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国人民的创新--访著名心理学家王继生_心理健康论文

我认为中国人民的创新--访著名心理学家王继生_心理健康论文

我看中国人的创新力——走访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看论文,心理学家论文,中国人论文,著名论文,极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资料

王极盛:中国著名心理学家。1962年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1992年成为科研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3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潜心从事学生心理健康、考试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他负责的人事心理学研究等五项科技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与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他在国内外出版专著27部,其中《科学创造心理学》、《人事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国气功心理学》等四部专著分别是建国以来各自领域内的首本学术著作。

中国人心理素质急待提高

专家话说“诺贝尔科学奖”得不得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学科、多领域进行探讨。中国人要得“诺贝尔科学奖”,根本条件要创新思维水平高、创新心理效应大。中国的学生群体中有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28%属于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9 %属于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0.1%属于重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记:从创新角度,您怎么看待建国50年来没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王:“诺贝尔科学奖”得不得的问题,是一个民族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高低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学科、多领域进行探讨。我认为中国人要得“诺贝尔科学奖”,根本条件要创新思维水平高、创新心理效应大。

我们要获“诺贝尔科学奖”,不是靠一两个人埋头钻研就能实现,而是要有民族基础、文化基础、科技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创新心理素质基础。例如美国在有雄厚的科技力量、教育背景力量、保持较高的民族创新心理素质的背景下去冲击“诺贝尔科学奖”。如果整个民族的心理素质较差,经济条件较差,文化素质较差,要去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确实困难。

记:目前,我们国家的民族心理健康素质、创新心理素质怎么样呢?

王:我用我自己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近3 万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可以这样概括,有32%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28%属于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9 %属于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0.1%属于重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还用我编制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研究几千人,心理存在问题的是14%到34%左右,我于2000年9月在河南做过100多名家长测试,34%的人都有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是轻度问题)。

记:心理健康问题会不会影响到创新能力的发挥?

王:目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忽视心理健康问题,一种就是大惊小怪。其实,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会有心理健康问题,例如高考前紧张、失眠、头痛等等。只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说不要把心理健康问题看得太严重。心理健康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全民族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创新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实现在21世纪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基础与心理战略。全民族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很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创新心理素质极其迫切。

创新心理素质能否培养?

专家话说 目前中小学要加强创新人格的教育,这是百年大计,是中华民族造就21世纪高素质人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望,鼓励孩子敢于提问题,敢于质疑,家庭中讨论问题要平等。衡量“大学生的创造力”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记:您在著作中多次谈到“创新心理素质”,什么是“创新心理素质”?

王:创新心理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三者互相制约,密不可分。创新人格是创新心理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创新心理素质的动力和需求,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能否创新,创新水平多高,关键是看你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能不能实现创新,还靠你能不能转化为创新心理效应,特别取决于你付诸于实践产生的创新心理效应怎么样。

记:创新心理素质是不是很神秘的东西?

王:不是,其实人人都有创新心理素质,天天、处处都有创新心理素质的应用。创新不神秘,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创新。不要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看得太神秘,一般人高不可攀。其实人人都有创新心理素质,只不过是水平高低而已。

记:怎样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王:目前,中小学要加强创新人格的教育,这是中华民族造就21世纪高素质人才很重要的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敢于提问题、敢于质疑。

要求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在基本方法、思路上允许异议,甚至包括人们已经承认的科学原理。科学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丰富充实。在青少年中,一定要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创新人格的核心和灵魂。

记:有人提出“大学生创造力下降”,对此您如何看?

王:大学生创造力并没有下降,仍然处于同等水平。总体上大学生创造力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关注大学生创造力下降》一文中所列举的几个有关大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数据,一年级85.54%、二年级84.68%、三年级84.15%、四年级83.85%,其实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这属于正常波动,并不能证明大学生创造力下降。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有时成绩85,有时84.5,这并不能就说该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了。文中从“《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下降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得出“国内调查与国际评价一致不是巧合”这结论,有点牵强附会,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创新与我国科技

专家话说 我坚信在21世纪,中国人会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中国人的创新心理素质潜力很大,这是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记:您如何评价中国人的科技创新心理素质?

王:我的研究表明,我们国家创新心理素质潜力很大,一旦有这个机遇、条件、政策,会脱颖而出一批人才,这是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一旦发掘就不得了。

记:如何挖掘我国科技界人才的创新潜力?

王:创新就是对过去不符合事物实际结论的否定,会遭到很多人传统观念的反对和阻挠。实行学术民主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正确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特别是林彪“四人帮”集团的破坏,党的“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的践踏,学术民主曾遭到严重破坏。在我国,曾批判过量子力学、控制论、相对论、遗传学、心理学等,过去错误的批判,对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危害,对学术民主产生了窒息的作用。检验学术正确与否是靠实践,而不是靠人数的多少、辈份高低、权力大小。

记:目前,有哪些因素影响中国科技界的创新能力的发挥?

王:虽然我国很多科学家创新人格、创新动力、创新意识很强,但是经费上不去,缺乏条件、仪器,就算有好的想法,也做不出来。“诺贝尔科学奖”靠实践,靠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没有创新心理效应,没有产物,你就变成不了实际的东西,变不成新理论、新方法。创新心理产物和创新心理素质是密不可分的,我国要赞助支持那些创新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要他产生创新心理产物,做出东西来。要不惜用大量经费,对那些创新心理素质确实高、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人给予支持。这是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非常关键的一点,也是一个民族在科学技术竞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记:当前我国科技界不同年龄人的创新水平如何?

王:创新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程度不一样,一定要发挥老中青创新心理结合的优势,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在《科学创造心理学》一书中曾叙述了老中青各自的创造心理特点。青年人创造心理特点:渴望创新,创新心理活跃,受传统的束缚少些,崭露头角。中年人创造心理特点:创新心理水平高,创新心理效应大,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老年人的创新心理特点:思维深刻,判断较准确,创造经验丰富,善于指导创新。

记:如何发挥老中青创新结合的优势?

王:我曾对中科院的学部委员(院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年时期的创新能力比青年时期高。另外,对一般科技人员的测试表明,中年时期的创新能力比青年时期高。因此,一定要走出中年人创造力不行的误区,我们在大力发挥青年人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不能忽视中年人的创造力。如果忽视中年人的创造力的发挥,这是极大地浪费我国的创造力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创造心理特点的作用。

我国应加强研究这个问题,并制订合理的政策,建立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科技创新集团,是中科院实现创新宏伟计划,在创造力方面应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现在的科学技术活动是群体性、综合性的,中华民族要在科学技术上大踏步前进,向诺贝尔奖进军,实现老中青创新心理素质大优化是必要条件。

记:在21世纪,中国人能否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王:21世纪,在党和政府的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决策指引下,我国人民的创新心理素质必将得到逐渐提高。中国科技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蕴藏的巨大创新心理素质潜力必将得到空前的发掘与发挥。 我坚信在21世纪,中国人实现“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中国人在21世纪绝不是拿一项“诺贝尔奖”,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一定能到来。

标签:;  ;  ;  ;  ;  ;  ;  

我认为中国人民的创新--访著名心理学家王继生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