化解了耕地占用凝固化的问题,有助于土地、劳动力的市场化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并由此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生产经营空间的扩展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土地的股份化还能促进土地使用权(包括某些农业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置换,将大量的资金引入农业开发领域。三是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使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的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走向市场化。过去,由于乡镇集体企业在其发过程中曾得益于乡镇行政力量的推动,因而形成了行政对企业的很大制约力,由此产生了种种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相悖的弊端,造成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解决这一问题有效途径是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明晰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开。同时,允许各种经济主体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入股,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新的集体资产经营组织,使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步入市场化的轨道,以此提高农村集体资产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四是贯彻效益原则,允许农业生产经营者围绕效益调整生产结构,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农业资源,使农业生产在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农业资产运营的市场化,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增加效益的农业经营机制,形成及时吸纳、应用新科技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形成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从而推动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其次,要尽快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分享到整个链条的平均利润,这既是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又是农业顺利发展的保障条件。因此,我们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时,要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眼,在协调利益关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扶持生产。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现实,与亿万小规模经营农户构成我国农产品供给的产业组织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农业同其它产业相比其成本利润率并不低,但由于每个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太小,农户从农业获利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而农产品加工、运销环节的相对丰厚的利润则因部门的分割垄断而无法也不愿向生产环节返还。因此,要通过利益协调机制,使生产环节得以分享其后续环节(加工、运销)的利润,从而弥补农户因其自身经营规模过小造成的利润损失。加工、运销企业要把扶持生产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和基本义务,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服务。龙头企业可以通过预付定金,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种苗和饲料等方式,扶持农业生产。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内部,要统一核定农副产品价格,把加工、运销环节的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户。甚至可以通过规范化的契约关系和以股份制形式为主的产权纽带关系,使农户由集市贸易上的农副产品自产自销者,变成或紧密或松散地囊括在龙头企业中的生产成员,改变过去那种农户市场风险,企业独享利益大头的局面。二是同甘共苦。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建立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同甘共苦的关系。实行谁扶持建设的生产基地,由谁负责加工经营,无论在产品走俏之时,还是生产品滞销之日,都应该坚持这一原则,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特别是对农户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龙头企业要给予适当补尝。三是自我防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为了提高抵御双重风险的能力,贸工农一体化体系要采取措施,实行自我防卫,可以考虑在一体化经营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适当的风险基金,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跌入波谷、遭受自然灾害时提供自我保护,避免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在实施自我防卫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定一体化各方的责、权、利,完善农业内部运行机制,使产业化组织真正成为新型的利益共同体,成为现代农业经济运行的基本载体。

再次,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要坚决把农业推向国内外市场,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壮大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农业的弱质性,对农业实施必要而适度的保护,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在现阶段,对农业要着力实施和加强以下五大保护:

政策性保护。即用科学的、合理的、适当倾斜的政策来保护农业的地位,促进农业的发展。为此,首先是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党的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其次是要在真正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制定一些能促进市场经济下农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如研究制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政策、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政策、推动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等等。

投入性保护。即增加对农业的要素(这里主要是指资金)投入,校正农业资源的非农化倾向。增加农业投入是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基本途径,而资金投入在市场经济下具有决定性意义,它能带动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家庭承包经营),固然决定了我国农业投入将长期保持以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格局,但从我国农业的现实出发,增加农业投入对政府来说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为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把以农养工的战略调整为以工补农的战略,以协调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增加对农业投入,首先是要提高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其次是要增加农业贷款。金融部门要把支持农业发展放在信贷工作的首位,坚决杜绝近年来出现过的挤占农业信贷资金的现象,确保农业贷款略高于全国银行贷款的增长幅度。再次是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外投资。

市场性保护。即通过调控农产品市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包括:(1)健全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规范交易行为,防止不正当交易现象的发生。(2)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 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指导,减少农民的预期误差。(3 )培育和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回避价格波动风险,并为之提供较为准确、稳定的价格、供求信号。(4)对主要农产品制定保护价格, 同时建立大宗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专项储备体系和吞吐调节机制,以保持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给的相对稳定。(5 )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服务性保护。即通过为农业提供各项服务来保护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具体包括:(1)建设性服务,即通过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信息性服务, 即向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赚钱”的问题。(3)物资供应性服务, 即向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各种农用物资,以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不至于因缺乏资金、物资而受阻。(4)技术性服务, 即向农民提供先进而适用的新技术,并在技术操作上给予具体指导、示范和培训,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5)销售性服务, 即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解决长期存在的“卖难”、“卖亏”问题,使农民从产品销售中获得满意的收益。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固然有赖于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则更有待于农产品市场的拓宽和农产品流通的搞活。为此,在现阶段应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跨区域的销售网络、连锁店;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专用运输业,尤其是冷藏运输、集装箱运输、长距离运输;要充分发挥国有、合作商业和农民购销队伍三路大军的作用,并组建实力强、信息灵、渠道畅、网络广的营销实体,使之成为消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载体。(6 )组织性服务,即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参与流通;组织农民开辟新的生产经营空间,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帮助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和农村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以提高农民的组化程度,形成“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组织模式,强化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地位。

减负性保护,即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实现农民利益的保护。同时要通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灾害补偿制度,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四,要大力引导城市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并努力把其中的大型企业培育成为推进农业高效化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着眼点在于扩展农业生产经营的空间,通过把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结起来,尽量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从而增进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农业一体化的组织化程度较高,能够保证完整的产业化链条的形成;而这一点又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从而能有效地参与农业开发的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一体化体系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普遍存着技术层次较低、产业规模较小、资金缺乏、自我积累能力较弱和组织体系不稳定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引导有条件的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融入农业一体化体系,由它们来充当体系中的龙头企业。这样,不仅能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资金“上山下乡”,加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重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使农业不再单纯是农民从事的行业,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市场农业。

引导城市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据专家分析,如果按从基础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产业化综合效益计算,农业是最有前途、获利较高的投资产业之一。即使是单纯的农产品生产,也并非投资回报率低。据有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提高和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正成长为国民经济五大物质部门(农、工、商、建、运)中成本利润最高的产业,从1978年的-5.16%提高至90年代的初期的60%左右,高于五业平均值的1倍。 现实中农户收入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均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太少,同时就业极不充分。如果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农业投资的见效期虽长,但回报率并不低。况且,在我国所有投资领域中,目前最受国家保护和给予优惠政策最多的莫过于农业。这就使农业领域有可能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只能集中于农田水利等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而农业商品基础开发、农产品加工、农用工业等有稳定的市场和较高利润回报的经营性领域的投资明显不足,从而为大中型工商企业、外商投资的介入创造了良机。

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城市工商企业对农业领域的介入,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而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主要是借助于有关政策的支持来实现的,如在信贷、利率、税收、国内外融资、审批、用地、外贸权限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应根据不同产业和行业开发的技术层次和规模要求,分别制定和采用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各类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以培育农业一体化组织的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由此带动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五,要坚持“科教兴农”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我们应该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推动力,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的路子。具体地说:一是要加强以改良品种为主的农业科技攻关。能否实现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品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把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放在优良新品种的研究、引进和开发方面,以求取得新突破。同时,加强对现代化栽培方法、现代饲养方法、病虫害与自然灾害防治、中低产田改良、先进技术装备和生物技术等在农业应用的研究和开发。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县一级要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乡镇一级要巩固农技站,发展农科教中心,村一级要配备一名农技术员,每个村民小组培养家庭科技示范户,并鼓励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民间科技组织。要配套实施“星火”、“丰收”、“燎原”等计划,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以动植物优良品种为主的科技成果的实用技术,更新农业生产技术装备。要坚持以科技开发启动农业开发,以科技为先导,选准主导产品,培植龙头企业,发展科技支柱产业。要坚持资金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三是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以现有的农业中专及其它职业学校为基地,利用乡镇农科教中心,以农村种养专业户和在乡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实行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的职业教育。要促使土地及其它农业资源逐步向高素质劳动者集中,加快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四是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素质。要在新的形势下构造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机制,必须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素质和创造能力。当前,乡镇企业要把科技进步的重点放在开发新产品、更新技术装备、引进培养人才、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规模效益上。要针对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处理等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与推广,促进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要积极扶持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并引进有关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进行关键加工技术的攻关,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能力。

标签:;  ;  ;  ;  ;  ;  ;  ;  ;  ;  

走向高效益:中国农业跨世纪的追求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