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护与过程监控的集成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究

设备维护与过程监控的集成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究

杨前进[1]2003年在《设备维护与过程监控的集成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未来制造业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表现为动态多变和不可预期。国际化或全球化是未来市场的重要特征,面对上述市场特征,制造企业为赢得竞争优势,必须从组织结构到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和分散网络化制造(Distrute Network Manufacturing)等先进制造模式及使能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上述变化引发企业需要建立一种面向制造过程的监控系统,对生产系统和运营的状况等信息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这既是新模式下生产系统的根本需求,也是先进制造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 目前的过程监控系统一般是针对设备状态劣化的过程的监控,涉及对制造过程状态的监测尚研究的甚少。本文认为,对过程的监控的基本内涵应当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以时间为核心的过程性能的监控;二是对过程中各要素(人、信息、工具以及环境等)及其相互关系演化过程的监控。同理,对制造过程的监控也应当包含上述两个层面。一是对生产系统中设备状态的监控,另一方面是对制造过程中的相关流程信息的监控。 本文首先对设备维护理念的发展以及网络化制造模式进行了综述。通过上述的分析,得出了网络化制造模式的兴起,需要网络化的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支撑,由于网络化可重构制造系统和传统的制造系统的差异对设备维护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 本文应用维护系统与企业集成的二维关系图,阐明了企业集成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制造系统的支撑,也需要相应的维护系统的支持,需要上述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论文根据维护理念的发展和企业集成的需求,在对目前广泛应用的设备维护系统的缺陷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开放架构的智能化的设备维护系统,实现了设备维护与企业其他系统的信息集成。研究针对组成联盟的不同的生产系统(常规系统和应急系统)的设备维护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开放架构的智能化设备维护系统的功能扩展,提出了网络化可 摘要叁.里皿.里.皿州用早皿口口皿巨重构制造系统的设备维护体系。将设备监控与过程监控功能的集成,实现对制造全过程的监控,是实施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的前提。网络化制造模式特征之一,是制造活动分散在不同的主体中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网络制造过程的有效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一种面向制造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实现对制造活动中相关状态信息的有效监控,实现对项目运作的有效管理与控制,保证动态联盟的效益。本文通过探寻设备维护系统与网络化制造体系的集成的需求,提出了二者的集成体系。在此基础上,首次就网络化制造中的设备维护与过程监控的集成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设备监控与过程监控的集成信息体系架构。 针对上述分布式的集成信息系统的结构,本文对其中的数据采集、集中处理和分发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由于消息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分布式系统中的协调问题,本文引入消息机制,并结合依托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基于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制造过程管理系统》(项目编号2001AA412020),进行了系统工作流程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初步实现了网络化制造的可视化过程监控,在此基础上,通过软件开发,实现网络化制造的设备维护与过程监控的信息集成。 随着^sP(A即一ieation serviee provider,Asp)服务模式的不断发展,专门的服务外包己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设备维护也将会发展到专业ASP应用服务模式。本文通过对ASP服务模式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采用维护服务数据中心模式,扩展本文提出的网络化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设备维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对ASP服务模式下的设备维护服务的基础架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基本架构,并建立了ASP服务模式下的设备维护体系架构。

钟懿[2]2007年在《面向轴承制造过程的全面质量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发展和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认可和重视的同时,企业对质量管理的关注也逐渐从传统的质量信息管理扩展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因素的综合管理。对于制造企业,实施制造过程的全面监控,能帮助企业统一协调并控制各环节中的质量活动,并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效地监督、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本文以与某轴承制造企业的合作项目为平台,以“面向轴承制造过程的全面质量监控系统”为课题展开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面向轴承制造过程的全面质量监控系统的背景、框架、理论和辅助软件开发。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概要性的阐述了质量信息系统的作用和意义,接着分别综述质量信息系统的两个发展阶段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利集成质量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提出研究开发全面质量监控系统的必要性;最后论述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第二章:首先描述质量监控的业务过程,应用工作流原理构建质量监控的过程模型;然后研究生产现场层的质量监控功能模型,分析质量监控的过程步骤和系统层次结构;从全面性的需求考虑,研究了质量监控与过程监控的集成。第叁章:根据轴承制造过程的特点,分析关键工序和质量特性,确定质量监控对象和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质量监控系统的总体模型框架,研究设计系统的组织模型、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对功能配置和关键功能模块进行研究。第四章:针对质量监控与过程监控的集成以及批次跟踪和质量追溯功能,研究批次编码与标识的方法,并设计一整套适用于质量监控的编码体系:针对系统的组织模型,研究并实现了基于角色访问(RBAC)的系统功能动态配置;针对质量信息和生产信息的自动采集,研究并开发基于OPC技术的质量监控信息交互。第五章:首先对系统开发环境、工具与方法进行介绍;然后针对SQL Server数据库,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设计;最后介绍系统软件的运行与说明。第六章: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和本文的主要贡献,并指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李强[3]2007年在《面向集成的流程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正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生产过程的特殊性,流程企业对设备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程企业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提供对设备管理主要业务的综合管理,而且能够在设备管理基础上融入实时监控技术,能够与企业其它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以提高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本文以某制药企业设备管理系统项目为背景,针对流程企业设备管理需求,从集成化角度出发,设计开发了流程企业设备管理系统,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流程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建模。根据流程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与集成需求,采用基于UML的面向对象方法,通过系统主要用例、典型序列图和系统类图对流程企业设备管理主要业务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建模。(2)流程企业设备监控与管理信息的集成。采用OPC接口作为设备监控系统与设备管理系统的通讯接口;建立了设备监控与管理信息的集成结构;根据OPC技术规范,开发了OPC客户端控件,用于实现设备监控实时数据的读取、显示和存储;选择组态王作为系统组态软件,研究了组态软件在集成结构中的应用;为了集成历史数据,开发了组态王历史数据转储工具。(3)流程企业设备管理系统与企业其它系统的集成。研究了传统的系统集成方法,提出了基于XML Web Service的系统集成方案,建立了流程企业设备管理系统与企业其它系统的集成模型;研究了基于XML技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基于Web Service技术实现系统间的应用集成。(4)流程企业设备管理原型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了系统集成体系结构和功能框架,选择了系统平台及开发工具,研究了数据库操作和报表生成的关键技术,实现了B/S模式的流程企业设备管理原型系统。

涂化钢[4]2010年在《面向装配过程的车间管控一体化制造执行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目前采用全手工或辅以MRPII/ERP延伸功能的半手工装配车间作业管理模式中作业管理和控制的信息交互性差、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困难等问题,提出了面向装配过程的车间管控一体化制造执行系统。论文在分析了以工序为中心的装配车间作业管控过程的基础上,采用语义数据模型化技术—IDEF1X方法构建了装配车间作业管控对象的统一信息模型并采用面向对象的UML方法构建了信息模型的实现类模型,实现了装配作业管控系统的逻辑集成。针对系统数据采集和过程监控模块与各类设备、作业人员、物料等车间作业管控对象间信息交互方式复杂的问题提出了装配过程管控系统的多信息通道和交互终端。通过生产现场的多信息通道和交互终端,使得制造执行系统的相应功能和应用作用到车间的生产装备和操作工人,从而实现生产作业管理端与装配生产现场设备及操作工人的集成运行。系统的最终实现体现在系统应用层面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论文通过对系统各应用功能模块业务工作流的分析,深入研究了各功能模块的关键实现方法。最后,根据上述系统构建理论开发了某变速器装配生产线的面向装配过程的管控一体化制造执行系统,经过实际应用提高了车间管理水平,优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伯平[5]2005年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s)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BAS系统集成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传统上智能建筑的集成采用楼宇自控系统(BAS)为核心的集成模式,通过开发与第叁方系统的网络通信接口,将各种系统集成到自己系统中。这种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接口软件的开发完全依赖BAS提供商,可集成的第叁方系统的数量极其有限。 组态软件传统上多运用于工业自动化的监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组态软件在功能上有了质的飞跃,设计上采用了大量的开放性技术,这使得基于开放式组态软件在BAS系统集成上的运用成为可能。利用开放式组态软件来做BAS系统集成,不仅设计容易、工期短、造价低,而且允许用户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来实现传统楼宇自控做BAS系统集成所无法实现的一些功能,如控制策略、第叁方接入的无缝集成、WEB技术等。 本文基于智能建筑集成的需要,在总结和研究了ASP技术及主要的分布式组件技术COM/DCOM和OPC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开放式组态软件的系统集成模型,解决不同系统接入的接口问题,并考虑到系统建成的经济性,实现WEB网络集成。通过基于开放式组态软件技术设计开发了空压机组态软件,使开放式组态软件的主要设计技术得到了实际验证。通过研究和设计基于开放式组态软件技术在工厂BAS系统集成的实际运用,使BAS系统集成的系统体系结构得到验证。

张晓阳[6]2005年在《面向复杂系统生命周期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复杂系统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日益复杂的结构和控制系统造成了其故障的多发性特点。对于用户来说,如何提高和保障系统的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产品质量的竞争焦点集中到了设计开发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为客户提供高可靠性的产品、迅速有效的诊断维护服务是众多装备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基于上述动机,本文提出了面向复杂系统生命周期的诊断维护理念,详细阐述了其内涵和叁维视图,目的是以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为支撑,实现装备系统生命周期时间内故障诊断维护数据信息的集成和管理,建立、完善和保持复杂系统生命周期时间内的信息流,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成果与创新为: 首先,提出了面向复杂系统生命周期的诊断维护理念,以此为指导研究了面向复杂系统生命周期的诊断维护系统,提出了其描述模型、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分析了该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对构建相关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提出了诊断维护知识的应用模型,定义了知识建模和知识单元的概念,建立了知识单元模型,并提出了基于知识单元的知识共享和创新应用方法。通过知识单元和知识编码实现了诊断维护知识的组织、管理和重用,提升了企业诊断维护知识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水平,有利于产品的设计优化、可靠性提高和诊断系统的开发,架起了系统设计和诊断系统开发之间的桥梁。 再次,提出了从知识单元生成诊断规则和贝叶斯网络的方法思路,以知识单元为基础,设计了集成智能诊断系统总体结构。并提出了用粗糙集确定其提取的诊断规则的可信度的方法,给出了规则推理、实例推理和贝叶斯网络推理的集成诊断策略。其中贝叶斯网络很好地解决了故障的不确定性推理问题。 第四,指出了复杂系统健康管理的内涵及其监控模式和信息视图。提出了基于生物免疫机制的分布式多Agent健康监测体系,建立了免疫Agent模型和基于免疫机制的监测系统工作模型。提出了复杂系统健康评估的方法,并以故障的危害性大小来衡量其对系统健康状态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面向复杂系统生命周期的诊断维护系统的实施策略,以轨道交通自动门的诊断维护系统为例,介绍了其总体方案,以及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等支撑技术的集成和系统功能的实现方法,并给出了系统的测试运行结果。

周娟[7]2016年在《制造系统多级质量控制模式与控制图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品的最终质量是制造系统中各种误差或缺陷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就复杂制造系统而言,质量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其质量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随机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许多企业质量问题频发,尤其是重复性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致使企业疲于应付,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产品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难点。论文围绕机电产品制造系统中所遇到的典型质量问题,采用GQMM、证据理论、模糊理论、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制造系统质量问题的结构化分析、建模、控制图的设计及应用等问题展开研究。全文共有八章:第1章论文首先分析了制造系统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简要介绍轴承制造过程并分析了制造系统及其质量控制技术的基本特点。在分析制造系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系统质量控制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第2章提出了以质量控制中的目标、问题、指标、措施等基本要素为主线,以结构化原理为指导,以制造系统为载体,以控制和改进制造系统质量为目标的多层次、知识型质量问题结构化分析。论文首先介绍了GQMM(目标-问题-指标-措施)方法,并对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形式化描述。接着,给出了制造系统质量问题结构化分析框架,为质量控制模式的决策、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的开展奠定基础。最后,成功地将上述方法应用于轴承制造系统的质量问题结构化展开。第3章针对制造系统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而企业常常疲于救火式管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包含反应式、预防式、预报式和先行式的多级质量控制模式。首先,论文分析了质量问题层次结构性、因果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而提出了多级质量控制模式。接着,分析和比较了反应式、预防式、预报式和先行式质量控制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反应式、预防式、预报式和先行式质量控制模式的流程,并对多级质量控制模式的框架进行了研究。第4章结合模糊认知图理论和证据理论,提出了一种包含反应式、预防式、.预报式和先行式等多级质量控制模式的决策方法。在分析四种典型的质量控制模式及其决策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决策网络。针对决策网络中多个专家所建立模糊认知图的合成问题,结合证据理论,以专家知识作为证据,节点间的因果强度的可能取值空间构成识别框架,对多个专家知识进行合成。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将上述方法应用于解决某轴承企业深沟球轴承沟形误差超标的质量问题。第5章针对常规控制图无法有效应用于单变量模糊质量特性的控制问题,结合模糊理论,提出了模糊单变量控制图。首先,将模糊质量特性指标转化为代表性的统计量,基于泊松分布设计了控制图。分别将模糊质量特性指标转化为模糊众数、α截集模糊区间值、α截集模糊中位数,并分析了不同统计量的特点。然后,在分析将模糊质量特性指标转化为代表性的统计量可能存在信息被遗漏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直接模糊控制图。该方法利用落在控制限内的面积比,说明相对失控和相对受控的问题。通过Matlab仿真的方式分析了所设计控制图的性能。最后,通过案例说明所提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6章针对制造系统中难以定量测量、但可以分级量化的多变量质量特性,在实施质量控制所遇到的检出力受限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一种模糊多变量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F-MEWMA(Fuzzy multivariate exponentially weighted moving average control chart)方法。该方法借助于模糊理论,对分级量化特征进行模糊化处理。针对不同α截集包含信息量多寡的问题,提出应用加权α截集模糊区间值来构造统计量,并分别针对模糊单变量和模糊多变量质量特性进行了数学表征与比较分析。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确定不同权重系数λ和不同维数p下的控制限H,完成F-EWMA、F-MEWMA的设计。采用Matlab仿真的方法,以识别变异的概率为评价指标对F-MEWMA的监控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将上述方法应用于电能表潜动和起动特性的质量控制。第7章针对轴承磨削,研究反应式、预防式、预报式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反应式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是针对轴承套圈出现某些质量问题后采取的具体处置方法;预防式质量监控技术的应用是轴承套圈尺寸、表面粗糙度和圆度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自动监控技术;预报式质量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对轴承套圈磨削的过程质量特性参数砂轮横向进给位移、砂轮振动、主电机功率、磨削区声发射信号的监控。在此基础上,对监控的过程质量特性砂轮横向进给位移、砂轮振动、主电机功率、磨削区声发射信号与产品质量特性轴承套圈尺寸、表面粗糙度和圆度的映射关系进行分析,所建立的映射关系为判断磨削过程质量提供依据,从而及时调整过程质量特性参数,以管控和提升产品质量。第8章给出了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结论,展望了本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杨建平[8]2009年在《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机制及其支撑平台研究》文中指出政府投资项目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计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我国在政府投资项目领域中,存在着以政绩工程、权力寻租、项目业主行为不规范、“投资叁超”等为特征的政府投资项目“失控”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分析政府投资项目“失控”问题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模式,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项目治理理论,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中的关系结构及相互作用关系,得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及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政府投资项目“失控”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此提出了以协同治理目标、协同治理结构、协同治理机制及协同治理支撑平台为内涵的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模式。(2)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和识别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得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即客观上没有形成以项目利益为中心的共同利益目标;通过把信息服务人和综合集成信息平台嵌入利益相关者体系中,构建了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结构模型,为重构和优化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治理结构提供了理论指导。(3)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关系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公众与政府投资人、政府投资人与信息服务人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和政府投资人与建设管理人之间的博弈模型,定量地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提出以社会监督机制、政府监控机制和协同工作机制为内容的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措施,为完善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治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4)运用现代信息系统设计方法,建立了综合集成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模型、功能结构模型及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包含协同工作信息平台、实时监控信息平台、项目信息发布平台、系统维护平台等四个子系统的综合集成信息平台,这四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了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支撑平台,为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提供了方法指导。(5)通过分析江苏省船闸建设工程的治理支撑平台、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验证了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理论和综合集成信息平台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构建江苏省船闸建设工程协同治理模式的相关建议,即通过引入信息服务人来重构和优化江苏省船闸建设工程治理结构;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的船闸建设工程管理软件系统及网络平台来构建江苏省船闸建设工程协同治理支撑平台,促使江苏省船闸建设工程的治理模式向协同治理模式转变。

沈清泓[9]2013年在《企业制造执行系统和关键性能指标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深入研究企业信息集成架构中担当重要纽带作用的制造执行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和信息交互机制,基于对象过程方法论和IEC/ISO62264标准重构了制造执行系统的基础信息集成模型,规范了制造企业的层次结构,打通了实际生产过程和企业决策系统的数据上传和指令下达的通道。为了保证制造执行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需要引入必要的评估机制。本文细化和扩展了制造执行系统的绩效分析功能模块,提出了一个基于关键性能指标的制造执行系统评估体系,将制造执行系统的评估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部分。静态分析以规范化的通用模板定义了每个关键性能指标,并建立了指标集合;动态分析包括关键性能指标的计算和基准的设定,是关键性能指标的应用机制。通过动静态结合的方式发掘制造执行系统优化运行的潜力,提高运行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制造执行系统层次模型的不规范以及缺乏统一有效的建模理论现状,引入了IEC/ISO62264的设备层次模型,以及对象过程方法论来描述和构建制造执行系统涉及的层次模型。通过过程对象方法论与统一建模语言的对比,突出了对象过程方法论在复杂系统以及动态系统方面的建模优势。最后在一家炼油厂的实际应用验证了IEC/ISO62264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适性,以及对象过程方法论建模的有效性。2)提出了一个基于关键性能指标的制造执行系统评估体系,该体系细化和拓展了制造执行系统的绩效分析模块,将制造执行系统的评估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静态部分涉及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性能指标的提炼和定义,动态部分包括关键性能指标的计算和基准的设定。动静态结合的评估机制支撑了制造执行系统自我完善和改进,提升了制造执行系统的运行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3)针对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性能指标评估体系的静态分析部分,按照时间、数量和质量等叁种类型详细分析了关键性能指标的基础要素和数据来源,并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关键性能指标模型,规范描述关键性能指标的定义、公式和属性。根据制造企业的实际应用经验,列举了制造执行系统涉及的生产、质量、维护、库存、能源等运行活动关注的典型关键性能指标,并分析其异同性,形成了关键性能指标集合。最后通过对十多家制造企业的关键性能指标使用的调研,验证了指标集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完善了关键性能指标的提炼和定义。4)详细分析了流程行业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性能指标评估体系,剖析了关于制造设备的六个典型的关键性能指标,建立了制造设备的关键性能指标集合。针对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性能指标评估体系的动态分析部分,提出了基于稳态优化理论的制造设备关键性能指标基准的设定方法,建立了通用的评估模型。最后以二元精馏塔为例分析了其生产率的计算过程以及基准的设定,同时验证了基于稳态优化确定关键性能指标基准方法的可行性。5)详细分析了中石化生产执行系统SMES3.0的架构、组件和实现方式,验证了本文的制造执行系统体系和IEC/ISO62264制造设备层次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SMES3.0企业层次模型和IEC/ISO62264设备层次模型的对比,指明了规范化统一信息集成模型的优势。详细剖析了SMES3.0的综合展示模块,并将基于关键性能指标的评估方法应用在该模块之中,提高了综合展示模块的可视性和实用性,实现了石化企业跟踪、分析、优化、决策的一体化。

陈继刚[10]2006年在《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带来了制造业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也为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铝合金轮毂制造业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中的优势行业,论文基于典型的铝合金轮毂制造企业,研究与开发其集成制造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论文绪论部分综述研究背景与相关文献,说明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然后,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如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论文分析了制造模式的发展与转变、现代集成制造概念,研究了独立企业与集团企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构成。针对铝合金轮毂业的企业战略、产品与制造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给出了铝合金轮毂制造系统的信息集成模式。论文对集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述了信息系统建模方法,提出了集成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应用体系;详细地阐述了系统开发中,面向对象的基于UML建模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阐述了软件开发中的B/S模式,以及ASP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论文针对基于定单的生产计划过程进行了研究,然后,阐述了相关几个量的数学处理方法。论文研究了铝合金轮毂集成开发体系,提出了开发体系的概念、特点、结构模型,并设计了集成开发流程、集成开发平台、异地敏捷开发系统。针对原型企业,论文对制造信息进行了分析与汇总,建立了铝合金轮毂企业的市场与经营流程,描述了集成的生产制造与质量保证信息流程。基于各类信息过程与流程,进行了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与信息结构设计。最后,论文阐述了所开发系统的实现过程。通过阐述各功能模块的具体组成设计,以及提供的丰富的开发界面,详细地介绍了系统模块的实现,简述了系统运行、维护和应用效果。论文研究与原型系统开发,可以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信息建设,尤其对铝合金轮毂制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设备维护与过程监控的集成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究[D]. 杨前进. 机械科学研究院. 2003

[2]. 面向轴承制造过程的全面质量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 钟懿. 浙江大学. 2007

[3]. 面向集成的流程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李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07

[4]. 面向装配过程的车间管控一体化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 涂化钢. 合肥工业大学. 2010

[5].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伯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6]. 面向复杂系统生命周期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张晓阳.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7]. 制造系统多级质量控制模式与控制图方法研究[D]. 周娟. 浙江大学. 2016

[8]. 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机制及其支撑平台研究[D]. 杨建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9]. 企业制造执行系统和关键性能指标评估技术研究[D]. 沈清泓. 浙江大学. 2013

[10]. 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研究[D]. 陈继刚. 燕山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设备维护与过程监控的集成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